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林, 張潔文, 譚周純, 何洪英
(1.廣州市東升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120;2.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080)
退行性腰椎滑脫癥(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是臨床常見病,主要有腰痛、臀痛、下肢痛等表現(xiàn)。DS有反復發(fā)作的病史,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一旦確診應予以積極治療。一般認為,只有伴馬尾神經壓迫癥狀體征或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才需要手術治療。目前,手法治療DS的有效性已得到證實[1];同時,有研究[2-4]報道,浮針療法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腰扭傷、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等腰部疾病均取得不錯的療效?;诖?,本研究采用整脊手法聯(lián)合浮針療法治療DS,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及分組選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廣州市東升醫(y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門診就診的明確診斷為DS的11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5例。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要求并經過兩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病例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 參照房敏、劉明軍主編的《推拿學》[5]中有關DS的診斷標準。
1.2.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DS的診斷標準;②腰椎前滑脫Ⅱ°以下(Meyerding法);③具有不同程度的腰痛、下肢痛;④年齡40~70歲;⑤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完成研究的患者。
1.2.3 排除標準 ①真性滑脫、滑脫大于Ⅱ°者;②有馬尾神經壓迫癥狀體征者;③有腰椎外科手術史者;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結核等不適合參加本研究的患者。
1.3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整脊手法治療。整脊手法的具體操作如下:(1)采用揉按、彈拔等手法充分放松腰骶部軟組織,疏通經絡。(2)根據病情選用以下正骨手法:①直接沖壓法:患者俯臥,前滑腰椎相對腹部處墊一高約15 cm的枕頭或毛巾,術者兩手掌根重疊置于前滑腰椎的下一腰椎棘突上,同時向前下用力,與軟墊上頂作用可迫使前滑椎關節(jié)復位。②伸膝滾動法:患者仰臥,雙下肢屈髖伸膝,術者站其一側,雙手置于患者雙小腿后側,往返滾動腰骶部。(3)斜搬法:患者側臥,頭略后仰,術者面對患者,一手推肩向后固定,另一手肘部搬按臀部向前至最大角度,待其放松,兩手做一相反方向的閃動力扭轉腰椎。(4)點按腎俞、大腸俞、命門、環(huán)跳、殷門、委中、阿是穴等穴位以補益肝腎、鎮(zhèn)痛解痙。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3.2 觀察組 給予整脊手法聯(lián)合浮針療法治療。(1)整脊手法的運用及療程同對照組。(2)浮針療法。①材料:中號浮針由南京派福醫(yī)學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②進針點的選定:尋找腰部、臀部、下肢的陽性反應點,觸診有繃緊硬滑感,按壓疼痛不適,接著在反應點的四周5~10 cm范圍內選定進針點。③針法:針尖直對反應點,一個進針點掃散200次左右,時間約2 min,然后檢查反應點疼痛情況,如有減輕或消失,即可出針并留管6 h。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4觀察指標
1.4.1 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 分別于治療前和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采用VAS評分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最痛。
1.4.2 改良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評分 改良ODI量表[6]包括腰腿痛、下肢麻木程度、臥位翻身、坐位站起、行走、坐、站立、睡眠、家務勞動、工作等10個項目,每項0~5分,滿分50分。分數越高,表示功能障礙越明顯。分別于治療前和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對患者的功能情況進行評分。
1.5療效評定標準參照文獻[7,8]。改良ODI量表評分的改善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50-治療前評分)]×100%。優(yōu):改善率≥75%;良:50%≤改善率<75%;可:25%≤改善率<50%;差:改善率<25%。
1.6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觀察組55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41例;平均年齡(56.7±5.8)歲;平均病程(8.5±3.2)個月;Ⅰ°滑脫38例,Ⅱ°滑脫17例;L4滑脫21例,L5滑脫34例。對照組55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39例;平均年齡(57.2±6.4)歲;平均病程7.8±2.9月;Ⅰ°滑脫43例,Ⅱ°滑脫12例;L4滑脫17例,L5滑脫38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表1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疼痛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對疼痛VAS評分的降低作用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ain VAS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ain VAS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治療后1.84± 1.39①②2.62±1.52①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55 55治療前5.64±1.56 5.75±1.23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改良ODI量表評分比較表2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改良ODI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改良ODI量表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對改良ODI量表評分的降低作用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改良ODI量表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modified ODI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改良ODI量表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modified ODI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5,與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治療后12.41± 3.80①②16.75±4.98①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55 55治療前28.65±6.03 27.93±7.08
2.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3結果顯示:經1個療程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優(yōu)良率分別為81.82%和63.64%,總有效率分別為100.00%和96.36%;組間比較,觀察組的優(yōu)良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p/%)
退行性腰椎滑脫癥(DS)屬于中醫(yī)學“腰腿痛”、“痹癥”等范疇。中醫(yī)認為,DS發(fā)病的內因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外因為損傷導致氣血瘀阻和感受風寒濕邪,內外因互相作用,導致脊柱穩(wěn)定性失調,腰椎曲度改變,腰骶角增大而發(fā)為本病。有研究[9]認為,DS的危險因素包括女性、年齡大于50歲、絕經、腰椎小關節(jié)紊亂、腰椎間盤退變和L4/5節(jié)段等。
本研究所采用的整脊手法來源于筆者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總結和改良。直接沖壓法直接沖壓前滑腰椎的下一腰椎,與軟墊的上頂力前后作用,能夠復位前后滑脫錯位,此法雙手重疊直接沖壓比雙手間接分壓法沖擊力更大,更好發(fā)力。伸膝滾動法改良于抱膝滾腰法,此法利用伸膝的杠桿作用,術者操作時不用彎腰,更加省力,能夠充分保護術者自身,而且只滾動腰部,不用前屈頸部,從而減少了誤傷頸部的副作用,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掌握腰部滾動幅度。椎體前滑脫多數伴有椎體旋轉,斜搬法專為旋轉式錯位而設計,操作時應在充分調整前后滑脫錯位的基礎上再調整旋轉式錯位。整脊手法能夠復位腰椎前后滑脫和左右旋轉錯位而恢復脊柱正常結構,減小腰骶角度,起補益肝腎、疏通經絡的作用。對照組治療1個療程后總有效率達96.36%,患者疼痛VAS評分和改良ODI量表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整脊手法治療DS有效,與彭海[10]、郭汝松[11]、范德輝[12]等的研究結果一致。
浮針療法為符仲華教授發(fā)明的,多用于治療痛癥的針刺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簡便、安全、速效等特點。一般認為,尋找陽性反應點(MTrR點)、進針方向直對反應點和再灌注是治療的關鍵。其療效機制主要是通過解除外界壓力,恢復正常血液供應,使MTrR轉變?yōu)殡[匿性MTrR,從而達到迅速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的作用[2-4]。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組患者對疼痛VAS評分和改良ODI量表評分的降低作用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臨床療效的優(yōu)良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整脊手法聯(lián)合浮針療法能夠明顯提高DS患者的療效。
改良ODI量表包括“疼痛程度”、“行走”、“坐”、“站立”、“睡眠”5個舊項目和“下肢麻木程度”、“臥位翻身”、“坐位站起”、“家務勞動”、“工作情況”5個新項目,更加適合國人進行腰椎功能評定,具有良好的依從性、信度和效度[6]。因此,本研究選擇其作為療效的評價指標,同時也再次證明了該量表非常適用于DS患者的療效評價。
由于條件所限,本研究未能觀察影像學指標和遠期療效,有待于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整脊手法聯(lián)合浮針療法治療DS臨床療效確切,能明顯減輕疼痛癥狀,改善腰椎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