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兒童在不同卷入情境下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特點:內(nèi)群體偏愛的作用*

        2019-05-17 02:20:36劉麗莎徐良苑張旭然李燕芳
        心理學(xué)報 2019年5期
        關(guān)鍵詞:公平分配群體

        劉 璐 肖 雪 劉麗莎 徐良苑 張旭然 李燕芳

        ?

        兒童在不同卷入情境下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特點:內(nèi)群體偏愛的作用

        劉 璐 肖 雪 劉麗莎 徐良苑 張旭然 李燕芳

        (北京師范大學(xué)中國基礎(chǔ)教育質(zhì)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北京 100875)

        為探究不同卷入情境下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特點以及內(nèi)群體偏愛在其中的作用, 呈現(xiàn)給兒童兩種實驗情境:實驗1, 134名5~8歲兒童在第一方情境下與來自內(nèi)、外群體的一名兒童分配不同價值的物品,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7~8歲兒童公平分配比例與5~6歲兒童無顯著差異; 實驗2, 130名5~8歲兒童在第三方情境下給來自特定群體的兩名兒童分配資源,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7~8歲兒童公平分配比例顯著高于5~6歲兒童。兩個實驗均發(fā)現(xiàn)兒童的分配行為表現(xiàn)出內(nèi)群體偏愛, 5~6歲兒童比7~8歲兒童更明顯。并且, 5~6歲女生比男生有更明顯的內(nèi)群體偏愛, 但在7~8歲組無性別差異。此外, 只有7~8歲兒童的公平分配行為表現(xiàn)出卷入情境上的差異, 他們在第三方情境比第一方情境下更能做出公平分配, 但5~6歲兒童的公平分配行為并無情境差異。綜上可見, 比起年幼兒童, 年長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行為發(fā)展得更好, 并且在兩種卷入情境下受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均更小。

        資源價值; 分配行為; 內(nèi)群體偏愛; 第一方情境; 第三方情境

        1 引言

        公平是世界各國都重視和推崇的道德認(rèn)知內(nèi)容, 我國也是如此, 它不僅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 也是現(xiàn)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理念。資源分配的公平性是兒童道德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 是指個體按照公平或道德的方式來分配資源(Hsu, Anen, & Quartz, 2008)?!捌降取笔桥袛噘Y源分配是否公平的原則之一(Deutsch, 1975), 指每個接受者獲得相等的資源。研究者認(rèn)為平等不僅包括數(shù)量平等, 即每人獲得相等數(shù)量的資源; 也包括價值平等, 即每人獲得相等價值的資源(Chernyak & Sobel, 2016; Sheskin et al., 2016)。目前, 關(guān)于兒童平等原則發(fā)展特點的研究大都以數(shù)量相等作為公平分配的衡量依據(jù)(e.g., Cooley & Killen, 2015; Fehr, Bernhard, & Rockenbach, 2008; Rochat et al., 2009; 劉文, 張雪, 張玉, 俞睿瑋, 2017), 研究發(fā)現(xiàn), 19個月的嬰兒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對分配者分配相等數(shù)量資源的期待(Sloane, Baillargeon, & Premack, 2012), 8歲兒童甚至可以拒絕使自己處于優(yōu)勢的數(shù)量不平等分配(Blake & McAuliffe, 2011; 梁福成, 王心怡, 唐衛(wèi)海, 2015)。

        但是, 目前較少有研究關(guān)注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的特點。以往有關(guān)公平分配行為的研究大多將同一價值的物品(如糖果或貼畫等)作為分配資源, 讓兒童基于資源的數(shù)量進(jìn)行分配。但是, 兒童對于公平的認(rèn)知也會受資源價值的影響, 研究中僅分配同一價值的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平概念的狹隘化, 不能反映兒童在分配不同價值的資源時的道德考慮。并且, 價值平等的出現(xiàn)晚于數(shù)量平等(Sheskin et al., 2016), 這說明價值平等是一種更高級的公平認(rèn)知和行為, 對它的探討有助于了解兒童更高級的道德認(rèn)知發(fā)展特點。此外, 兒童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和同伴互換價值不等的玩具或禮物, 在研究中分配同一價值的資源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生活中的物物交換或分享現(xiàn)象(Shaw & Olson, 2013), 而對于兒童而言, 做出價值對等的交換和分享行為對于維護積極的同伴關(guān)系具有重要意義。但是, 在兒童早期的學(xué)習(xí)和社會互動中, 他們接受到的公平訓(xùn)練往往是關(guān)于數(shù)量上的平均分配, 價值平等則處于相對被忽視的情況。因此, 有必要對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特點進(jìn)行探討。

        以往關(guān)于兒童公平分配行為的研究發(fā)現(xiàn), 5歲左右的兒童開始萌發(fā)了某些物品具有同等價值的意識(毛尼娜, 2007), 也就是說, 5歲左右的兒童逐漸開始具備基于資源價值進(jìn)行公平分配的能力, 并且, 研究發(fā)現(xiàn), 一直到8歲都是兒童公平認(rèn)知和行為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和加速期(e.g., Rizzo, Elenbaas, Cooley, & Killen, 2016; 劉文等, 2017)。因此, 本研究試圖探討5~8歲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的發(fā)展特點以及相關(guān)影響因素, 從而有助于了解他們在分配過程中如何考量多種因素。

        1.1 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的年齡差異

        參考已有大多數(shù)有關(guān)兒童公平分配的研究, 本研究將資源價值界定為分配者對資源的喜歡程度(e.g., Chernyak & Sobel, 2016; Sheskin et al., 2016)。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 資源價值是影響兒童分配行為的因素之一(e.g., Chernyak & Sobel, 2016)。例如, Blake和Rand (20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對于最不喜歡的貼畫, 3歲、4歲、5歲、6歲兒童都會分出貼畫數(shù)量的50%左右; 但是, 對于最喜歡的貼畫, 這一比例則下降到40%左右。并且, 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也表現(xiàn)出了發(fā)展特點, Blake和Rand (2010)的研究進(jìn)一步發(fā)現(xiàn), 能平等分配最不喜歡的貼畫的人數(shù)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但是, 對于最喜歡的貼畫, 平等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在年齡上并沒有顯著變化。在同時分配喜歡程度不同的貼畫時, Chernyak和Sobel (2016)的研究發(fā)現(xiàn), 4歲和5歲的兒童已經(jīng)能根據(jù)資源價值決定分配給每一位接受者何種價值的資源。此外, Sheskin等人(2016)以11個不同價值的物品作為分配資源,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隨著年齡的增長, 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呈現(xiàn)出更加公平的趨勢, 具體表現(xiàn)為3~5歲兒童具有強烈的自私傾向, 不能基于資源價值來公平分配; 6~8歲兒童雖然可以做出這一行為, 但是受實驗情境中是否卷入自身利益的影響較大。進(jìn)一步, Shaw和Olson (2013)在考察資源價值是否會影響兒童在不平等情境中的分配行為時發(fā)現(xiàn), 6~8歲兒童能夠?qū)⒎峙涞馁Y源與接受者已有的資源進(jìn)行價值比較, 進(jìn)而調(diào)整自己的分配方案。綜上可見, 年幼兒童已經(jīng)有了資源價值的概念, 但傾向于利己分配,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 兒童更能根據(jù)資源價值做出公平分配, 并且能夠應(yīng)用到實際情境中, 如根據(jù)資源的價值糾正不平等現(xiàn)象。

