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福,余梅生,何竣,余明華
(淳安縣新安江開發(fā)總公司,浙江 杭州 311700)
由于季節(jié)性水位漲落或周期性蓄水,在河流、湖泊、水庫形成消落帶。消落帶的水土流失嚴重,生物多樣性缺乏,生態(tài)系統(tǒng)十分脆弱。恢復和重建受損的消落帶生態(tài)系統(tǒng)成為國內(nèi)外學者關注的熱點[1]。千島湖,位于浙江省杭州西郊淳安縣境內(nèi),擁有島嶼1 078個,湖岸線2 500 km,消落帶2 000~7 500 hm2。自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對千島湖庫區(qū)消落帶重建一直在不斷探索,尤其是近年來通過產(chǎn)學研合作,因地制宜選擇造林樹種、采取相應植樹與管護措施,對千島湖消落帶植被恢復與重建有了初步的認知及實踐經(jīng)驗。2011-2014年,浙江大學等在利用紅外相機對千島湖的典型陸橋島嶼進行了獸類動物物種多樣性監(jiān)測[2],但未涉及千島湖消落帶。紅外相機監(jiān)測是相對廉價和快速的調(diào)查方法,對野外工作人員的要求相對較低,大量圖片資料可用于公眾教育和吸引公眾對保護工作的關注與支持。本研究以千島湖消落帶植被重建區(qū)為研究區(qū)域,利用紅外相機對消落帶植被區(qū)內(nèi)的主要野生動物進行了初步調(diào)查。
研究地點位于千島湖的梓桐口林場,在淳安縣西北方向約25 km。屬浙江西部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北緣,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受山林和大面積水域影響,形成千島湖冬暖夏涼的獨特小氣候。年平均氣溫15~17 ℃,無霜期230~270 d。平均日照時數(shù)1 951 h左右,年降雨量1 300~1 500 mm。選擇坡向西南、斜陡坡(26~34°)、黃紅壤的殘坡積土,立地條件基本一致的岸線長300 m的消落帶,分2015、2018年兩次定植造林,喬木選用銀葉柳(Salixchienii)、池杉(Taxodiumascendens)、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楓楊(Pterocaryastenoptera)、加楊(Populus×canadensis)、烏桕(Sapiumsebiferum)、水竹(Phyllostachysheteroclada)等8種,采用苗高3.2 m左右的大苗造林;交叉種植小葉蚊母樹(Distyliumbuxifoliumvar.rotundum)、水團花(Adinapilulifera)、細葉水團花(Adinarubella)、大花梔子(Gardeniajasminoidesform.grandiglora)、蘆葦(Phragmitesaustralis)和桑(Morusalba)等灌木,下層為狗牙根(Cynodondactylon)等草本。消落帶植被重建區(qū)的上方為一片橘園,再往高處為針闊混交林,周邊沒有栽種植物的消落帶作為對照調(diào)查研究區(qū)。據(jù)0~20 cm混合土樣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質(zhì)測定表明,平均pH5.0,全氮10.50 g·kg-1,全磷0.52 g·kg-1,速效氮119.55 mg·kg-1,速效磷3.74 mg·kg-1,速效鉀51.54 mg·kg-1,土壤有機質(zhì)23.73 g·kg-1。
利用樣線法對研究區(qū)進行野生動物痕跡普查,根據(jù)踏查分析,在2015、2018年兩次定植造林區(qū)相距50 m各設一個紅外相機,安放點計4個,一個安放在無橘園的全坡段為針闊混交林。另3個安放在同地段無造林的上有橘園的消落帶上。共8個安放點。
在研究區(qū)內(nèi)按選定的巡護監(jiān)測路線安放8臺LTL6210MC紅外相機,每臺相機放置 4個月。將LTL6210MC紅外相機固定于離地面 80~100 cm的樹干上,相機鏡頭與地面平行或與地面呈<5°的俯視角,盡量保持拍攝地點的開闊性,但不能破壞拍攝地點的原始構(gòu)造,增加拍攝動物的成功率。
統(tǒng)一紅外相機的設置,每次拍照3張并拍攝一段20 s的視頻,連續(xù)2次拍照最短時間間隔為2 min等參數(shù),采用24 h 監(jiān)測。 同時記錄每一臺相機在每個位點上放置的日期、GPS位點、植被類型、優(yōu)勢種、海拔、坡度、坡向、動物痕跡及人為干擾等信息。
紅外相機拍攝的照片下載到計算機后,按照生境表編號建立文件夾,分別將每臺相機每個位點上所拍攝的照片存入對應的文件夾,以使照片與生境表相對應,方便將照片進行歸類[3]。
對地點或時間相近連續(xù)拍攝的物種照片采用相同側(cè)面、部位的斑紋、體型、毛色等特征進行比對,判斷是否屬同一次數(shù)。采用動物的拍攝率作為其相對多度的指標(Roveroetal.,2014),將拍攝物種定義為:常拍種(>10%)、較常拍種(1%~10%)、偶拍種(0.1%~1%)和罕拍種(<0.1%)[4]。按以下公式計算拍攝率(Capture rate,CR)[5]
CR=(N×100)/T
式中:N為各模式內(nèi)獸類個體獨立照片總數(shù);T為總有效監(jiān)測日。
2018年7月4日至2018年11月3日,8臺紅外相機在 8個點位監(jiān)測,以1臺相機在野外工作24 h算作1個有效監(jiān)測日,共計738個總有效監(jiān)測日(有3臺相機在對照區(qū)因各種原因?qū)嶋H投入監(jiān)測時間不足,折算1臺)。共拍攝個體獨立照片83張,拍攝到的動物全部為獸類。其中野豬(Susscrofa)照片81張, 鼬獾(Melogalemoschata)2張,分別占總體個體照片的97.59%和2.41%。拍攝到的兩種動物均為省級一般保護動物。野豬為較常拍種,鼬獾為偶拍種。詳見表1。
表1 研究區(qū)利用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野生獸類表
根據(jù)2018年7月4日至2018年11月3日為期4個月的紅外相機監(jiān)控野外動物記錄,庫區(qū)消落帶濕地森林建設后為地棲獸類活動增加了空間,與自然針闊混交林相比沒有差異,而在沒有種栽植物的庫區(qū)消落帶則沒有拍攝到野外動物,效果初顯。
紅外相機技術以其能24 h不間斷監(jiān)控野外動物記錄,被動物生態(tài)學者所重視及應用[6]。但此法多應用于人為活動稀罕的自然保護區(qū),對于千島湖區(qū)消落帶存在明顯不足,在4個月監(jiān)測中,大部分為一些未發(fā)現(xiàn)目標動物或人員的空照片。對相對豐富度較低的物種特別是消落帶這種特別區(qū)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7],對野生動物監(jiān)測還要根據(jù)目標物種的習性在相應林層設置相機方能提高物種發(fā)現(xiàn)率[8],如何更科學準確監(jiān)測消落帶植被重建區(qū)野生動物,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