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豬是“蠢笨臟”的代名詞,在他們眼里,豬就是一個貶義詞。然而,這些都是人們對豬的誤解,真實的豬不是這樣的。
雖然不知道“蠢豬”的說法從何而來,但這種評價不公正。評定某種動物的智力有科學的方法,不能只通過外表或某個簡單的智商測驗來評定。
當前學術(shù)界定義動物的智力包括以下3種能力,一種是對外界變化的應對能力,一種是吸取經(jīng)驗教訓的學習能力,還有一種是進行抽象思考和邏輯思考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生存能力、學習能力和想象思考能力。
近年來,科學家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豬是一種學習能力很強的動物。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觀察小豬學習“開門”的能力,他們把沒有“開門”經(jīng)驗的小豬和已經(jīng)掌握“開門”技巧的母豬隔離,一組小豬可以透過透明隔板看到母豬“開門”的過程。結(jié)果表明,被隔離的這組小豬在不到兩天的時間里通過觀察和模仿母豬的動作學會了“開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小豬能將這一技能長久地保留下來,換句話說,小豬還具有長時間的記憶力。
另外一組參與實驗的小豬看不到母豬,雖然沒有母豬給它們示范“開門”,但是它們花費較長時間也能摸索出如何“開門”。可見,豬的智力不可小覷。
另外,豬可以感知時間,會通過學習進行導航,會和伙伴做游戲,可以通過發(fā)出不同的聲音訊號進行交流……
毫不夸張地說,豬是家養(yǎng)動物中聰明的動物之一,有時甚至比狗聰明。所以,人們用蠢笨形容豬有失公道。
傳統(tǒng)意義上的養(yǎng)豬場里的豬臟兮兮的,吃喝拉撒睡都在一個空間里,天天在排泄物里滾來滾去,讓人嫌棄。但這并不是豬的錯,它們是被迫的。事實上,豬是一種很講衛(wèi)生的動物,我們只有在管理糟糕的養(yǎng)豬場里才會看到臟臟的豬,在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代化的養(yǎng)豬場里,豬都是白白凈凈的。而且,只要細心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即使是在環(huán)境糟糕的養(yǎng)豬場里,豬也有自己固定吃飯、睡覺和上廁所的地方,要不是人們給它們提供的空間太小,它們才不想變臟呢。
有的人覺得豬喜歡在泥地里打滾讓自己變臟,其實不然,它們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皮膚不給力。豬的皮膚對環(huán)境異常敏感,周圍環(huán)境稍有變化就會感覺不適,它們的汗腺又很少,難以快速排汗散熱,經(jīng)常洗泥巴浴有助于排汗,讓身體保持涼爽。覆蓋在身上的淤泥還是有效的保護膜,可以防止蚊蟲叮咬,淤泥干了后能順帶把身上的虱子和寄生蟲一并驅(qū)除。所以,滾淤泥對于豬來說是一種自潔行為。
作為家豬的祖先,生活在野外的野豬有時候有潔癖,有些野豬對于食物干凈程度的標準甚至超乎人們的想象。瑞士巴塞爾動物園的一群野豬因為講究食品衛(wèi)生而出名,人們給它們投喂粘有沙土的蘋果片,它們不會立即吃,而是先將蘋果片叼到小溪邊,然后將其放進水中用鼻子來回撥動,洗掉沙土后才吃。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標準,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 BMI≥25時為超重,BMI≥30時為肥胖。不過這個標準不適用于所有人,因為個體體型有差異,有時候體型高大的人BMI值會偏高,但其實這個人并不算“危害健康的肥胖”。因此,近年來一些科學家用體脂率來評估肥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人體脂肪重量在總體重中所占的比例來定義一個人是否肥胖。
用體脂率判斷一個人是否肥胖比BMI值更科學,因為用BMI值進行計算的時候會把肌肉的重量也算進去,而肌肉的多少與肥胖并沒有太大關(guān)系。
怎樣用體脂率判斷胖瘦呢?
科學家用人體測量法、實驗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對受試者進行測試,最后得出一個評判標準,即體脂率小于或等于30%時為不肥胖,體脂率在30%與36%之間時為輕度肥胖,體脂率大于或等于36%時為肥胖。
中國現(xiàn)存豬的品種很多,不同的豬體脂占比不一樣。最常見的豬是長白豬和大約克夏豬,根據(jù)計算,它們的體脂率約為28%,屬于脂肪較少的瘦肉型豬。
如果按照人的標準來評判豬是否肥胖的話,那么目前數(shù)量最多、最常見的家豬體脂率均低于30%這個標準,算是標準體型,并不肥胖。因此,我們再形容一個人“胖得跟豬一樣”其實對豬來說是不公平的。
編后語:
我們的“老朋友”——豬是不是很不一般?你們不要再對豬有偏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