        盡管已經(jīng)有研究探討資源價值對兒童分配行為的影響, 但是研究大都讓兒童先后分配高價值和低價值資源, 通過對比兩種價值情境的分配行為來考察資源價值的作用, 這就使得兒童每次分配的依然是同一價值的資源(Blake & Rand, 2010; Rizzo et al., 2016; Shaw & Olson, 2013), 并不能直接了解他們對不等價值資源進(jìn)行分配時的考慮。雖然Sheskin等人(2016)的研究讓兒童同時分配不同價值的資源, 但在分配過程中, 兒童可以將任意數(shù)量和價值的資源分配給接受者。例如, 兒童可以把兩個高價值和一個低價值的資源分給自己, 把另外一個低價值的資源分給他人。但是, 只有當(dāng)兒童分給每個人一個高價值和一個低價值的資源時才是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 因此, 兒童做到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的前提是做到數(shù)量平等分配, 他們對資源數(shù)量的考慮或者對資源數(shù)量和價值的權(quán)衡可能會影響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結(jié)果。那么, 如果將數(shù)量和價值剝離, 控制兒童對數(shù)量的考慮, 即要求兒童分給每個接受者相等數(shù)量的資源, 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又表現(xiàn)出怎樣的發(fā)展特點呢?本研究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此問題進(jìn)行探討。此外, 高鳳陽、仇小莉和莫書亮(2015)提出, 女生比男生表現(xiàn)出公平分配偏好的時間更早, 男生對公平的理解在從幼兒園進(jìn)入小學(xué)這個期間迅速發(fā)展, 女生的發(fā)展速度相對平緩。因此, 本研究也會進(jìn)一步考察男生和女生在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行為上的年齡變化。

        1.2 兒童的分配行為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年齡和性別差異

        內(nèi)群體偏愛(In-group favoritism)是指個體在群際互動中表現(xiàn)出的更偏向內(nèi)群體的態(tài)度和行為。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 資源分配行為會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e.g., Moore, 2009; 王益文等, 2014)。例如, 即使隨機指定兒童為藍(lán)隊或黃隊的一員, 兒童也會在分配中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Jordan, McAuliffe, & Warneken, 2014)。這符合社會認(rèn)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SIT)的觀點, 即個體對內(nèi)群體產(chǎn)生認(rèn)同和偏愛, 并且往往希望內(nèi)群體比外群體更占優(yōu)勢, 從而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Tajfel & Turner, 1979)。

        當(dāng)前, 大多數(shù)研究局限于內(nèi)群體偏愛與基于資源數(shù)量的分配行為的關(guān)系, 鮮有研究關(guān)注其對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的影響。B?hm和Buttelmann (2017)讓兒童分別分配不同價值的資源, 其結(jié)果表明兒童在分配不同價值的資源時對內(nèi)群體偏愛的考慮是不同的, 他們在分配高價值的資源時更會考慮群體關(guān)系因素, 表現(xiàn)出更強的偏愛內(nèi)群體成員的傾向。由此可見, 內(nèi)群體偏愛與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綜合以往基于資源數(shù)量的分配行為的研究, 大致發(fā)現(xiàn)以下兩種相反的年齡趨勢:第一, 兒童的分配行為受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隨著年齡的增長, 兒童更會意識到群體的意愿可能與自己的觀點不同, 因此, 即使意識到內(nèi)群體希望獲得更多的資源, 也會更認(rèn)同公平的分配方案(Cooley & Killen, 2015)。比如, 研究發(fā)現(xiàn), 相比于外群體資源少, 5~6歲兒童更會糾正內(nèi)群體資源少的不平等現(xiàn)象; 但是, 10~11歲兒童卻沒有表現(xiàn)出這種群體差異(Elenbaas & Killen, 2016; Elenbaas, Rizzo, Cooley, & Killen, 2016)。Jordan等人(2014)針對6歲和8歲兒童是否愿意付出代價來懲罰不平等分配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 相比于外群體利益受損, 6歲兒童在內(nèi)群體利益受損的情況下更愿意付出代價去懲罰, 而8歲兒童在內(nèi)群體或外群體利益受損時的懲罰行為無顯著差異。第二, 兒童的分配行為受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e.g., Mulvey, Hitti, Rutland, Abrams, & Killen, 2014)。隨著年齡增長, 兒童從幼兒園進(jìn)入小學(xué), 他們會越來越多的接受到集體主義教育以及為群體做貢獻(xiàn)的觀念, 因此, 年長兒童會在分配中受到更強烈的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例如, Fehr等人(2008)考察了3~8歲兒童的分配行為受內(nèi)群體偏愛影響的年齡變化,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隨著年齡的增長, 兒童更愿意與內(nèi)群體公平分配資源, 而與外群體分配時的公平行為則出現(xiàn)減少的趨勢。一項本土化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趨勢, Yu, Zhu和Leslie (2016)對3~10歲兒童的分享行為的研究發(fā)現(xiàn), 3~4歲兒童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內(nèi)群體偏愛, 但是5~10歲兒童會分給內(nèi)群體比外群體更多的資源。由此可見, 內(nèi)群體偏愛對資源分配行為的影響的年齡變化趨勢存在爭議, 這可能是由實驗范式和文化差異而導(dǎo)致的。那么, 對于我國兒童而言, 他們從幼兒園階段進(jìn)入小學(xué), 接觸到越來越多的集體主義教育, 意識到要團結(jié)和自己屬于同一集體或群體的成員以及要注重集體利益, 同時他們也受到更多的公平思想教育。基于此, 我國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受內(nèi)群體偏愛影響的年齡變化特點如何, 也是本研究關(guān)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此外, 現(xiàn)有研究也關(guān)注了兒童的分配行為受內(nèi)群體偏愛影響的性別差異, 但并無一致結(jié)論。一方面, 有研究者認(rèn)為男生有更明顯的內(nèi)群體偏愛, 相比于女生, 男生在分配過程中會更偏向內(nèi)群體, 而傾向于分配給外群體更少的資源(Fehr et al., 2008)。根據(jù)進(jìn)化論的觀點, 男性比女性更多的參與群際沖突, 因此, 男性對群際關(guān)系的敏感性更高, 內(nèi)群體偏愛在男性身上體現(xiàn)得也更明顯(Fehr et al., 2008)。另一方面, 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女生可能比男生更容易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 這可能是因為女生的共情能力比男生更強(Lam, Solmeyer, & McHale, 2012), 在人際關(guān)系上的投入相對更多(聶瑞虹, 周楠, 張宇馳, 方曉義, 2017), 在分配過程中自然也對群體關(guān)系有更多的考量(McGillicuddy-De Lisi, De Lisi, & Van Gulik, 2008; Wu & Gao, 2018)。可見, 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受內(nèi)群體偏愛影響的性別差異仍然值得進(jìn)一步探討。

        1.3 兒童在不同卷入情境下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差異

        研究發(fā)現(xiàn), 在分配情境中是否有自我利益的卷入, 即在第一方和第三方情境下, 兒童的分配行為會有較大的差異(e.g., Rochat et al., 2009; 劉文, 張雪, 范琳琳, 2016), 這可能是因為自我利益的牽扯使兒童對公平的認(rèn)知產(chǎn)生了偏差。在第一方情境中, 兒童同時作為分配者和接受者在自己和他人之間進(jìn)行資源分配。自身利益的涉及可能引起兒童的情緒反應(yīng)(王斯, 蘇彥捷, 2013; 張雪, 劉文, 朱琳, 張玉, 2014), 從而影響個體的道德判斷。在第三方情境中, 兒童只作為分配者在其他人之間分配資源, 沒有自身利益的卷入, 認(rèn)知調(diào)節(jié)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直接作用于分配行為(梁福成等, 2015; 劉文, 朱琳, 溫國旗, 2014)。

