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新課改在“實施建議”中對語文閱讀提出了意見,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欣賞、理解和評價的能力。所謂的“欣賞”和“評價”主要指的是涉及一種文藝審美的文學鑒賞。在現行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辭采兼勝的文學類文本,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重視這些文本,以此為介,教育、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鑒賞,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本文對提高小學語文文學類文本鑒賞教學實效的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文本閱讀能力;語言鑒賞;整合延伸
新課改在“實施建議”中要求語文閱讀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欣賞、理解和評價的能力為目的。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占有極大的分量。
一、小學階段通過閱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新課改之后,學校教學工作與時俱進,再次把關注點轉向素質教育,語文教學一度追求考生成績、分數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教師教學工作在新課改的指導下,追求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而通過鑒賞文本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就是為了學生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之后,在語文學科學習中,學生在學習時的接受能力能夠得到明顯的提高,思維能力也得到極大的鍛煉,也有助于教師語文教學工作的展開和進行。
其次,以閱讀文學文本為媒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是學生個人發(fā)展的需要。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如果在學習中只會接受老師在課堂上的知識講解,卻始終不能學會自我理解、自主探究,就不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必然會使得思維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而若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在諸多優(yōu)秀的文學文本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在其他形式的學習中,就會自覺使用這種閱讀能力和閱讀積累自主探索知識的世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理解能力提高也有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在學生生活中,學生通過閱讀獲得的鑒賞能力,陶冶的藝術情操也會幫助學生更好面對未來發(fā)展。
二、運用靈活的方法,鑒賞文學類文本語言特色
1.調換字詞進行語言鑒賞
在鑒賞文本語言時,通過將文中某個重要字或者詞語調換成其他的同義詞進行對比分析,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遣詞用字,理解、學習、模仿原文作者在語言表達上的魅力。例如,在鑒賞語文課文《景陽岡》中武松最初遇到老虎的自然段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此處動作描寫中,描述老虎的動作時用了“撲”、“掀”、“剪”三個動詞,而對主人公武松的動作描寫只用了“閃”這么個動作,語言描述似乎過于蒼白,沒有力度,而且多次進行重復,如果換成和老虎的動作相對應的動詞“躲”、“跳”、“躍”會不會更好?學生們在討論時,紛紛展開了思考。一些同學可能會統一調換成新的詞語,認為,武松面對老虎時多次“閃”是在避其鋒芒,那么運用比“閃”更為準確生動的“躲”、“跳”、“躍”似乎更能傳達文章旨意。躲”是“躲避”,比“閃”要精確,而“跳”和“躍”兩個動詞,要比“閃”動作程度更深,更能夠體現出主人公武松的武藝高強。但也有一些同學認為,在面對老虎突然撲來時,猝不及防之下,他的下意識的反應應當是閃開,如果換成“躲”字會讓讀者覺得武松不夠勇猛,與全文塑造的英雄形象不和。而且,“閃”這個詞說明武松的動作之快,能夠反映出武松的行動敏捷,這樣可以從側面對武松的英雄形象進行刻畫,所以不能換。教師通過立足于文本文意之上的調換詞語,對比分析,有利于學生在比較中對作品的用詞用字進行鑒賞,對文學文本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2.增刪原文法
所謂的增刪原文就是對要賞析的某部分原文進行刪減或在原文上增加詞語等操作后再比較原文,啟發(fā)學生對文本文字與文本深意的聯系層面進行深入的思考。同樣以課文《景陽岡》為例。在原文中,有主人公武松看到告示時的心理活動刻畫,教師啟發(fā)學生這個心理描寫是否對武松的英雄形象有損,然后刪去呢?如果刪去了的話,對于文本深層的涵義又有什么影響呢?在閱讀文本后,一些同學認為這段話不能刪掉,武松是人,有人的情緒,人的心理,人的感覺,面對強大生物的威脅,心里感到害怕是正常的,這樣描寫才會讓讀者感覺到真實,感覺到英雄是有血有肉的,如果刪掉,未免僵化武松的形象,使其神圣化了,反而不美。也有學生指出武松開始是不相信有虎才上山的,此時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個寫正是突出武松無畏性格的點睛之筆。如此刪減對比,學生理解了這段描寫對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3.情景想象、模仿法
