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強,溫玉環(huán),陳麗新*,黃卓忠,唐 軍
(1. 廣西農業(yè)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07;2.廣西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科技信息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07)
【研究意義】毛木耳(Auricularianigricans),又稱黃背木耳、白背木耳、大木耳、粗木耳,食藥用價值高[1-2],是我國主要栽培的食用菌品種之一[3],在2016年已成為廣西第二大食用菌(包括黑木耳)產(chǎn)業(yè)。近年來,廣西地區(qū),特別是桂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毛木耳優(yōu)良菌株臺毛1號,由于栽培時間較久,現(xiàn)已出現(xiàn)菌株退化及老化問題[4-5]。為此,篩選適宜廣西地區(qū),特別是桂南地區(qū)新的毛木耳優(yōu)良菌株,對于進一步提高當?shù)孛径漠a(chǎn)業(y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厩叭搜芯窟M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臺毛1號菌株開始推廣,至今已有近半個世紀,其性狀表現(xiàn)優(yōu)良,適宜在木薯酒精廢渣[6]、葡萄枝屑[7]、桑枝屑[8]、玉米芯和棉籽殼[9]等基質栽培。陳麗新等[8]對比了廣西當?shù)卦耘嗪鸵M的共9個毛木耳菌株在母種和桑枝栽培基質中的情況,結果表明桂南地區(qū)主栽菌株臺毛1號在母種和桑枝栽培基質中的菌絲體生長狀況優(yōu)良,出菇性狀較好,適宜桑枝栽培。劉碧源[10]2013年從山東省和江蘇省引進5個菌株,以貴港地區(qū)主栽毛木耳菌株臺毛1號為對照菌株,研究顯示臺毛1號綜合性狀最好,產(chǎn)量適中,并篩選出了綜合性狀較好的黃耳2號菌株替代臺毛1號菌株,黃耳2號菌株鮮耳產(chǎn)量比臺毛1號提高16.9 %。2017年,陳麗新等[5]對廣西當?shù)氐?個毛木耳生產(chǎn)菌株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臺毛1號具有明顯在母種和菌包中的菌絲生長速率,及鮮耳產(chǎn)量降低的退化及老化現(xiàn)象。【本研究切入點】毛木耳菌種退化及老化現(xiàn)象是毛木耳行業(yè)內普遍存在的問題[11],引種品種比較試驗是一種快速更新退化或老化菌種的有效方法[5]。臺毛1號作為廣西地區(qū)傳統(tǒng)主栽毛木耳菌株,在生產(chǎn)中已出現(xiàn)明顯退化及老化現(xiàn)象,必須盡快通過引種品比試驗篩選優(yōu)良菌株,從而保證廣西毛木耳產(chǎn)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本項試驗研究通過引進6個全國主要栽培產(chǎn)區(qū)的毛木耳生產(chǎn)菌株及廣西當?shù)亟陙碇饕耘嗟木?,以臺毛1號為對照,進行不同毛木耳菌株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性狀的系統(tǒng)研究,從而篩選出最適宜桂南地區(qū)栽培的優(yōu)良菌株,以滿足廣大種植戶對優(yōu)良菌種的需求。
供試菌株為毛木耳菌株 11 個,具體信息詳見表1。 供試菌種為栽培種(丁子菌種),由廣西農業(yè)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良種繁育中心制作。培養(yǎng)基菌包配方如下:雜木屑60 %,棉籽殼30 %,麥麩8 %,石灰1 %,石膏1 %,含水量60 %±2 %。
試驗在廣西農業(yè)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良種繁育中心開展,于2018年1月17日制作菌包(菌包規(guī)格17 cm×33 cm×0.03 cm,濕料重1.0 kg),1月18日接種,每個菌包接種3個丁子菌種,正面2個,背面1個,在培養(yǎng)室25 ℃條件下暗培養(yǎng)39 d,于2月26日下地出耳,早晚各澆1次水,維持耳片濕潤,在耳片色澤變淡,耳片稍展開,未卷曲時采收。
每個菌株接種80包,分為3個區(qū)域培養(yǎng)和出耳(分別為30,30和20包),1月29日開始劃線,2月2日劃第二條線,菌絲生長速率為兩線之間距離除以間隔天數(sh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包括菌包成活率,第一、二、三和四茬的產(chǎn)量(鮮重)、采收時間和子實體耳片大小,總產(chǎn)量和生物學效率,同時對子實體耳片顏色、質地、厚薄、有無耳根及長短,是否有流耳等農藝性狀進行綜合分析。