        研究發(fā)現(xiàn), 相比于第一方情境, 兒童在第三方情境下更能公平的分配資源。例如, 在基于資源數(shù)量分配的研究中, Li, Wang, Yu和Zhu (2016)的本土化研究設(shè)置了兒童在自己和好朋友之間分配(第一方)、在兩個好朋友之間分配(第三方)兩個情境,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比起第一方情境, 兒童在第三方情境下更能實現(xiàn)基于資源數(shù)量的公平分配。Rochat等人(2009)針對3歲和5歲兒童公平分配行為的跨文化研究發(fā)現(xiàn), 兒童在第一方情境下會表現(xiàn)出利己傾向, 而在第三方情境下會傾向于公平分配。在基于資源價值分配的研究中, Sheskin等人(2016)的研究發(fā)現(xiàn), 6~8歲兒童在第三方比第一方情境下更能基于資源價值做出公平分配。然而, Sheskin等人(2016)的研究并未考察這種卷入情境差異的年齡變化, 目前也尚無本土化的研究考察這一問題。因此, 當(dāng)控制兒童對資源數(shù)量的考慮, 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行為是否仍會有卷入情境上的差異和年齡上的發(fā)展變化?本研究將對此進(jìn)行探討。此外, 在第一方和第三方情境下, 內(nèi)群體偏愛對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的作用也可能有所不同。McAuliffe和Dunham (2017)、Jordan等人(2014)的研究分別在第一方和第三方情境下考察內(nèi)群體偏愛對兒童基于資源數(shù)量的分配行為的影響, 他們發(fā)現(xiàn), 第一方情境中內(nèi)群體偏愛沒有對兒童的分配行為起到明顯的作用; 在第三方情境中, 兒童的分配行為則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綜上, 本研究也會在第一方和第三方情境下分別考察內(nèi)群體偏愛對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的影響。

        綜上, 基于Yu等人(2016)的本土化研究發(fā)現(xiàn)5~6歲兒童開始表現(xiàn)出內(nèi)群體偏愛以及以往關(guān)于兒童公平行為的研究劃分年齡段的支持(Fehr et al., 2008; House, Henrich, Brosnan, & Silk, 2012; Kogut, 2012), 同時考慮到相對于5~6歲兒童來說, 7~8歲兒童接受了長時間的小學(xué)教育, 在分配行為以及群體關(guān)系的考量上都會顯得更加成熟(Fehr et al., 2008; 梁福成等, 2015), 從而在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以及受內(nèi)群體偏愛影響的程度上可能與5~6歲兒童有所不同。因此, 本研究將被試的年齡劃分為5~6歲和7~8歲兩個年齡組, 從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出發(fā), 在第一方和第三方情境下考察以下問題:(1)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的年齡差異; (2)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受內(nèi)群體偏愛影響的年齡和性別差異; (3)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及其受內(nèi)群體偏愛影響的卷入情境差異。研究假設(shè)7~8歲兒童比5~6歲兒童更能基于資源價值進(jìn)行公平分配(H1); 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會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 但年長兒童受到的影響更小, 能更好的考慮公平分配和內(nèi)群體偏愛之間的關(guān)系, 女生也會比男生更易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H2); 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行為會受到卷入情境的影響, 在不涉及自我利益的第三方情境下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公平分配行為, 同時受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也更大(H3)。

        2 實驗1:兒童在第一方情境中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

        2.1 被試

        從北京市的一所普通幼兒園和一所普通小學(xué)中選取134名5~8歲兒童。其中, 5~6歲組61人(女孩31人, 平均月齡= 72.69,= 6.03); 7~8歲組73人(女孩33人, 平均月齡= 96.36,= 7.17)。

        2.2 實驗設(shè)計

        采用2(年齡: 5~6歲, 7~8歲) × 2(性別: 男生, 女生) × 2(群體條件: 內(nèi)群體條件, 外群體條件)混合實驗設(shè)計, 將兒童在第一方情境中做出某種(利己/利他/公平)分配行為的人數(shù)比例作為結(jié)果變量。其中, 兒童的年齡和性別是被試間變量, 群體條件為被試內(nèi)變量, 通過操縱接受者的群體身份來實現(xiàn)不同群體條件的設(shè)置, 通過對比被試在不同群體條件下的分配行為來探討兒童在第一方情境下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特點以及內(nèi)群體偏愛的作用。

        2.3 實驗材料與實驗程序

        主試在安靜的房間中采用一對一的形式對兒童單獨進(jìn)行實驗。實驗程序分三個階段進(jìn)行, 首先, 實驗者通過介紹學(xué)校照片和穿著不同顏色衣服的剪貼畫兒童, 讓兒童識別內(nèi)、外群體成員; 緊接著, 根據(jù)兒童報告的對物品的喜歡程度啟動資源價值效應(yīng), 并選擇出分配的物品; 最后, 兒童完成分配物品任務(wù)。具體流程和指導(dǎo)語如下:

        (1)區(qū)分內(nèi)、外群體成員

        沿用以往研究中對內(nèi)、外群體的啟動范式(Fehr et al., 2008), 向被試呈現(xiàn)兩張含有學(xué)校標(biāo)志性建筑的照片(15.2 cm × 10.2 cm), 分別為被試所在學(xué)校和另外一所陌生學(xué)校的照片。在被試所在學(xué)校的照片前面擺放兩個穿著相同顏色衣服的剪貼畫兒童, 代表內(nèi)群體成員, 告訴被試“要想象兩個和你同班的好朋友, 他們分別對應(yīng)我手里的這兩個小朋友”; 在陌生學(xué)校照片前面擺放兩個穿著相同的其他顏色衣服的剪貼畫兒童, 代表外群體成員, 告訴被試“這里有兩個和你一樣大的小朋友, 他們來自這所學(xué)校, 但是你從來沒見過他們” (如圖1所示)。之后, 通過群體身份記憶核查以及觀察兒童是否把最喜歡的貼畫送給內(nèi)群體成員的方法檢驗群體啟動是否有效。在實驗過程中, 剪貼畫兒童的衣服顏色、學(xué)校照片的左右位置在被試間進(jìn)行平衡; 并告知被試這四個小朋友與他們自己的年齡、性別一致。

        (2)啟動資源價值效應(yīng)

        以往關(guān)于資源價值對兒童分配行為影響的研究, 通常采用兒童對資源的喜歡程度作為資源價值的判斷依據(jù)(Chernyak & Sobel, 2016; Sheskin et al., 2016)。根據(jù)Sheskin等人(2016)的研究范式, 選擇大小相似、顏色不同、兒童喜歡程度不同的9個物品(如圖2所示, 從左到右依次為孔雀筆、乒乓球、瓶蓋、氣球、貼畫、橡皮泥、口哨、印章、畫有箭頭的白紙)作為分配的資源。

        在實驗中, 主試將9個物品呈現(xiàn)給被試, 告訴被試“現(xiàn)在, 你需要根據(jù)自己對這些物品的喜歡程度從高到低進(jìn)行排序”。其后, 主試挑選出被試選擇的最喜歡的、第二喜歡的、第二不喜歡的和最不喜歡的物品, 并進(jìn)一步讓被試對這4個物品的排序進(jìn)行確認(rèn), 即詢問被試“這四個玩具里, 哪個是你最喜歡的?哪個是你第二喜歡的?哪個是你最不喜歡的?”。

        (3)分配物品

        被試要先后完成兩個群體條件的分配任務(wù):①內(nèi)群體條件, 即在自己和一個內(nèi)群體成員之間分配物品; ②外群體條件, 即在自己和一個外群體成員之間分配物品。在每個分配任務(wù)中, 被試需把要4個物品分給自己2個, 分給內(nèi)/外群體成員2個。并且, 參考Shaw和Olson (2012)的方法, 呈現(xiàn)給被試和內(nèi)/外群體成員各1個白色紙盒(12 cm × 9 cm × 3.3 cm), 要求被試將分配好的物品放到各自前面的紙盒里。兩個群體條件的順序在被試之間平衡。以外群體條件為例, 具體的指導(dǎo)語為“現(xiàn)在, 你要把這4個物品分給你自己2個, 分給其他學(xué)校的這個陌生小朋友2個, 然后放到你們前面的紙盒里。你覺得應(yīng)該怎么分?”。

        圖1 實驗情境示意圖(以外群體條件為例)

