郭麗萍 歐麗燕
在校園里,我們經(jīng)常看到水嘩啦啦地流著,學生無動于衷地走過。我們講得再多,沒有多少學生真正聽得進去。于是,我們通過一系列微活動開展科技實踐活動,讓學生知道水的珍貴,了解水的壓力、浮力等知識,做到趣味與知識并重。
關于水的研究,可以選的內(nèi)容極多,范圍極廣。我們根據(jù)學生興趣點,整合各學科資源,選擇了十幾個微活動,旨在讓學生知水、懂水、親水、愛水、護水,幫助他們建立起立體式知識結構,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便未來學生能夠充滿興趣地研究一件事物,主動提出問題,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圖1)。
知水,展開全面調研工作
水從哪里來?有的學生說,從水龍頭里來,只要打開水龍頭就有源源不斷的水。至于水龍頭里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水,沒多少學生能準確答出來。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身邊的水調查開始。
為了提升學生對活動的興趣,我們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了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的邀請函,學生們收到邀請函后很高興地根據(jù)上面的要求上傳數(shù)據(jù)。根據(jù)學生的調查數(shù)據(jù)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學生家庭普遍用水量較大,特別是夏天的用量更大;學生對節(jié)約用水沒什么概念,只覺得需要用就隨時用。于是,我們開展了關于水的一系列微活動,但各年級有所不同,活動分層次、有階梯地進行:1年級學生了解水在人體里的作用,從而知道水的重要性;2年級學生通過實地觀察知道水體現(xiàn)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3年級學生進行“水的魔法” “滴水瓶蓋”等實驗;4年級學生進行采訪,了解水的應用;5年級學生進行茶水變墨水等實驗;6年級學生做葉脈書簽等。
激趣,以微魔術引發(fā)學生思考
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于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于他是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關于水,突如其來的刺激,讓人記憶猶為深刻。教師手里拿著1個“空”杯子,請學生把水倒在杯里,結果發(fā)現(xiàn)水沒了。學生對這個微魔術充滿好奇,進而思考水從哪里來、如何循環(huán)、如何立體式地存在于世界各地。
體驗,以微實驗了解水的科學小奧秘
微實驗活動雖微小,但活動意義并不微小,對學生的啟發(fā)也不微小。如“紗網(wǎng)不漏水”微實驗,往瓶子里接滿水,在上面覆蓋一層紗網(wǎng),同時用另外一只手隔著紗網(wǎng)捂住瓶口,猛地把杯子翻倒過來,之后慢慢地移開手掌,學生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紗網(wǎng)居然不漏水。原因何在?是大氣壓力,還是水的張力?實驗引發(fā)學生思考,并積極查找資料,發(fā)現(xiàn)其中的科學小奧秘。
再如“滴水瓶蓋與硬幣上的水”微實驗,為什么上面水遠遠超過瓶蓋與硬幣,卻還能滴?揭示科學原理的同時,也讓人不禁感慨:一個小小的瓶蓋居然能放這么多的水,那平時不隨手關掉水龍頭又浪費了多少水?
