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師范大學圖書館,江西 贛州 341000)
同治《贛州府志》是贛州府志中成書最晚的一部。因其資料豐富,歷來評價較高,流傳較廣。該志卷六十三至七十七《藝文志》分“書目”和“詩文”兩部分,其中《書目》收錄了歷代贛州籍人士及部分宦游人士的著述,可作為我們了解清同治以前贛州地區(qū)學術(shù)概況的主要依據(jù)。該志《書目》的編纂,主要吸收了康熙《贛州府志》卷六十七《書目》、道光《贛州府志》卷六十三《書目》的內(nèi)容,并在二者基礎(chǔ)上增補、修訂而成??傮w來說,在歷代贛州府志中,同治《贛州府志》的《書目》相對完備、質(zhì)量較高。首先,著錄體例較前志完備??滴酢囤M州府志》在歷代贛州府志中首次設立“書目”,收錄贛州一地之著述,但記載較簡略,僅記錄作者、書名、卷數(shù)(部分不記卷數(shù))。道光《贛州府志》體例仍前。同治《贛州府志》對每一條目增加了作者籍貫,間有考證。其次,分類編排更合理、細致。康熙《贛州府志》、道光《贛州府志》以人系書,但僅按作者所處朝代為序編排,同治《贛州府志》在朝代分類之下,又按作者籍貫分類集中編排,一代一地之著述一目了然。更值得肯定的是,該志將本籍作者與宦游作者分列。第三,著錄的內(nèi)容糾正了前志的一些錯誤。如將“廖紹龍”改為“廖紹寵”、“鄧林”改為“鄧林翹”、“陳師中”改為“陳師仲”、“俞林”改為“俞琳”等。
當然,同治《贛州府志》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書名的著錄不夠準確。這與方志藝文書目的編纂方式有關(guān)。很多地方人士的著述,不見于其他書目,方志編纂者主要依據(jù)作者傳記資料來編纂,所收錄的書大多未經(jīng)過目驗,錯誤在所難免。同治《贛州府志》中的錯誤,有的是沿襲康熙《贛州府志》之誤,有的是自身??敝`。就錯誤的類型而言,有書名誤、卷數(shù)誤、作者籍貫誤和著錄不當。本文利用現(xiàn)存明清贛州地區(qū)府、縣志及有關(guān)文集予以校正。
曾先慎,寧都人,有傳,《遂五堂集》《兵家鈔》《治學鈔》。
按:《兵家鈔》應為《兵學鈔》??滴酢囤M州府志》卷四十《文儒》:“曾先慎,字君有,寧都人,師事邱維屏,著有《兵學鈔》《治學鈔》《遂五堂集》?!盵1]同書《書目》著錄同。此書名為曾先慎師邱維屏所名,《邱邦士文集》卷六《兵學鈔序》:“門人曾先慎,童子時喜學仙,既好兵法,年二十后從予學文……其所鈔書則乞予以名,予名之為《兵學鈔》云?!盵2]乾隆《寧都縣志》卷六《人物》亦作“《兵學鈔》”[3]。同治《贛州府志》卷五十五《人物志·曾先慎》誤作“《邱學鈔》”[4]。
袁慶祥,雩都人,有傳,《松厓文集》。
按:《松厓文集》應為《崖松集》。順治《雩都縣志》卷九《鄉(xiāng)賢志》:“袁慶祥,字德征,號崖松,晚年自稱野翁……所著《崖松集》《歸來稿》《讀史錄》《古今雜議》藏于家。”[5]康熙《贛州府志》卷三十九《鄉(xiāng)賢》所記同??滴酢囤M州府志·書目》作“《松崖集》”,此處是沿襲康熙《府志·書目》之誤。
胡時中,寧都人,字伯正,《東巖居士集》。
吳天德,寧都舉人,《易卮言》。
按:《易卮言》應為《讀易卮言》。康熙《贛州府志·鄉(xiāng)賢》:“吳天德,字體恒,寧都人……著有《讀易卮言》。”康熙《贛州府志·書目》、乾隆《寧都縣志·人物》均作“《讀易卮言》”。
