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一、原題呈現(xiàn)
三國時名士阮籍“善為青白眼”。有人認為,這種魏晉風度體現(xiàn)的是敢愛敢恨的精神;又有人說,這種對人的態(tài)度不夠圓通,未免孤僻,與現(xiàn)代精神不合。
在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的現(xiàn)象,你有怎樣的經歷和感受?對此有怎樣的思考?請選取一個角度,確定一種文體,寫一篇文章。
二、材料分析
材料考查學生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即“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讀懂是第一步,也是立意的第一步。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應該是“敢愛敢恨”,還是“圓通”呢?對待別人是選擇“鮮明直率地亮明態(tài)度”,還是“委婉含蓄圓融周全”?文章可以抓住一點,做透徹深刻的解析,或將兩點融合在一起辯證分析。
三、閱卷體會
1.很多考生直接對材料生吞活剝。只看到了“敢愛敢恨”“孤僻”“圓通”等個別字眼,然后大寫特寫“要敢愛敢恨”“人不可孤僻”“論做人不可圓滑”等。
2.有的學生曲解主旨。將“孤僻”單純理解為“清高,不合群”,將“圓通”完全曲解為“圓滑世故”。
3.有的學生對“青白眼”背后的典故不熟悉。與材料表達主旨很有距離。寫了“學會拒絕”“學會堅守”“要學會寬容”等主題的偏題文章。
4.對材料的理解只取一面,導致所寫文章觀點或記敘內容游離于材料之外。
5.所選素材以生活瑣碎小事居多,缺乏深意,陳舊老套。如“同學之間的交往矛盾”“社會中的人際糾紛”等,未能提煉加工。
6.很多學生只簡單寫出“對待自我”的態(tài)度:個性率真,保持自我,特立獨行,所舉事例并不是“人與人、人與他者、人與社會”的關系,而是“人與自我”的關系。
四、“核心立意”的深層構建
筆者以為,最根本的還是一個問題:學生未能樹立通觀材料的意識,沒有圍繞整個材料建構“核心立意”的概念,導致對材料的理解破碎、支離。有的學生只看到一兩個修飾詞,就開寫了。有的學生只看一半的材料。有的學生寫起來只強調一面。于是乎,不僅文章膚淺和立意不深,更有可能離題萬里了。
我們知道,一份材料,立意雖然可以是多元的,但好的核心立意,反過來卻涵蓋了材料的兩面甚至多面。核心立意的確立,也奠定了文章的高度。
我們可以通觀材料的幾面,把它們之間的關系梳理清楚,再去確立文章的核心立意。本則材料中,材料的兩面關系很容易梳理(后面第五部分再詳解)。我們也可以通過梳理關鍵詞,來找到核心立意。材料中“名士”“善為青白眼”“魏晉風度”和“人的態(tài)度”“現(xiàn)代精神”,這些詞明顯都有著共同的中心力,它們可以說是“反復出現(xiàn)”的詞,指向核心立意的。再看“敢愛敢恨”“不夠圓通”“孤僻”這些詞,反而成了次要詞,或者說是關鍵詞的修飾詞了。
之前的問題一堆,就在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沒有找到統(tǒng)領材料的立意,就隨便動筆,那自然問題一大堆了。
對一些同學而言,“善為青白眼”典故最難理解。我們知道,阮籍,他會青白眼,遇到喜歡的人用青眼看,不喜歡的就給他白眼。嵇康和哥哥嵇喜在阮籍那里,享受到的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待遇。阮籍這種青白眼屬于“行為藝術”范疇,與其說是阮籍的真實處境與心境的流露,不如說是阮籍人生態(tài)度上的狂放不羈和處世方式的灑脫表達。“青白眼”,在于對他者的態(tài)度,這態(tài)度是自然的,不虛偽的,率性又率真的。
阮籍除了“善為青白眼”,他還特別愛哭。他的哭,也和青白眼一樣出名。這是他的另一個有名的行為藝術?!叭罴瘢M效窮途之哭?”阮籍為什么一定要走到路盡頭,再慟哭而返呢?這是迷之思考。阮籍一生,確實哭過多次。某個非親非故的女孩子死了,他也前往痛哭一場。原因,據說僅僅是那姑娘才貌雙全,卻未嫁而亡。阮籍的哭,僅僅是他的詩人氣質和哲人敏感在作祟嗎?