還有很多趣味實驗,如“火燒水球”“水中穿梭機”等,學生都非常喜歡。這些懂水專題STEAM探索微實驗,既讓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使學生了解了很多科學知識與道理。另外,把身邊的物品拿來做實驗,既簡單、容易操作,又讓他們覺得實驗并不神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節(jié)約意識。微實驗讓學生對事物的思考不僅是科學道理,而且還有人文情懷、社會價值觀等。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本質:以問題為載體,以探究為核心,以綜合為特征。
記錄,以微采訪了解水的變化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jīng)驗的雙邊活動。學生通過校外活動自己總結出社會經(jīng)驗,對其今后的發(fā)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做一名小記者采訪別人,以前學生對此會感到害怕,但自從我們與順德電視臺聯(lián)合成立了“順德電視臺德勝小學小記者站”,小記者們能夠在電視上出鏡,那種榮譽感油然而生。采訪前,教師會培訓學生,從如何尋找采訪對象、設計采訪問題,到以什么角度采訪、怎么記錄和拍攝等,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學生們采訪了不同年齡段的人,通過調查“曾經(jīng)喝過什么水,平時常喝什么水”等問題,了解不同年齡段的人對水的需求。采訪后,學生根據(jù)采訪中及時記錄的信息進行總結。
每一次微采訪,既讓學生主動思考提出什么問題,鍛煉了他們思考的能力,也促使他們主動與人交流,變得大方、自信,更讓他們鍛煉了口才,面向鏡頭侃侃而談。
升華,以微創(chuàng)意讓水更受學生歡迎
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創(chuàng)造力是智力的高級表現(xiàn)形式。簡單的實驗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一些科學原理,創(chuàng)意拓展更加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由小到大夸張的創(chuàng)意。小泡泡隨處可見,當學生提出能否做出大泡泡時,這就是一種思維拓展和思維創(chuàng)新。經(jīng)過嘗試,學生發(fā)現(xiàn)只要圈夠大,泡泡液的濃度調配得宜,就可以拉出相當大的泡泡。親手讓魔術般的大泡泡變得觸手可及,學生感到非常有趣和神奇。
轉變場地的創(chuàng)意。音叉在空氣中會發(fā)出聲音,在水中呢?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啟發(fā)了學生轉變場地進行思考。
變稀有為真實可見。美麗的彩虹深受人們喜愛,但彩虹轉瞬即逝,如果自己能制作出彩虹,那多好啊1 1盆水、1面鏡子、1張紙,用簡單的實驗材料讓難得一見的彩虹幾乎立時可見,激發(fā)學生對水的喜歡。
變商品為親手實踐的作品。葉脈書簽是學生們一直想做的。我們采用桂花葉制作書簽。先燒開水,加入氫氧化鈉,然后放入桂花葉煮至發(fā)黑,再取出桂花葉反復進行輕刷、沖洗,最后一片美麗的葉脈書簽就制成了。
像這樣的活動還有很多,如茶杯喝水、自動澆水器、傾斜不倒的雪碧罐、西羅噴泉等。學生們通過這些活動既了解到了水的傳輸奧秘,也知道了大氣壓力、水的重心平衡點等。這些活動雖然微小,但每個活動都包含知識點和趣味性,帶給學生難以忘懷的記憶,而且可以打破學生的慣性思維,激勵他們思考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創(chuàng)新。
親歷,以微過濾感受水的來之不易
講千遍不如體驗一次。微過濾活動讓學生親眼目睹水的來之不易。先在過濾裝置中依次加入活性炭、細砂、瓷石,再分別倒入有色素的水、百香果汁水、牛奶等,觀察并記錄過濾效果(表1)。
親眼看著一滴滴過濾出的水,學生不禁感慨水過濾實屬不易,而且與真正的水過濾相比,微過濾活動已經(jīng)省去了大量的步驟。這時,學生們非常好奇自己每天使用的水究竟是如何過濾出來的。教師把小記者以前參觀采訪自來水公司的過程與記錄分享給學生們。通過查看相關記錄,學生們了解到廢水如何變成清水,如何存儲水和檢測水質,如何把水加壓輸送到千家萬戶?;顒雍螅瑢W生們對于水從哪里來有了一個明確的概念,并且紛紛感嘆自來水來之不易,今后一定要節(jié)約用水,循環(huán)用水,不浪費每一滴水,而且還要教育身邊的人也珍惜水。
感受,以微制作品嘗水帶來的美味
美食是永遠不變的主題。學生喜歡的冰激凌、五香鵪鶉蛋等美食的制作都離不開水。我們從反向思維思考,哪些美食的制作不需要水。結果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美食的制作都離不開水。即使有一些美食當時不需要水,但美食的原材料在生長過程中也是需要水的。微制作活動把一個個單獨的理論系統(tǒng)化整合起來,有助于學生將形象思維轉變?yōu)槌橄笏季S。
總結,以微節(jié)約啟節(jié)約用水之旅
有了理論和思想基礎,學生們實際開展節(jié)約用水行動就水到渠成了。學生們的討論非常激烈,各種意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看見沒關上的水龍頭及時關掉,用淘米水澆花,用過的水可以沖廁所……這些微活動給了學生們大量創(chuàng)意空間,使學生們在知水、懂水、了解水的科學知識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親水,愛水,護水,樂于思考和嘗試,在實踐中提高動手動腦能力。此外,學生在調查采訪過程中,鍛煉了膽量,增強了與人交往和溝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