        圖2 實驗材料示意圖

        2.4 數(shù)據(jù)編碼與分析

        借鑒Sheskin等人(2016)的編碼方式, 將被試最喜歡的、第二喜歡的物品歸類為高價值的物品, 將被試最不喜歡的、第二不喜歡的物品歸類為低價值的物品?;诖? 被試的分配行為產(chǎn)生3種編碼方式:(1)當(dāng)被試分給自己和他人各一個高價值和一個低價值的物品, 則編碼為1 (公平); (2)當(dāng)被試把兩個高價值的物品分給自己、把兩個低價值的物品分給他人, 則編碼為2 (利己); (3)當(dāng)被試把兩個低價值的物品分給自己、把兩個高價值的物品分給他人, 則編碼為3 (利他)。

        關(guān)于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卡方檢驗考察兒童在兩個群體條件下各類分配行為的平均人數(shù)比例的年齡差異; 采用McNemar檢驗方法分析兒童在兩個群體條件下公平、利他、利己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 從而探討兒童的分配行為受內(nèi)群體偏愛影響模式及其年齡和性別差異。

        2.5 結(jié)果

        各年齡組的男、女生在兩種群體條件下各類分配行為的人數(shù)詳見表1。

        2.5.1 第一方情境中, 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的發(fā)展特點

        對兒童在兩個群體條件下公平分配的平均人數(shù)比例是否存在年齡差異進(jìn)行卡方檢驗, 結(jié)果表明, 5~6歲兒童(49.18%)與7~8歲兒童(60.27%)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無顯著差異, χ= 1.65,= 1,> 0.05。進(jìn)一步分性別進(jìn)行檢驗發(fā)現(xiàn), 5~6歲男生(50.00%)和7~8歲男生(65.00%)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不存在顯著差異, χ= 1.59,= 1,> 0.05; 5~6歲女生(48.39%)和7~8歲女生(54.55%)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也不存在年齡差異, χ= 0.24,= 1,> 0.05。

        2.5.2 第一方情境中, 兒童在不同群體條件下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的差異

        McNemar檢驗發(fā)現(xiàn), 總體上, 兒童在內(nèi)群體(52.99%)和外群體(55.97%)條件下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不顯著, 校正后χ= 0.23,= 134,> 0.05。

        具體分5~6歲和7~8歲兩個年齡組來看(見圖3), 兩個年齡組在內(nèi)群體和外群體條件下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均不顯著,s > 0.05。進(jìn)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 5~ 6歲男生和女生、7~8歲男生和女生在內(nèi)、外群體條件下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也均不顯著,s > 0.05。

        表1 兒童在第一方情境中的各類分配行為的人數(shù)(百分比)

        圖3 不同年齡的兒童在第一方情境中不同群體條件下的分配行為的人數(shù)比例

        由于在第一方情境中的分配行為涉及到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 因此, 不公平分配的兒童可能表現(xiàn)出利他行為或者利己行為?;诖? 對不公平分配的兒童做出利他和利己行為的人數(shù)比例進(jìn)行群體條件的差異檢驗。

        從利他分配行為來看, McNemar檢驗的結(jié)果表明, 與外群體條件(19.40%)相比, 兒童在內(nèi)群體條件下做出利他分配行為的人數(shù)比例(33.58%)更高, 校正后χ= 9.82,= 134,= 0.002。但是, 這種差異只體現(xiàn)在5~6歲組,< 0.001; 7~8歲組在兩種群體條件下做出利他分配行為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不顯著,> 0.05。進(jìn)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 只有5~6歲女生在內(nèi)群體條件下的利他分配行為人數(shù)比例顯著高于外群體條件,= 0.008, 5~6歲男生、7~8男生和女生在兩種群體條件下做出利他分配行為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均不顯著,s > 0.05。

        從利己分配行為來看, McNemar檢驗的結(jié)果顯示, 與內(nèi)群體條件(13.43%)相比, 兒童在外群體條件下做出利己分配行為的人數(shù)比例(24.63%)更高, 校正后χ= 6.32,= 134,0.012。但是, 只有5~6歲兒童才表現(xiàn)出這種差異模式, 校正后χ= 6.50,= 61,= 0.011; 7~8歲組在內(nèi)群體和外群體條件下做出利己分配行為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不顯著,> 0.05。進(jìn)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 5~6歲的男生(= 0.092)和女生(= 0.092)在內(nèi)、外群體條件下做出利己分配行為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邊緣顯著, 均是在外群體條件下更利己。7~8歲的男生和女生在內(nèi)、外群體條件下做出利己分配行為的人數(shù)比例均無顯著差異,s > 0.1。

        此外, 我們也對分配的4個物品從最不喜歡到最喜歡進(jìn)行了1~4賦值做參數(shù)檢驗。參考Sheskin等人(2016)第一方情境中計算因變量的方法來計算該情境下的分享指數(shù), 將分配給他人的物品價值之和減去分配給自己的物品價值之和, 分享指數(shù)越高, 代表兒童越利他。以分享指數(shù)為因變量, 進(jìn)行2(群體條件: 內(nèi)群體條件, 外群體條件) × 2(年齡: 5~6歲, 7~8歲) × 2(性別: 男, 女)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 結(jié)果表明, 群體條件的主效應(yīng)顯著,(1, 130) = 20.36,< 0.001, η= 0.14, 外群體條件下的分享指數(shù)(= ?0.52)顯著低于內(nèi)群體條件(= 0.71)。年齡的主效應(yīng)顯著,(1, 130) = 27.61,< 0.001, η= 0.18, 5~6歲兒童的分享指數(shù)(= ?0.89)顯著低于7~8歲兒童(= 1.08)。群體條件與年齡的交互作用顯著,(1, 130) = 4.88,= 0.029, η= 0.04, 簡單效應(yīng)分析發(fā)現(xiàn), 只有5~6歲兒童在外群體條件下的分享指數(shù)(= ?1.81)顯著低于內(nèi)群體條件(= 0.03),< 0.001, 7~8歲兒童在不同群體條件下的分享指數(shù)差異不顯著,> 0.05。

        2.6 小結(jié)

        實驗1的結(jié)果表明, 在第一方情境中, 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沒有顯著的年齡差異, 并且, 相比于5~6歲兒童, 7~8歲兒童的利己主義減小, 利他主義增強。對于不公平分配的兒童而言, 5~6歲兒童在與內(nèi)群體成員分配時更利他、在與外群體成員分配時更利己, 即受到了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 且女生比男生受到的影響更明顯; 7~8歲組沒有明顯的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 且無性別差異。

        然而, 盡管兒童的利他和利己分配行為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 但在第一方情境中, 兩個年齡組在外群體和內(nèi)群體條件下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均沒有顯著的群體條件差異, 可見在第一方情境下, 兒童的公平分配行為并沒有明顯的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那么, 在第三方情境中即不涉及到自己利益時, 兒童的公平分配行為是否表現(xiàn)出明顯的內(nèi)群體偏愛呢?實驗2將對這一問題進(jìn)行考察。

        3 實驗2:兒童在第三方情境中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

        3.1 被試

        在北京市的一所普通幼兒園和一所普通小學(xué)重新選取了共130名5~8歲兒童。其中, 5~6歲組64人(女孩35人, 平均月齡= 73.30,= 5.89); 7~8歲組66人(女孩33人, 平均月齡= 95.86,= 6.57)。

        3.2 實驗設(shè)計

        采用2(年齡: 5~6歲, 7~8歲) × 2 (性別: 男生, 女生) × 3(群體條件: 外?外群體條件, 內(nèi)?內(nèi)群體條件, 內(nèi)?外群體條件)混合實驗設(shè)計, 以兒童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作為結(jié)果變量。其中, 兒童的年齡和性別是被試間變量, 群體條件為被試內(nèi)變量, 所有兒童均接受三種群體條件的分配任務(wù)。