我們知道,“善為青白眼”,毫不掩飾自己好惡的阮籍,卻終其一生“口不臧否人物”,也就是不對任何人發(fā)表評論。司馬昭甚至認為,天底下最謹慎的人就是阮籍。還有,阮籍一生無他,就愛喝酒。喝酒又是阮籍的又一種行為藝術了。為了有酒喝,竟然去當步兵校尉。他曾為拒絕司馬氏的求親,一次喝醉了六十多天都沒有清醒。
從青白眼到哭到喝酒,這種種行為藝術,本質上都是這位“窮途末路”的人尋求內心的出路而有的藝術。畢竟,那是一個動輒被殺頭的不自由的時代。阮籍的好哥們兒,愛打鐵的美男子嵇康,也是這樣,多次蒙受征召都不肯出來做官,就愛在家里打鐵、彈琴、玄想。
宗白華先生也曾說過:“漢末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政治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比罴畬ι膽B(tài)度,正是暗藏在他們狂放不羈的行為中的。魏晉風度,與其說是他對“自由精神”的釋放和表達,不如說,是暗含著他對“自由精神”的一種不自覺的渴求了。因此,從大的立意來看,魏晉風度是一批魏晉名士追求人本質的回歸、精神的解放和個性價值的實現(xiàn)。
五、深度辨析核心立意中材料之間的關系
同學們找到了核心立意,就可以結合材料做更好的思辨寫作。
魏晉風度代表的一種自由精神,恰是現(xiàn)今時代或任何時代的人,都該具有的自由精神,和“現(xiàn)代精神”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魏晉風度是后世文人的理想人格和價值取向,甚至是現(xiàn)代人達不到的精神標桿。尤其是在自由知識分子們紛紛易轍更幟的當下,很多的知識分子早早地放棄了自己,投靠了主流、集體。那些“特立獨行的豬”們,早已經被閹割。這樣的時代,還有“自由”知識人嗎?他們還敢于保持不媚時、不入世的態(tài)度嗎?這個世界,更多的是懂得合作、懂得配合、懂得掩蓋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們的天下了。這樣“圓融”的現(xiàn)代精神,和阮籍的“敢愛敢恨”精神,自然就大相徑庭了。
其次,現(xiàn)代精神,它推崇的正是公民的自由獨立精神,是一個公民對他人和社會該有的理性判斷,是一種理性的公共說理和理性表達。如果以此為標桿,那阮籍的“行為”藝術,是完全自我的,是情緒化的,是材料中說的“孤僻的,不圓通的”。學生是可以去批判的。
再次,如果以“人的自由精神”為標桿,這理性的“現(xiàn)代精神”和“善為青白眼”名士精神,又都指向了“人”的根本性層面,都指向了一種自由獨立精神。那二者就沒有那么多的“對立”性,有的是更多的“統(tǒng)一”性。
總之,核心立意找到,就可以將材料很好地辯證統(tǒng)一起來。把握了材料的核心立意,才可以很好地去謀篇布局,才可以自由選取材料的多面,深入辯證地展開深度闡述。遺憾的是,“青白眼”雖然是魏晉風度的象征,但對其不符合現(xiàn)代公民該有的理性批判精神、理性表達和公共說理的邏輯思維等層面,學生普遍涉及得不多,也不敢去批判。還是學生的認知和眼界沒打開吧。
考場中,很欣喜地看到一些學生圍繞核心立意,展開寫作。如闡述了“人的精神自由”這一“人”的獨特含義,或“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的價值判斷,或“寧直不偽”、君子須有“傲骨”的人生態(tài)度。
六、考場范文
順應自己的自由意志
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一(5)班? ?施閱天
