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鎖田
秦安小曲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一種說唱藝術(shù)。彈唱形式十分簡單,一般在村頭院落、田間地頭,由一人敲擊摔子(銅質(zhì)碰鈴),一人或多人彈撥三弦隨腔伴奏。既有典雅細膩的江南音樂風格,又有委婉纏綿的戲劇音樂特點,集中表達了賢孝、盡忠、愛情等主題,也寄托了勤勞樸實的秦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08年,秦安小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秦安縣興國二小為了傳承并弘揚地方傳統(tǒng)文化,從 2015年起把地方戲曲引入校園,成立了秦腔和秦安小曲兩個社團。
每周星期三下午,校園里就熱鬧起來了,秦安小曲、草編、秦腔、書法、舞蹈、繪畫、編織、輪滑、合唱、葫蘆絲、武術(shù)、足球、太極拳、嗩吶等32個社團活動拉開序幕,1600名學生開始走班上興趣課。
課前,秦腔班輔導教師王小梅就早早來到學校,給班上的學生穿服裝,免費化裝。盡管是學校的社團活動,學校也沒有專門的化裝經(jīng)費,但她每次都帶著自己的化妝盒給班里的幾個主角化裝。她覺得穿上戲裝化好裝,孩子們更容易入戲。
王小梅從小熱愛秦腔藝術(shù),多次參加陜西省戲曲表演大賽并獲獎,受到了戲曲名家的鼓勵和肯定。王老師擔任秦腔班輔導教師時授課認真扎實,耐心細致地為孩子們做示范。她每次在文化館演出時,都會把秦腔班的學生帶過去,讓學生們跟名家學表演,現(xiàn)場親身體驗秦腔藝術(shù)的魅力。
秦安小曲班輔導教師蔡愛琴是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甘肅省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天水市曲藝家協(xié)會理事,秦安縣秦安小曲協(xié)會副秘書長。“蔡老師每次活動都能按時參加,而且為學生免費輔導盡職盡責,從不缺席一節(jié)課。每次有演出,她都加班加點為孩子們排練節(jié)目,并免費為學生提供服裝、道具,免費為學生化裝,還叫來演奏樂隊給孩子們伴奏。每次演出的往返車費、伙食費也都由她個人支付,從不向?qū)W生收取一分錢。”副校長成旺林說。
“截至目前,學校里學習秦安小曲和秦腔的學生累計已經(jīng)達到300多人,其中80%都是家在農(nóng)村的學生,這些孩子自小受到愛好地方戲曲的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的熏陶,加之農(nóng)村學校活動資源短缺,所以孩子們學習戲曲的積極性特別高,輔導老師教起來也就能使上勁了。近年來,學校通過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教育,極大地豐富了師生的校園文化生活,使他們感受到校園生活的快樂,提升了學生的藝術(shù)素養(yǎng),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激發(fā)了孩子們對藝術(shù)的興趣,培養(yǎng)了他們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校長李云霞熱情地向我們介紹著,“學校大力開展藝術(shù)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承祖國和家鄉(xiāng)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通過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實踐活動,引導我校學子追尋家鄉(xiāng)的文化之根,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心系家鄉(xiāng)的鄉(xiāng)土情懷。”
今年10歲的牟文麗上五年級,她說自己特別喜歡學習秦安小曲,每次參加社團活動都很高興,很開心。蔡愛琴老師說牟文麗的演唱音準好,動作好,表情也好。牟文麗又說蔡老師教課很有耐心,很親切,像媽媽一樣慈祥。她在學校參加了兩次表演,都獲獎了。她還希望老師能教給她新曲目,抓緊練,過年時好在村里的晚會上唱一段。
秦腔班的薛慧妍是四年級學生,她學會了三段小旦的唱段,每次表演,父母都到現(xiàn)場全力支持。母親劉秀紅感覺她不僅唱得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性格更加開朗了,甚至連語文成績都有明顯提高。劉秀紅高興地說:“不花一分錢,在學校有這么好的老師教,我們家長一百個支持?!?/p>
“我的嗓門大,悟性好,學得快,會演三個角色,能唱四段了,覺得唱秦腔很得勁?!?小男孩陳靜宇才9歲,上四年級,也是秦腔班里的臺柱子,“原來上課靜不下心來聽課,自從喜歡上秦腔以后,覺得語文如果學不好,就不能理解唱詞的意思,所以自然對語文學習更有興趣了?!?/p>
“學校少年宮活動的開展,受到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歡迎和高度好評。如今,校園文化氣息濃厚,藝術(shù)教育碩果累累。學校先后獲得全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學校、中國未成年人網(wǎng)‘絕活傳承者、繼承與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動‘優(yōu)秀組織學校、秦安縣特色辦學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學校少年宮選送的秦安小曲《割韭菜》在2016年天水市少年宮優(yōu)秀節(jié)目展演中獲得一等獎;秦腔《三滴血》獲得天水市第六屆中小學藝術(shù)展演一等獎,并報送省上參評?!必撠煂W校少年宮組織管理工作的劉曉麗老師說起這些成績來,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祝愿孩子們能在這片校園文化百花園中收獲更多的快樂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