        3.3 實驗材料與程序

        實驗材料和實驗程序同實驗1?!皡^(qū)分內(nèi)、外群體成員”和“啟動資源價值”兩個階段的指導(dǎo)語與實驗1相同, 只是在本實驗“分配物品”階段的每種群體條件中, 兒童不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間分配物品, 而是在來自特定群體的兩個成員之間分配, 主要包括三種條件:(1)外?外群體條件, 即在兩個外群體成員之間分配; (2)內(nèi)?內(nèi)群體條件, 即在兩個內(nèi)群體成員之間分配; (3)內(nèi)?外群體條件, 即在一個內(nèi)群體成員和一個外群體成員之間分配。三種條件的順序在被試之間進(jìn)行平衡。以內(nèi)?外群體條件為例, 具體指導(dǎo)語為“現(xiàn)在你要把這4個物品分給其他學(xué)校的這個陌生小朋友2個, 分給你同班的這個好朋友2個, 然后放到他們前面的紙盒里。你覺得應(yīng)該怎么分?”。

        3.4 數(shù)據(jù)編碼與分析

        采用Sheskin等人(2016)的編碼方式, 當(dāng)被試分給每個接受者一個高價值的物品和一個低價值的物品時, 則編碼為1 (公平); 否則編碼為0 (不公平)。采用卡方檢驗考察兒童公平分配行為的平均人數(shù)比例的年齡差異; 采用McNemar檢驗方法分析兒童在不同群體條件下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行為差異。此外, 采用卡方檢驗分析了兒童公平分配的平均人數(shù)比例的情境差異。

        3.5 結(jié)果

        各年齡組的男、女生在三種群體條件下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詳見表2。

        表2 兒童在第三方情境中的公平分配人數(shù)(百分比)

        3.5.1 第三方情境中, 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行為的發(fā)展特點

        3.5.2 第三方情境中, 兒童在不同群體條件下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行為差異

        總體上看, Cochran’s Q檢驗發(fā)現(xiàn), 兒童在不同群體條件下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顯著, Cochran’s= 34.71,= 2,< 0.001。進(jìn)一步的McNemar檢驗發(fā)現(xiàn), 兒童在內(nèi)?外群體條件(45.38%)下的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顯著低于內(nèi)?內(nèi)群體條件(71.54%), 校正后χ= 19.45,= 130,< 0.001; 也顯著低于外?外群體條件(73.85%), 校正后χ= 22.74,= 130,< 0.001, 但是在外?外群體條件和內(nèi)?內(nèi)群體條件下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不顯著, 校正后χ= 0.12,= 130,> 0.05。

        圖4 不同年齡的兒童在第三方情境中不同群體條件下的公平分配行為的人數(shù)比例

        進(jìn)一步地, 檢驗各年齡段中男、女生在三種群體條件下的差異模式。結(jié)果顯示, 5~6歲女生、7~8歲男生和7~8歲女生都在內(nèi)?外群體條件下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顯著低于內(nèi)?內(nèi)群體條件(5~6歲女生,< 0.001; 7~8歲男生,= 0.077; 7~8歲女生,= 0.070), 也顯著低于外?外群體條件(5~6歲女生,= 0.001; 7~8歲男生,= 0.013; 7~8歲女生,= 0.021), 在外?外群體條件和內(nèi)?內(nèi)群體條件下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均不顯著,s > 0.1。5~6歲男生在每兩種群體條件下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差異均不顯著,s > 0.1。

        此外, 根據(jù)Sheskin等人(2016)第三方情境中計算偏愛分?jǐn)?shù)的方法, 將分配給兩個接受者的物品價值之和相減。以偏愛分?jǐn)?shù)為因變量, 進(jìn)行3(群體條件: 內(nèi)?內(nèi)群體條件, 外?外群體條件, 內(nèi)?外群體條件) × 2(年齡: 5~6歲, 7~8歲) × 2(性別: 男, 女)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 結(jié)果表明, 群體條件的主效應(yīng)顯著,(2, 252) = 6.65,= 0.002, η= 0.05, 外?外群體條件(= 0.57)和內(nèi)?內(nèi)群體條件(= 0.82)下的偏愛分?jǐn)?shù)無顯著差異,> 0.05, 但兩個群體條件下的偏愛分?jǐn)?shù)均顯著低于內(nèi)?外群體條件(= 1.61),s < 0.01。年齡的主效應(yīng)顯著,(1, 126) = 6.33,= 0.013, η= 0.05, 5~6歲兒童的偏愛分?jǐn)?shù)(= 1.31)顯著高于7~8歲兒童(= 0.70)。

        3.5.3 兩種卷入情境下的公平分配行為比較

        3.6 小結(jié)

        實驗2探討了兒童作為第三方時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結(jié)果表明, 兒童在內(nèi)?外群體條件下的公平分配行為與內(nèi)?內(nèi)群體條件、外?外群體條件差異均顯著, 但是在外?外群體條件和內(nèi)?內(nèi)群體條件下的公平分配行為差異不顯著。并且, 在不公平分配的人中, 兒童更傾向于偏向內(nèi)群體成員, 即表現(xiàn)出內(nèi)群體偏愛傾向。然而, 盡管各年齡組兒童均表現(xiàn)出顯著的內(nèi)群體偏愛, 但是7~8歲組在內(nèi)?外群體條件下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高于5~6歲組, 這說明7~8歲組的公平分配行為發(fā)展得更好, 受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更小。并且, 內(nèi)群體偏愛的性別差異只體現(xiàn)在5~6歲組, 7~8歲組的男生和女生受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并無差異。此外, 不同卷入情境下的公平分配行為比較的結(jié)果顯示, 只有7~8歲兒童在第三方比第一方情境中更能基于資源價值做出公平分配。

        4 討論

        4.1 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行為的年齡差異

        本研究通過兩種卷入情境考察了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的年齡差異。在第三方情境下, 研究發(fā)現(xiàn)7~8歲組比5~6歲組更能做出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 并且, 7~8歲組在內(nèi)?外群體條件下做出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顯著高于5~6歲組, 這說明7~8歲組在第三方情境下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行為比5~6歲組發(fā)展的更好。Rizzo等人(2016)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研究考察了兒童在不同類型或價值的資源情境下的分配行為特點,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年長兒童更能根據(jù)資源價值調(diào)整分配方案, 使其分配行為更公平; 年幼兒童在不同的資源價值情境下的分配行為卻并無差異。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強可能是因為, 隨著年齡的增加, 兒童從家庭、學(xué)校、社會中接觸到的公平教育及經(jīng)歷越來越多, 這就使得他們越來越認(rèn)同公平的重要性, 也更會做出公平行為(Blake & McAuliffe, 2011; Kogut, 2012)。

        然而, 本研究中第一方情境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5~6歲兒童和7~8歲兒童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不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與第一方情境既涉及自我利益(張雪等, 2014), 也同時涉及他人利益有關(guān)。由圖3可以看出, 兩個年齡段兒童的分配行為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利他和利己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上, 7~8歲兒童在兩個群體條件下利他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高于5~6歲兒童, 尤其是在外群體條件下; 7~8歲兒童利己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顯著低于5~6歲兒童。因此, 5~6歲兒童更易受利己主義的影響, 7~8歲兒童更易受利他主義的影響, 這一差異可能導(dǎo)致了兒童在公平分配的人數(shù)比例上沒有顯著的年齡差異。此外, 一項以美國兒童為被試的有關(guān)數(shù)量平等的研究表明, 雖然兒童在第一方情境下表現(xiàn)出公平傾向, 但是這種平等分配的實現(xiàn)要以個體處于不利條件為前提, 當(dāng)個體處于相對有利地位, 即擁有的資源數(shù)量多于對方時, 他們大多會接受這種不平等現(xiàn)狀, 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xù)到8歲(Blake & McAuliffe, 2011)。但是, 本研究卻發(fā)現(xiàn), 7歲左右兒童的利他主義意識超越了利己主義, 這可能與我國集體主義文化有關(guān)。與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競爭思想相比, 我國兒童成長在集體主義的氛圍中, 更強調(diào)凝聚力、團結(jié)、和諧等概念(Rochat et al., 2009), 父母和教師等重要他人也會在生活中對兒童的集體主義、利他主義教育加以強化, 從而使得兒童有更多的自發(fā)地與他人分享或利他行為。

        4.2 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受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年齡和性別差異