胡易,寧都進士,《易學淵源》《斗山文范》《諸經(jīng)講義》。
按:《斗山文范》應為《山斗文范》。嘉靖《贛州府志·人才》:“胡易光貞,幼不知學,年二十八始讀《易》……邃于易學,嘗著《易學淵源》《山斗文范》,流布海內(nèi),學《易》者多宗之?!碧靻ⅰ囤M州府志》卷十六《鄉(xiāng)賢》、康熙《贛州府志·鄉(xiāng)賢》及乾隆《寧都縣志·人物》所記同??滴酢囤M州府志·書目》作“《斗山文范》”,此處應是沿襲康熙《府志·書目》之誤。
彭佺,寧都人,歲貢,《澹庵文集》。
按:《澹庵文集》應為《澹歸文集》??滴酢囤M州府志》卷四十五《雜傳》:“彭佺,字衷白,寧都人……著有《澹歸文集》。”康熙《贛州府志·書目》、乾隆《寧都縣志·人物》所記同。
朱申,雩都人,有傳,《語孟箋》《孫吳新注》《防兵論》。
按:《防兵論》應為《邊防兵論》。天啟《贛州府志·鄉(xiāng)賢》:“朱申,字維宣,雩都人……著有《邊防兵論》百余篇?!盵7]順治《雩都縣志·鄉(xiāng)賢》記載同??滴酢囤M州府志·書目》作“《防兵論》”,此處應是沿襲康熙《府志·書目》之誤。
邱維屏,寧都諸生,《周易剿說》十二卷、《三數(shù)通》五十余帙、《東萊博議改本》《西纂要錄》、《文集》十二卷。
按:《西纂要錄》應為《西算要略》。乾隆《寧都縣志·人物》:“邱維屏,字邦士……尤精易數(shù)律歷及泰西算法……維屏主其家三歲,為演易數(shù),通《西算要略》,亦自著有《周易剿說》,他時文雜著古文百數(shù)十篇。”康熙《贛州府志·書目》作“《西算要略》”。
謝芳,興國歲貢,《迷山堂詩稿》一卷、《江上吟草》二卷。
按:《迷山堂詩稿》應為《述山堂詩集》。康熙《瀲水志林》卷六《文學》:“謝芳,字蕙草……著有《江上吟》《述山堂詩集》。”[8]同書卷十九《書目》、康熙《贛州府志·雜傳》及康熙《贛州府志·書目》所記同。
袁淳,雩都人,有傳,《稽古大成》一百二十卷。
按:《稽古大成》應為二百二十卷。順治《雩都縣志·鄉(xiāng)賢》:“袁淳,字育真……嘗謂近世學者聞見汨沒,學無統(tǒng)宗,于是取古人之書,上自周秦,下迨元明,旁及稗官野史、柱下竺乾之語,皆分類編次,第為二百二十卷,名曰《稽古大成》?!笨滴酢囤M州府志·文儒》、康熙《贛州府志·書目》及雍正《江西通志》卷九十四《人物·袁淳》均作“二百二十卷”。
楊春震,石城人,歲貢,《孔學編》《紀過錄》。
按:楊春震應為瑞金人??滴酢度鸾鹂h志》卷八《鄉(xiāng)賢》記楊春震“著有《孔學編》、《紀過錄》二卷”[9]。道光《寧都直隸州志》卷二十二《人物》有楊春震傳,該志將其歸為瑞金人。另,二書書名各書著錄有異?!犊讓W編》,康熙《贛州府志·書目》、康熙《瑞金縣志·鄉(xiāng)賢》著錄同,道光《寧都直隸州志·人物》作“《學孔編》”[10]。《紀過錄》,康熙《瑞金縣志·鄉(xiāng)賢》著錄同,康熙《贛州府志·書目》作“《紀游編》”,道光《寧都直隸州志·人物》作“《記過錄》”,未知孰是。
黃閏,信豐人,有傳,《竹居吟稿》《四川道志》。
按:此條著錄《四川道志》不當??滴酢囤M州府志·鄉(xiāng)賢》:“黃閏,字期余,信豐人……所著有《竹居吟稿》,《四川通志》載《名宦》中?!笨滴酢缎咆S縣志》卷九《鄉(xiāng)賢》所記同。同治《贛州府志》卷五十《人物志》記黃閏所著有《竹居吟稿》,后用小字注“據(jù)《四川通志》增”。此處《四川道志》應是《四川通志》之誤,而《四川通志》并非黃閏所著。康熙《贛州府志·書目》亦著錄《四川道志》,此處應是沿襲康熙《府志·書目》之誤。