閱讀與聯想和想象聯系密切,初級階段學生的文學文本鑒賞更是要通過想象來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發(fā)散學生思維,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文本之中,領略語言的魅力。例如《小嘎子與胖墩兒比賽摔跤》這篇課文,教師要帶著學生一邊讀,一遍想象小嘎子與胖墩兒摔跤的情景動作,或者讓同學上臺模仿小嘎子與胖墩兒比賽摔跤的情景,使身臨其境感受小嘎子在摔跤過程中動作變換不斷的原因,感受作者用詞的精確。
三、立足于教材文本,進行整合延伸
1.通過段落賞析延伸至整體
在課文《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賞析文中的典型句段后,抓住課文結尾“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啟發(fā)學生,作者所想念的人物里,有個和她年齡相仿的叫妞兒的女孩,失去了雙親,經常遭受養(yǎng)父母打罵,于她而言,和英子玩耍的日子是最快樂的日子,我們一起來了解她。通過巧妙引導,激發(fā)了學生繼續(xù)閱讀的欲望,對《城南舊事》繼續(xù)賞析,感受作者言語的魅力以及對老北京的懷念之情。
2.以一篇文本為基礎延伸其他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中有“初識魯迅”一個賞析魯迅文章的專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少年閏土》為基點,根據閏土的前后變化切入到學生賞析閱讀《故鄉(xiāng)》。學生可以從原文中閏土少年和中年時的不同面貌、不同神態(tài)、不同語言動作著手,思考、尋找閏土變化如此之大的原因,以此感受到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對人的傷害,從而理解《故鄉(xiāng)》的主旨。認識到魯迅是一個為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呼聲吶喊的作家,教師可以據此再引出與閏土有著同樣悲慘遭遇的小人祥林嫂、孔乙己等等,就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閱讀賞析,使得學生的鑒賞范圍、理解深意不斷輻射,不斷深化。
3.文學類不同題材文本的類比鑒賞
把教材中題材相近或有類比性的文本放在一起進行鑒賞。在差異中尋求共同點,在相同處尋找細微差異,讓學生發(fā)現文本既有共性,在某些方面又具有獨特之處,使文章有獨特魅力。
(1)人物形象對比鑒賞
以課文《晏子使楚》和《將相和》兩篇課文為例,兩篇課文分別塑造了晏子和藺相如兩位機智的外交大臣形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思考,同樣是機智,有勇有謀的外交大臣,兩個人有什么不同之處。通過啟發(fā),一些學生指出,藺相如的機智形象不僅是由他的語言來塑造,也通過他的行為來刻畫的。比如藺相如完璧歸趙以撞柱來威脅,澠池會上又以命威脅秦王擊缶。但是晏子的機智主要是通過他的巧于辭令,反應敏捷來體現出來的。而有的學生也從兩人所效忠的國家地位來分析,指出面對強于趙國的秦國,藺相如是臨危不懼,而齊楚國力相當,晏子是“綿里藏針。教師趁熱打鐵從文章的詞語、句子來賞析人物的形象。并且最后進行適當總結:晏子與藺相如形象上都是機智、果敢,但由于兩人在所處的環(huán)境、人物的性格上有所不同,語言風格也就有所不同,人物形象的個性就可以看出來了。
(2)表達特色對比鑒賞
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基礎上,就《晏子使楚》和《將相和》兩篇文章文本的表達特色方面進行對比。通過討論,一些學生能夠指出,兩篇文章都是主要通過對話描寫來塑造、刻畫人物的。也有一些學生指出,兩篇文章在結構上相似,兩篇文章都是由幾個小故事組合成的,不同的是《晏子使楚》在結構設置上使用了分總的結構,在最后一個自然段總結文章。而《將相和》在結構設置上是并列的,沒有承擔總結任務的段落。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到原文,關注兩篇文章是否都有“結尾”,在結構上是否有不同。通過這樣的賞析評價,讓學生更精確地把握文學類文本的人物形象。
通過對文學類文本的鑒賞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文章的語言特點、表達特色有了進一步的把握,也能夠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培養(yǎng)邏輯思維。在提高語文學習成績、有效開展語文教學工作的同時,也有助于其他科目的學習、理解。文章中體現的高尚、偉大精神對所有學生個人藝術情操,人生價值觀的構建都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吳美媛.淺析在教學中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J].新課程(上),2016(7)。
[2]楊麗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240。
[3]左鵬飛.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方法優(yōu)化研究[J].考試周刊,2017(51)。
[4]鄧麗玲.新課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下旬),2017(3)。
[5]許亞麗.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5(1)。
[6]王海峽.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J].教育現代化,2017,(27):266-267。
[7]王紅霞.放得開收得攏——對語文課堂“局部膨脹”現象的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教師版),2005(4)。
作者簡介:劉天明(1984.3)男,漢族,山東濟寧人,碩士,講師,從事文學理論、高校學生工作、高校行政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