        本研究同時在兩種卷入情境下考察了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是否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兩種卷入情境的結(jié)果均發(fā)現(xiàn), 內(nèi)群體偏愛對兒童的分配行為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具體表現(xiàn)在, 在第一方情境下, 對于不公平分配的兒童而言, 兒童在與外群體成員分配時更利己, 與內(nèi)群體成員分配時更利他; 在第三方情境下, 兒童在內(nèi)?外群體條件下公平分配的比例更低, 且不公平分配的兒童傾向于分給內(nèi)群體成員更高價值的資源, 這支持了社會認(rèn)同理論(Tajfel & Turner, 1979)。以往研究也發(fā)現(xiàn), 在不同類型的公平分配行為中, 例如, 分享(Yu et al., 2016)、不公平厭惡(Elenbaas et al., 2016; Fehr et al., 2008)以及第三方懲罰(作為第三方時愿意付出代價懲罰不公平分配行為, Jordan et al., 2014)等, 兒童均表現(xiàn)出內(nèi)群體偏愛。此外, 從個體對待外群體態(tài)度的角度來說, 在群體情境下, 出于維護自己在內(nèi)群體中的積極形象或地位的考慮, 個體通常會對外群體持有厭惡的態(tài)度。例如, 有研究就發(fā)現(xiàn), 相比于內(nèi)群體成員, 6歲和8歲兒童更愿意把消極的物品(如恐怖玩具)分配給外群體成員(Buttelmann & B?hm, 2014)。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 外群體情境會引發(fā)個體的害怕、生氣、厭惡等消極情緒(Tapias, Glaser, Keltner, Vasquez, & Wickens, 2007)。這些研究結(jié)果都與本研究第一方情境中兒童在外群體條件下有更多利己分配的結(jié)果相一致。這可能是因為, 兒童感知到外群體的利益與自身沒有關(guān)聯(lián), 即使自己對外群體表現(xiàn)出消極態(tài)度和做出不利行為, 自身的形象和利益也不會受到威脅, 甚至?xí)欣诰S護自己在內(nèi)群體中的忠誠形象。

        兒童在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中表現(xiàn)出的內(nèi)群體偏愛存在年齡差異, 兩個實驗結(jié)果表明, 在兩種卷入情境下, 5~6歲兒童都比7~8歲兒童表現(xiàn)出更明顯的內(nèi)群體偏愛。Raabe和Beelmann (2011)的元分析發(fā)現(xiàn), 兒童的群體偏見在童年中期(5~7歲)達(dá)到頂峰, 隨后直到童年后期(8~10歲)有明顯的下降, 也就是說, 內(nèi)群體偏愛會在兒童7歲以后表現(xiàn)出下降的趨勢。造成這一年齡趨勢的原因可能是, 隨著年齡的增加, 兒童對公平準(zhǔn)則的理解逐漸完成從有偏見到不偏不倚的轉(zhuǎn)換, 即從認(rèn)為只有危害到自我利益的自私行為才是不公正的, 轉(zhuǎn)變成認(rèn)為只要損害到任何一個人的利益, 都是不公正的(Jordan et al., 2014)。首先, 這可能是因為, 隨著兒童從幼兒園進(jìn)入小學(xué), 兒童越來越多的接受了拒絕歧視與偏見的知識或平等公正的社會規(guī)范。例如, 與年幼兒童相比, 年長兒童接受到了更多的要與其他團體或班級的同學(xué)和諧相處、每位同學(xué)都是平等的等方面的信息, 并且年長兒童更能根據(jù)環(huán)境中如他人在場這樣的規(guī)范壓力來調(diào)控自己的行為(Monteiro, de Franca, & Rodrigues, 2009), 這可能導(dǎo)致年長兒童更能在社會規(guī)范的引導(dǎo)下減少內(nèi)群體偏愛傾向。其次, 也有研究者指出, 抑制控制能力的發(fā)展在兒童分配資源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Aguilar-Pardo, Martinez-Arias, & Colmenares, 2013), 抑制控制能力高的兒童會有意識的抑制優(yōu)勢和自動的反應(yīng), 如利己主義、內(nèi)群體偏愛等, 這一能力在兒童6~7歲時發(fā)展迅速(文萍, 李紅, 2007)。因此, 相比于年幼兒童, 年長兒童更能抑制內(nèi)群體偏愛這一占優(yōu)勢的態(tài)度和行為傾向(Jordan et al., 2014), 公平地對待每個接受者。

        值得注意的是, 5~6歲兒童在第一方和第三方情境下的內(nèi)群體偏愛表現(xiàn)出了性別差異, 相比于男生, 女生在第一方情境中的利他分配行為表現(xiàn)出了內(nèi)群體偏愛, 在第三方情境中不同群體條件下的公平分配行為也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該結(jié)果表明女生比男生在資源分配時更能考慮關(guān)系因素(McGillicuddy- De Lisi et al., 2008; Wu & Gao, 2018)。這可能是由于女生的共情能力高于男生(Lam et al., 2012)。根據(jù)共情?利他假說, 共情情緒會引發(fā)利他動機(Batson & Shaw, 1991), 同時, 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對于女生的積極作用也更大(Davies & Lindsay, 2004), 這可能就使得女生在分配中更加注重內(nèi)群體成員的利益, 其分配行為也更容易表現(xiàn)出內(nèi)群體偏愛。但是, 7~8歲組這一性別差異消失, 可能是因為, 年長的男生和女生都同樣的在小學(xué)教育中接受了更多關(guān)于公平對待他人的社會規(guī)范, 他們比年幼兒童更能將認(rèn)知轉(zhuǎn)化為行為, 從而導(dǎo)致其中的性別差異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小。

        4.3 兒童在不同的卷入情境中對自我利益、群體關(guān)系、公平原則的權(quán)衡

        綜合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和內(nèi)群體偏愛的發(fā)展特點來看, 年長兒童表現(xiàn)出的內(nèi)群體偏愛更小, 公平分配行為發(fā)展得更好。這可以從兒童權(quán)衡自我利益、群體關(guān)系、公平原則這些動機的角度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岸嘀貏訖C”理論指出, 兒童在資源分配過程中的表現(xiàn)是不同的動機之間競爭與平衡的結(jié)果(陳童, 伍珍, 2017)。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這兩個動機之間的沖突被視為社會決策行為中重要的心理沖突(Rilling & Sanfey, 2011), 而人類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時也會考慮到他人利益(蘇彥捷, 張慧, 張康, 2012)。公平原則就是使這兩種利益的差距縮小的道德考慮, 而當(dāng)“他人”被賦予特定的群體身份時, 兒童在分配中也會考慮到群體關(guān)系因素。

        在本研究中, 群體關(guān)系和公平原則是第一方情境與第三方情境中共同存在的動機。除此之外, 第一方情境中還存在自我利益動機, 這也導(dǎo)致了在本研究中, 對于不同卷入情境下的公平分配行為而言, 其受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存在差異:在第一方情境下, 做出公平分配的兒童沒有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 在第三方情境下, 做出公平分配的兒童顯著的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該結(jié)果與McAuliffe和Dunham (2017)與Jordan等人(2014)的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這兩個研究分別在第一方情境(McAuliffe & Dunham, 2017)和第三方情境(Jordan et al., 2014)下探討了兒童對不公平現(xiàn)象的懲罰行為, 對比兩個研究的結(jié)果也發(fā)現(xiàn)兒童的公平分配行為受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只存在于第三方情境下。McAuliffe和Dunham (2017)將其歸因于自我利益的影響, 即在第三方情境下, 兒童是不公平現(xiàn)象的觀察者, 不會受到不公平的危害, 所以能更好地考慮公平原則和群體關(guān)系; 但是在第一方情境下, 不公平分配對兒童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 如果對方拒絕兒童的分配方案, 兒童將不會得到資源, 因此兒童會出于自我利益優(yōu)先考慮公平原則, 而相對忽視群體關(guān)系。

