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汀
從《老友記》《絕望的主婦》《豪斯醫(yī)生》,到《迷失》《越獄》《緋聞女孩》《吸血鬼日記》,再到最近的《生活大爆炸》《權力的游戲》……過去十幾年,一部部長壽美劇陪伴80后、90后度過青春。中國觀眾的美劇情結究竟來自哪?
許多觀眾最初開始看《生活大爆炸》是奔著學英語去的。作為一部尺度適中又普及一定科學知識的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是國內(nèi)英語培訓老師的推薦劇目之一。筆者學英語時代,《老友記》也曾由于口語化的臺詞風格和地道的美國文化呈現(xiàn),被英語老師大力推薦。
稀缺性是觀眾“入坑”的另一原因。許多人看《權力的游戲》最初是被魔幻風格、浩瀚場面甚至大尺度所吸引;《紙牌屋》提供一出光怪陸離卻又無比真實的美國政治宮斗實錄;《兄弟連》則讓中國觀眾發(fā)現(xiàn)除了“褲襠藏雷”“手撕鬼子”,戰(zhàn)爭劇還可以拍出真實的人性。
美劇流水線生產(chǎn)造就的穩(wěn)定品質(zhì)更不得不提。以《生活大爆炸》這樣的情景喜劇為例,故事模式無非是四個科學怪咖和一位金發(fā)美女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在設計出喜劇模型后能憑借高智商、低情商的理工科宅男角色與社會之間的張力,持續(xù)有效地制造出笑料。即使后期笑點在觀眾預期之內(nèi),但劇集短小精悍、緊湊不拖沓,依然有足夠吸引力。一位品牌營銷的朋友告訴筆者:“美劇這種穩(wěn)定的預期,才是其商品價值的最高體現(xiàn)——可能不是每集都能笑到讓人噴飯,但起碼不會讓你失望”。
最重要的是,這些長壽劇建立起觀眾與故事、角色之間互相陪伴的情感,觀眾會不自覺地從這些劇中學到些什么,例如從《老友記》里學到如何對待朋友、愛人,從《生活大爆炸》學到各種科學冷知識。對于影視劇創(chuàng)作者而言,最需要學的也許不是具體的劇作技巧或創(chuàng)造噱頭的方式,而是如何把觀眾處成真正的朋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