敢于直面自己的內心并給出明確的態(tài)度,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時代精神。
三國時名士阮籍“善為青白眼”,面對與自己有相同志趣愛好或是自己贊賞欽佩的人則青眼相待,面對與自己志不同道不合或是厭惡摒棄的人則白眼相加。這是一種直面自己內心的想法并順應內心的做法,是真實而不虛假的。
人活在世上卻不能從心而活,那是件多么悲哀的事情?。】扇匀挥性S多人“通人情懂變通”,“為了他人舒服那也只能違背自己內心想法而撒個謊了”?!犊商m經》中道:“誠實導人行善,行善導人入天堂。”撒謊的人是罪無可赦的,是永遠無法見到安拉的,因為安拉不會原諒這些滿口謊言的人,死后就只能進入地獄和撒旦同住。而現(xiàn)實中擁有撒個謊想法的人比比皆是,更多人因社會上的種種人情世故而主動選擇戴上面具來偽裝自己。
懂得人情變通是正確的。但,人不應當違背自己的本心。
在言論不自由的封建時代,阮籍說出這樣一番話,做出這樣一番舉動,無非是一種敢愛敢恨的耿直精神,但這樣的精神其實與如今的現(xiàn)代精神是相悖的。
現(xiàn)代言論亦是沒有絕對自由的。一不留神說了什么,可能鍵盤俠便會群起攻之,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你的“白眼”,冷漠又無情。殊不知,雙重標準的他們在背后無法做到善待這個世界,善待每一個你所遇見的人。你愿意善待每一個人,用心包容他們所有的錯誤。但我對我厭惡的人冷眼相待互不干擾,卻與我喜歡尊敬的人談天說地,這也未嘗不可。沒有錯啊,錯的是那些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人并進行道德綁架的人。
就像《1984》里說的,“自由即奴役”。我們所有的人都得跟從“老大哥”,沒有自己的想法,被這個世界所禁錮的思想最終只能慘死在牢籠,這個世界也就不可能進步。
提起自由思想,那就不得不提到奧古斯丁。他是古希臘一位將自由與哲學相提并論的哲學家。他在《論自由意志》中提出:“人作惡還是行善都是借意志的自由選擇?!币庵臼亲杂梢庵?,主宰自己做出任何事的都是靈魂,而非上帝。所以尼采在《偶像的黃昏》中曾談論:“生命的價值不可能被估定?!弊杂梢庵炯此枷氲慕夥牛瓷鐣倪M步。
生而為人,何苦強迫自己的自由意志與現(xiàn)代精神渾然一體呢?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焙尾婚_啟獨立于他人的獨立精神?
順應自己的內心吧!雖然難免因青白眼待人而顯得孤僻,卻也可以享受屬于自己一個人的狂歡。不必在意世人的眼光,不必為了他人而改變自己。
點評:
施閱天同學的作文,是難得見到的一篇佳作。她開篇就對材料把握精準,“敢于直面自己的內心并給出明確的態(tài)度”,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時代精神。這個立意的把握,定下了文章的高度。接著闡發(fā)寫作材料,名士阮籍“善為青白眼”的做法是順應內心的做法,是真實而不虛假的。反觀“不能從心而活”“道德被綁架”“沒有言論自由”的“現(xiàn)代”人,他們是多么的可悲。引用了《1984》、尼采等材料,論證生而為人,都是有自由意志的。最后再次強調,人,何苦強迫自己的自由意志與“現(xiàn)代精神”渾然一體呢?這樣,文章很好地把材料統(tǒng)一了起來。
作者在考場上能做到旁征博引,寫起來洋洋灑灑,得心應手,行文具有思辨性。遺憾的是,《可蘭經》的例子,更適用于說謊,偽裝自己,而不是“個體的自由精神”反面的佳例??紙錾?,得立意者,得天下。此言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