        Yu等人(2016)的研究曾探討自我利益、群體關(guān)系、公平原則這三重動機對兒童分配行為的影響, 他們認(rèn)為多重動機共同影響兒童的分配行為, 并且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對于多重動機的權(quán)衡水平不同, 從而導(dǎo)致他們的分配行為不同。一方面, 本研究發(fā)現(xiàn), 7~8歲兒童比5~6歲兒童在第一方情境中有更少的利己分配行為, 這說明, 與5~6歲兒童相比, 7~8歲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對自我利益的考慮更少。另一方面, 綜合7~8歲兒童比5~6歲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比例更高的結(jié)果, 可以發(fā)現(xiàn), 7~8歲兒童受公平原則的影響也更大。同時, 從兒童在第一方和第三方情境中不同群體條件下的分配行為差異結(jié)果來看, 7~8歲兒童的分配行為受到群體關(guān)系的影響更小。綜合以上結(jié)果, 可以看出, 7~8歲兒童對多重動機的權(quán)衡水平更高。究其原因, 可能與心理理論能力的高低有關(guān)。高水平的心理理論能力可以減小對公平分配有不利影響的動機(如內(nèi)群體偏愛)的作用, 能幫助兒童在多重動機中權(quán)衡利弊, 減小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沖突(Yu et al., 2016; 陳童, 伍珍, 2017)。例如, 有研究發(fā)現(xiàn), 沒有通過心理理論任務(wù)的兒童的內(nèi)群體偏愛傾向更強, 而通過心理理論任務(wù)的兒童反而會認(rèn)為外群體獲得更少資源是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Mulvey, Buchheister, & McGrath, 2016)。因此, 未來關(guān)于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的研究可以就心理理論對不同卷入情境中的不同群體條件下多重動機的權(quán)衡的影響進(jìn)行探討。

        5 研究結(jié)論

        本研究得出以下結(jié)論:

        (1)在第三方情境下, 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公平分配行為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但在第一方情境下并沒有表現(xiàn)出這一發(fā)展趨勢。

        (2)兒童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行為受到內(nèi)群體偏愛的影響, 且這一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年幼女生身上。

        (3)隨著年齡的增長, 兒童在基于資源價值的分配中會更多的考慮公平原則, 更少的考慮自我利益和群體關(guān)系。

        Aguilar-Pardo, D., Martinez-Arias, R., & Colmenares, F. (2013). The role of inhibition in young children's altruistic behaviour.(3), 301–307.

        Batson, C. D., & Shaw, L. L. (1991). Evidence for altruism: Toward a pluralism of prosocial motives.(2), 107–122.

        Blake, P. R., & McAuliffe, K. (2011). "I had so much it didn't seem fair": Eight-year-olds reject two forms of inequity.(2), 215–224.

        Blake, P. R., & Rand, D. G. (2010). Currency value moderates equity preference among young children.(3), 210–218.

        B?hm, R., & Buttelmann, D. (2017). The impact of resource valence on children's 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9), 1656–1665.

        Buttelmann, D., & B?hm, R. (2014). The ontogeny of the motivation that underlies in-group bias.(4), 921–927.

        Chen, T., & Wu, Z. (2017). Children’s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 role of Theory of Mind.(8), 1299–1309.

        [陳童, 伍珍. (2017). 兒童的分配公平性: 心理理論的作用.(8), 1299–1309.]

        Chernyak, N., & Sobel, D. M. (2016). Equal but not always fair: Value-laden sharing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2), 340–351.

        Cooley, S., & Killen, M. (2015). Children's evaluation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roup norms.(4), 554–563.

        Davies, P. T., & Lindsay, L. L. (2004).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Why does gender moderate early adolescent vulnerability?(1), 160–170.

        Deutsch, M. (1975). Equity, equality, and need: What determines which value will be used as the basi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3), 137– 149.

        Elenbaas, L., & Killen, M. (2016). Children rectify inequalities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8), 1318–1329.

        Elenbaas, L., Rizzo, M. T., Cooley, S., & Killen, M. (2016). Rectifying social inequalities in a resource allocation task., 176–187.

        Fehr, E., Bernhard, H., & Rockenbach, B. (2008). Egalitarianism in young children.(7208), 1079–1083.

        Gao, F. Y., Qiu, X. L., & Mo, S. L. (2015). The comprehension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children: Characteristics, mechanism and influencial factors,(5), 40– 48.

        [高鳳陽, 仇小莉, 莫書亮. (2015). 兒童對分配公平性的理解: 發(fā)展特征、機制和影響因素.(5), 40–48.]

        House, B. R., Henrich, J., Brosnan, S. F., & Silk, J. B. (2012). The ontogeny of human prosociality: Behavioral experiments with children aged 3 to 8.(4), 291–308.

        Hsu, M., Anen, C. D., & Quartz, S. R. (2008). The right and the good: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neural encoding of equity and efficiency.(5879), 1092–1095.

        Jordan, J. J., McAuliffe, K., & Warneken, F. (2014). Development of in-group favoritism in children's third-party punishment of selfishness.(35), 12710–12715.

        Kogut, T. (2012). Knowing what I should, doing what I want: From selfishness to inequity aversion in young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1), 226–236.

        Lam, C. B., Solmeyer, A. R., & McHale, S. M. (2012).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empathy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adolescence.,(12), 1657–1670.

        Li, J., Wang, W., Yu, J., & Zhu, L. Q. (2016). You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fairness preference.1274.

        Liang, F. C., Wang, X. Y., Tang, W. H. (2015).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fair behavior in different distribution situations.(6), 648–653.

        [梁福成, 王心怡, 唐衛(wèi)海. (2015). 不同分配情境下兒童公平行為的發(fā)展.(6), 648–653.]

        Liu, W., Zhang, X., Fan, L. (2016). Development of 3 to 5 years old children’s altruistic punishment behavior under different perspectives.(12), 35–43.

        [劉文, 張雪, 范琳琳. (2016). 不同利益情境下3~5歲幼兒利他懲罰行為的發(fā)展特點.(12), 35–43.]

        Liu, W., Zhang, X., Zhang, Y., & Yu, R. W. (2017). Fairness cognition-behavior gap in 4~8 year-old children: The role of social comparison.(12), 1504–1512.

        [劉文, 張雪, 張玉, 俞?,|. (2017). 4~8歲兒童公平認(rèn)知與行為差距: 社會比較的作用.(12), 1504– 1512.]

        Liu, W., Zhu, L., & Wen, G. Q. (2014). Equity sensitivity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under the allocation condition.(4), 618–624.

        [劉文, 朱琳, 溫國旗. (2014). 分配情境下的嬰幼兒公平敏感性.(4), 618–624.]

        Mao, N. N. (2007).(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毛尼娜. (2007).(碩士論文). 華東師范大學(xué).]

        McAuliffe, K., & Dunham, Y. (2017). Fairness overrides group bias in children's second-party punishment.(4), 485–494.

        McGillicuddy-De Lisi, A. V., De Lisi, R., & Van Gulik, K. (2008). The effects of grade level, context, and family type on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distributive justice reasoning.(1), 107–124.

        Monteiro, M. B., de Franca, D. X., & Rodrigues, R. (2009).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group bias in childhood: How social norms can shape children's racial behaviours.(1), 29–39.

        Moore, C. (2009). Fairness in children's resource allocation depends on the recipient.(8), 944–948.

        Mulvey, K. L., Buchheister, K., & McGrath, K. (2016). Evaluations of intergroup resource allocations: The role of theory of mind., 203–211.

        Mulvey, K. L., Hitti, A., Rutland, A., Abrams, D., & Killen, M. (2014). Context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ingroup preferences.(5), 1507–1519.

        Nie, R., Zhou, N., Zhang, Y., & Fang, X. (2017). Associations amo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high student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self-esteem and gender differences.(6), 708–718.

        [聶瑞虹, 周楠, 張宇馳, 方曉義. (2017). 人際關(guān)系與高中生內(nèi)外化問題的關(guān)系: 自尊的中介及性別的調(diào)節(jié)作用.(6), 708–718.]

