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菲燕,雷 靂,郭 蘭,陳 果
(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口腔科,江西 贛州 341000)
牙髓炎是一種因牙體感染引發(fā)的口腔內(nèi)科疾病,該病主要指由病原性刺激物引起的發(fā)生于牙髓組織的炎性病變。部分牙髓炎患者可能因治療不及時而出現(xiàn)病情惡化,誘發(fā)根尖周炎甚至喪失牙器官[1]。牙髓位于牙齒內(nèi)部的牙髓腔內(nèi),是含有神經(jīng)血管的疏松結(jié)蹄組織,通過血液來獲取營養(yǎng)并具有修復、吸收多重功能,對牙齒的生長以及功能維護意義重大。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楔狀缺損、深齲等牙體硬組織疾病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均可引發(fā)牙髓炎,對患者造成疼痛,影響其正常咀嚼功能,給日常生活、工作帶來極大困擾[2]。本次研究對牙髓炎患者分別進行了一次性根充法和干髓術治療,旨在探討一次性根充法和干髓術對牙髓炎患者牙周指數(shù)變化、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牙髓炎患者14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隨機雙盲法分為觀察組(n=75)與對照組(n=73)。觀察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1.7±5.2歲;對照組男39例,女34例,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41.3±5.0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疼痛來自外界刺激,無自發(fā)性鈍痛及明顯咬合痛;②無明顯其它根尖部??;③無根管填充治療史;④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張口受限者;②患牙松動明顯者;③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者;④具有溝通障礙者;⑤存在根管治療禁忌癥患者;⑥過敏體質(zhì)者。
1.4.1 觀察組 本組患者采取一次性根管填充治療。通過照牙片了解根尖病變情況,使用2%利多卡因(安陽九州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1023059)行局部麻醉,常規(guī)開髓,一次性去除牙髓,以0.9%生理鹽水+30%過氧化氫交替沖洗根管[3]。無菌紙巾擦拭根管并超聲干燥根管后,以VitaPex根充糊劑填充根管,并檢查有無超充、欠充。確認達到根充標準,再進行永久填充。
1.4.2 對照組 本組患者采取干髓治療。于牙髓炎患者首次就診時,去除患者口腔內(nèi)大部分腐質(zhì),并將其患牙洞緣處的腐質(zhì)清理干凈,放入失活劑,以氧化鋅丁香油糊劑密封窩洞,2d后進行復診。復診時,除去冠髓及患牙封料,放置多聚甲醛類干髓劑,并以磷酸鋅粘固粉進行墊底,樹脂充填。
①觀察兩組患者的CPI變化,主要包括患者的PD(牙周袋探診深度)、BOP(臨床探診出血)、CAL(臨床附著喪失水平)三個方面;②根據(jù)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牙齒功能恢復情況評估其臨床療效;③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主要包括患者的出血情況和感染情況。
顯效:X線檢查顯示根尖無異常,牙齒功能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有效:X線檢查顯示根尖輕微異常,牙齒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效:臨床癥狀仍然存在,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CPI指標(PD、BOP、CAL)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D、BOP、CAL指標較治療前比較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PD、BOP、CAL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CPI變化比較(±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CPI變化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組別 例數(shù) PD/mm BOP/% CAL/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5 3.21±0.76 1.26±0.21①② 42.45±11.18 23.21±5.12①② 5.16±0.87 39.05±0.36①②對照組 73 3.14±0.75 2.38±0.39① 42.13±10.52 38.45±7.18① 5.13±0.92 4.76±0.58①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6.00%,而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6.71%,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19.2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概率為1.33%,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概率為20.5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19.2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比較[n(%)]
牙髓炎是人體牙髓組織病變的總稱。當牙髓組織發(fā)生病變時,血管充血以及炎性滲出物增多導致患者髓腔內(nèi)神經(jīng)受壓明顯,從而造成自發(fā)性劇烈疼痛,使患者出現(xiàn)坐立不安,飲食難進等癥狀。若牙髓炎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牙周組織結(jié)構遭受破壞后,極易造成牙齒松動甚至過早脫落。據(jù)相關研究顯示,導致牙髓炎的兩大因素為微生物感染和化學性刺激[4]。當牙髓出現(xiàn)炎癥時,機體很難自發(fā)消除該炎癥?,F(xiàn)目前,針對牙髓炎的治療原則是有效清除根管內(nèi)感染的病灶組織,包括去除感染的牙髓以及牙本質(zhì)毒性分解物,以緩解癥狀并避免復發(fā)性感染,促進愈合。
牙齒的炎性反應會沿根管擴散至根尖,因此,臨床上一般從根管開始治療,經(jīng)過嚴格的消毒處理和沖洗,徹底清除根管內(nèi)的炎癥牙髓以及壞死物質(zhì),再嚴密填充根管,防止細菌入侵,促進愈合。且一次性根管填充法將所有治療計劃一次性進行完成,患者通常只需就診一次便可完成整個治療過程[5]。而干髓術主要是通過滅殺牙髓活性,清除感染冠髓,再以干髓劑覆蓋于根髓斷面,加速根髓硬化、干燥以及固定,防止感染擴散到根尖周組織,達到保留患牙的目的[6]。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牙髓炎患者在應用了一次性根充法后,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6.00%,顯著高于應用干髓術的對照組的76.71%。結(jié)果表明,一次性根充法只需一次就診,就能徹底把感染牙髓去除,并達到理想的臨床效果。
在治療牙髓炎方面,一次性根充療法的臨床療效要優(yōu)于干髓術治療。這與李寧[7]在《中國醫(yī)藥指南》中關于根管治療術和干髓術治療老年慢性牙髓炎的療效研究結(jié)果一致,說明一次性根管治療術的臨床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根據(jù)表1數(shù)據(jù)得到結(jié)果,治療后觀察組PD、BOP、CAL各項牙周數(shù)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與紀軍[8]等人在氫氧化鈣糊劑聯(lián)合根管治療術治療牙髓炎或根尖炎的臨床療效中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表明一次性根管療法對改善患牙的牙周情況效果顯著。此外,本次治療中觀察組僅發(fā)生1例出血情況,對照組發(fā)生10例出血情況以及5例感染情況。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55%),提示一次性根充法比干髓術治療更安全。
綜上所述,在對牙髓炎患者進行治療時,一次性根充法比干髓術臨床療效更好,對改善牙周狀況更明顯,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今后的臨床治療中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