蕭士赟,寧都人,有傳,《詩評》《李詩分類補注》《梓齋庸言》。
按:《梓齋庸言》應為《粹齋庸言》。嘉靖《贛州府志·人才》:“蕭士赟粹可,號粹齋,立等仲子,自幼篤學工詩……著有《粹齋庸言》廿余篇?!庇?,《粹齋庸言》即所著詩評之書名,《詩評》不宜另作書名,應刪去。吳澄《吳文正集》卷十五《蕭粹可〈庸言〉序》:“予與贛蕭君粹可交游二十載……有評詩二十余條,曰《粹齋庸言》。”[11]乾隆《寧都縣志·人物》:“(蕭士赟)著詩評曰《粹齋庸言》,及《分類補注李太白詩集》若干卷?!笨滴酢囤M州府志·書目》作“《詩評》二十余篇、《粹齋庸言》《分類補注李白詩集》?!贝颂帒茄匾u康熙《府志·書目》之誤。
賴方勃,會昌人,有傳,《溉山堂詩集》《友聲集》。
按:《友聲集》為方勃子鯤升、緯鄴及從子鳳升三人共輯友朋詩文集,此處系于賴方勃名下,著錄不當。乾隆《會昌縣志》卷二十《人物》記賴方勃“著有《溉山堂詩集》……鯤升、緯鄴、鳳升各著有《蝶槎》《響竹房》《泳古堂》詩集,皆散刻于《友聲集》內(nèi)?!盵12]賴方勃所著僅《溉山堂詩集》。《友聲集》有清康熙五十六年賴氏霞綺園刻本,現(xiàn)藏于江西省圖書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jù)以影印?!队崖暭肪硎着硖烊A《序》:“《友聲集》者,霞綺園諸君子所輯四方友人往來贈答之作也?!盵13]同書卷一首頁下題“霞綺園后學賴鳳升(桐村)、鯤升(滄嶠)、緯鄴(稽立)輯”。
魏禧,祥弟,有傳,《詩文集》《左傳經(jīng)世日錄》。
按:《左傳經(jīng)世》與《日錄》為兩種書,應分列。康熙《贛州府志·書目》:“魏禧,《詩文集》《左傳經(jīng)世》《日錄》?!蓖瑫硭氖摹峨[逸》記魏禧“著有《文集》二十二卷、《詩集》八卷、《日錄》三卷、《左傳經(jīng)世》若干卷行世。”道光《贛州府志·書目》著錄同。另,《日錄》三卷有清易堂刻《寧都三魏全集》本,《左傳經(jīng)世鈔》二十三卷有清乾隆刻本,此二種書均收入《續(xù)修四庫全書》。
溫革,石城人,有傳,《隱窟雜志》《十友瑣記》(前志誤入宋代,今訂正)。
按:《隱窟雜志》《十友瑣記》是否為江西石城溫革所著,尚有疑義。此條著錄依據(jù)應是順治《贛石城縣志》,該志卷十《藝文志下》:“行世之《說郛》,其中有書二種,一曰《隱窟雜志》,一曰《十友瑣說》,俱載宋溫革著?!盵14]查宛委山堂本《說郛》,《隱窟雜志》《十友瑣記》下題“溫革”,但未注明籍貫。涵芬樓版《說郛》卷二《隱窟雜志》下題“宋溫革,晉江人”。宋代有兩溫革,一為江西石城溫革。順治《贛石城縣志》卷七《鄉(xiāng)賢》:“溫革,字廷斌。”嘉靖《贛州府志·人才》:“宋溫革,少業(yè)進士,累試不偶,慨然曰:‘不得諸外,盍求諸內(nèi)?不在吾身,當在吾子孫?!瘜氃性勱I上書,愿以家貲盡市監(jiān)書,得請歸,建樓貯之。開義館,凡遠邇來學者皆廩之,用是俗習一新,至今頌之。”一為福建惠安溫革。嘉靖《惠安縣志》卷十三《人物》:“溫革,字叔皮。初名豫,恥與偽齊同,改名。紹興初以秘書郎被命副方良,實使河南修陵寢,歸奏以實,語甚憤激,上為泣下,秦檜聞而惡之。出守延平,刻《五岳真形圖》于郡治之別堂,后守漳州,以治最稱,終福建轉(zhuǎn)運使?!盵15]兩溫革傳記中均未提及《隱窟雜志》《十友瑣記》。二書究竟由哪一溫革所著,尚無定論。另,石城溫革為宋人,同治《贛州府志·書目》誤將其列入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