        Raabe, T., & Beelmann, A. (2011). Development of ethnic, racial, and national prejudice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multinational meta-analysis of age differences.,(6), 1715–1737.

        Rilling, J. K., & Sanfey, A. G. (2011). The neuroscience of social decision-making., 23–48.

        Rizzo, M. T., Elenbaas, L., Cooley, S., & Killen, M. (2016). Children's recognition of fairness and others' welfare in a resource allocation task: Age related changes.(8), 1307–1317.

        Rochat, P., Dias, M. D. G., Liping, G., Broesch, T., Passos-Ferreira, C., Winning, A., & Berg, B. (2009). Fairness in distributive justice by 3-and 5-year-olds across even cultures.(3), 416–442.

        Shaw, A., & Olson, K. R. (2012). Children discard a resource to avoid inequity.(2), 382–395.

        Shaw, A., & Olson, K. R. (2013). All inequality is not equal: Children correct inequalities using resource value.393

        Sheskin, M., Nadal, A., Croom, A., Mayer, T., Nissel, J., & Bloom, P. (2016). Some equalitie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Quality equality emerges later than numerical equality.,(5), 1520–1528.

        Sloane, S., Baillargeon, R., & Premack, D. (2012). Do infants have a sense of fairness?(2), 196–204.

        Su, Y. J., Zhang, H., & Zhang K., (2012). Social decision- making: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self-interest and the interests of others.(6), 1423–1428.

        [蘇彥捷, 張慧, 張康. (2012). 社會決策: 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的權(quán)衡.(6), 1423–1428.]

        Tajfel, H., & Turner, J. C. (1979).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In W. G. Austin & S. Worchel (Eds.),(pp. 33–47). Monterey, CA: Brooks-Cole.

        Tapias, M. P., Glaser, J., Keltner, D., Vasquez, K., & Wickens, T. (2007). Emotion and prejudice: Specific emotions toward outgroups.(1), 27–39.

        Wang, S., & Su, Y. J. (2013). From understanding to utilizing: Theory of mind and children’s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different contexts.(11), 1242–1250.

        [王斯, 蘇彥捷. (2013). 從理解到使用: 心理理論與兒童不同情境中的分配公平性.(11), 1242–1250.]

        Wang, Y. W., Zhang, Z., Zhang, W., Huang, L., Guo, F. B., & Yuan, S. (2014). Group membership modulates the recipient’s fairness consideration in ultimatum game.(12), 1850–1859.

        [王益文, 張振, 張蔚, 黃亮, 郭豐波, 原勝. (2014). 群體身份調(diào)節(jié)最后通牒博弈的公平關(guān)注.(12), 1850–1859.]

        Wen, P., & Li, H. (2007). A development research about the executive function of 6~11 years children.(3), 38–43.

        [文萍, 李紅. (2007). 6~11歲兒童執(zhí)行功能發(fā)展研究.(3), 38–43.]

        Wu, Z., & Gao, X. H. (2018). Preschoolers' group bias in punishing selfishness in the ultimatum game., 280–292.

        Yu, J., Zhu, L. Q., & Leslie, A. M. (2016). Children's sharing behavior in mini-dictator games: The role of in-group favoritism and theory of mind.(6), 1747–1757.

        Zhang X., Liu, W., Zhu, L., & Zhang, Y. (2014). Distributive justice of young childre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quity.(11), 1740–1746.

        [張雪, 劉文, 朱琳, 張玉. (2014). 基于貢獻(xiàn)原則的幼兒分配公平性.(11), 1740–1746.]

        Children’s quality-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different involvement contexts: The role of in-group favoritism

        LIU Lu; XIAO Xue; LIU Lisha; XU Liangyuan; ZHANG Xuran; LI Yanfa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Assessment toward Basic Education Qualit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Developing fairness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Equality, including numerical equality and quality equality, is one of the distributive justice principles. So far, most previous studies focus on the number-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However, children often allocate resources of different quality in daily life, and previous studies find that resource qu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o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quality-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evidence from numerous researches about number-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children’s allocation can be shaped by in-group favoritism that children allocate more resources to in-group members. Hence, whether the quality-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can be influenced by in-group favoritism is worthy of attention. In addition, different involvement contexts (the first-party and third-party contexts), whether involving individual self-interest or not, can influence children’s resource allocation. Given the above,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role of in-group favoritism in children’s quality-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first-party and third-party contexts, as well as its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Two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understand above questions. Experiment 1 aimed to investigate children’s quality-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first-party context. 61 children aged 5- to 6-year-old and 73 children aged 7- to 8-year-old were recruited and were asked to pick out two favorite objects (high-quality resources) and two objects enjoyed least (low-quality resources) from nine different objects. Then, we instructed the children to allocate any two of the four objects to themselves and the other two to either one out-group (strangers from other school) or in-group (good friends from the same class) member. Thus, two conditions including Out-group condition and In-group condition were generated. It was considered as quality equality only if each person received one high-quality resource and one low-quality resource. As for the quality-based equal distributive behavior,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age difference, furthermor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group condition and Out-group condition for the two age groups. As for the children who allocated unequal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5- to 6-year-olds were more likely to show altruistic distributive behavior in the In-group condition compared with Out-group condition, and showed more self-regarding distributive behavior in the Out-group condition than In-group condition. Furthermore, 5- to 6-year-old girls, rather than boys, were more likely to show altruistic distributive behavior in the In-group condition compared with Out-group condition.

        Experiment 2 was conducted in the third-party context to explore children’s quality-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context without self-interest involvement. 64 children aged 5- to 6-year-old and 66 children aged 7- to 8-year-old were recruited and asked to allocate any two of four objects to each of two members from either in-group or out-group, generating three conditions including Out-group/out-group condition, In-group/in-group condition and In-group/out-group con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n average, compared with younger children, older children were more likely to allocate equally. Besides, both of the two age groups were less likely to allocate equally in the In-group/out-group condition than in the other two conditions, but 5- to 6-year-olds allocated less equally in the In-group/out-group condition than did 7- to 8-year-olds. Furthermore, for the younger children, girls rather than boys allocated less equally in the In-group/out-group condition than in the other two conditions.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involvement contexts, we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7- to 8-year-old children who allocated equally in the third-party context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first-party context.

        In sum, 7- to 8-year-old children’s quality-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was more likely to be equal in the third-party context and showed less in-group favoritism in the two contexts than that of 5- to 6-year-old children. Furthermore, 5- to 6-year-old girl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in-group favoritism. Besides, older children demonstrated higher level of equality in the third-party than in the first-party context.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study was that children’s quality-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could be influenced by multiple competing motives including equality, in-group favoritism and self-interest.

        resource quality; resource allocation; in-group favoritism; first-party; third-party

        10.3724/SP.J.1041.2019.00584

        2018-05-04

        *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15BRK011); 北京師范大學(xué)中國基礎(chǔ)教育質(zhì)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生自主課題(BJSM-2016A1-16002)資助。

        李燕芳, E-mail: liyanfang@bnu.edu.cn

        B844

        猜你喜歡
        公平分配群體
        不公平
        公平對抗
        怎樣才公平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應(yīng)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遺產(chǎn)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公平比較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探花|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久久精品网站|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蜜芽|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白嫩丰满少妇av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第一区| 福利一区视频|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美女扒开腿露内裤免费看|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成年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丝袜在线|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蜜桃|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最近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手机色在线| 开心五月激情五月天天五月五月天 |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有限公司杨|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青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粉嫩人妻91精品视色在线看|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99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免费看|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在线综合色| 久久成人影院精品777| 在线亚洲综合| 日本一本二本三本道久久久| 日本在线视频www色| 亚洲av日韩av高潮潮喷无码| 仙女白丝jk小脚夹得我好爽| 亚洲乱码av一区二区蜜桃av| 日韩av激情在线观看| 无码欧亚熟妇人妻AV在线外遇| 日本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亚洲伦理第一页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