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沒有興趣,很難有學習的動機。舊式教學,全不顧到生徒能力上的差異,心理上的需要。所以從教材方面而言,所選的讀物,往往有很艱深,很古奧,而不合現(xiàn)代精神,不合學生心理的材料。現(xiàn)在初中讀本,各人選材容有不同的標準,而“淺顯有趣”,欲為一共同的傾向。……舊式教材,先生講,學生聽,國文課往往是最枯窘的。新的教材,有的可以講解,有的可以討論,有的還可以表演。教師口才好的,往往逞其雄詞博辯,來宣傳新主義,解決新問題,或則妙語解頤,利用小說故事材料,來破國文教室的沉悶。這是興趣論在國文教學上已奏的靈效。但是興趣論這樣東西啊,是很容易遭人誤解的。哥爾文教授在《學習的歷程》里說:“近幾十年來,教育上的興趣論的注重,把教學法革命了。在許多方面,它的利益,是很大的,而其隨伴的誤解與流弊也很多……它是近來一種‘柔性的教學(soft peda-gogy)所由起。這種柔性的教學,在心理上沒有根據(jù),而在教育上是沒有效力的。說要維持注意,必先引起興趣,原是不錯的。但是引起兒童興趣,不單是供給兒童娛樂……須知真的興趣,并不和嚴正的工作相對抗,并不和為要制勝困難獲得結(jié)果而用的努力相抵觸。”
在我們國文教學上,興趣論也很有危險。教材上,教法上,都有故意趨易避難迎合生徒一時的嗜好與娛樂,而不顧他們永久的需要與國文教學自身目的的弊病。
——孟憲承《初中國文之教學》
孟憲承(1899-1967),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曾一度擔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秘書長、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浙江大學文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教育概論》《教育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