表1 不同毛木耳參試菌株信息
表2 不同毛木耳菌株菌絲體在菌包中的生長狀況
注:“+”和“-”表示菌絲體密度,“+”越多,表示菌絲體越密。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Notes: ‘+’ ‘-’ indicated the density ofA.nigricansaerial mycelium, the more ‘+’, the denser.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represen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使用SPSS 22.0軟件中的One-Way ANOVA獲取均值和標準差,采用Duncan’s檢驗方法分析處理之間的差異顯著性。
由表2可知,不同毛木耳菌株的菌絲體生長速率差異較明顯,以蘇毛3號的生長速率最快,平均為0.88 cm/d,顯著快于其他菌株(P<0.05,下同),其次是川耳7號、漳耳43-28和781,分別為0.73、0.68和0.67 cm/d;川耳10號、42和193最慢,在0.26~0.29 cm/d,顯著低于其他菌株。對照菌株臺毛1號的菌絲體生長速率小于川黃耳1號、川耳7號、川耳23、AP11(川耳3號)、蘇毛3號、漳耳43-28和781,且與川耳7號、川耳23、蘇毛3號、漳耳43-28和781存在顯著差異。臺毛1號菌包成活率最高,為98.50 %,其次為川耳7號,為97.50 %,在90.00 %~95.00 %范圍,有蘇毛3號、42、漳耳43-28、42和193,其他菌株在90.00 %以下,但川黃耳1號菌包成活率接近90 %。蘇毛3號菌絲體密度最密,為“+++++++++”,其次為川耳7號、AP11和193,為“++++++”,其他菌株菌絲密度較稀疏。臺毛1號菌絲密度僅高于川耳10號和781。
試驗表明:不同毛木耳菌株的菌絲體生長性狀存在差異,對照菌株臺毛1號菌包成活率高,但其生長速率和菌絲密度居中下水平。綜合毛木耳菌絲體生長性狀分析,川黃耳1號、川耳7號、蘇毛3號、漳耳43-28和42在菌絲體生長速率、菌絲體密度及菌包成活率上優(yōu)于其它菌株。
2.2.1 總產(chǎn)量和生物學效率 由表3可知,鮮耳的總產(chǎn)量和生物學轉化率以川耳10號為最高,分別為0.767 kg/袋和191.25 %。對照菌株臺毛1號總產(chǎn)量和生物化學轉化率略高于AP11和781,但均低于其他菌株,
2.2.2 不同茬次的產(chǎn)量 由表3可知,對照菌株臺毛1號產(chǎn)量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一茬(53.45 %)、第二茬(27.42 %)和第三茬(11.24 %),第一茬集中度低于川耳7號(54.69 %),前兩茬集中度低于AP11(89.35 %)、蘇毛3號(85.54 %)、漳耳43-28(84.19 %)和781(81.97 %),前三茬集中度(92.11 %)低于蘇毛3號(96.12 %)、漳耳43-28(93.93 %)和193(93.59 %)。
以上說明栽培的11個毛木耳菌株中,8個菌株前四茬耳片產(chǎn)量均高于對照菌株,分別提高11.44 % ~51.28 %,其中集中度高于對照菌株第一茬的有川耳7號,產(chǎn)量及集中度分別提高14.02 %和2.32 %,高于對照菌株前兩茬的有蘇毛3號和漳耳43-28,集中度分別提高5.75 %和4.10 %,產(chǎn)量分別提高18.29 %和28.37 %,高于對照菌株前三茬的有蘇毛3號、漳耳43-28和193,集中度分別提高4.45 %、1.98 %和1.61 %,產(chǎn)量分別提高16.70 %、25.91 %和44.53 %。
表3 不同毛木耳菌株的產(chǎn)量分布情況
由表4可知,不同毛木耳菌株基本在76、100、120和136 d分別采收完第一、二、三和四茬,除AP11和781僅形成三茬耳外,其它都形成四茬耳,其中川耳7號、42和781第一和二茬耳,AP11和781第三茬耳,42第四茬耳的采收時間都明顯長于對照菌株臺毛1號。193四茬耳采收時間稍短于臺毛1號。42四茬耳采收時間稍長于臺毛1號,說明除AP11、781、42和193外,其它菌株四茬耳采收時間與臺毛1號菌株基本一致。
毛木耳子實體耳片大小的商品性狀以大片(直徑大于8 cm)為最佳。由表5可知,大部分菌株子實體耳片大小差異明顯,以第一茬耳片最大,商品性最優(yōu),第一茬后依次遞減。除AP11、193和781外,其它菌株每茬耳片的大小均大于臺毛1號,其中川黃耳1號、川耳10號和42四茬耳片的商品性狀均表現(xiàn)良好。
由表6可知,從耳片背面色澤而言,毛木耳分為黃背和白背毛木耳。黃背毛木耳有臺毛1號、川耳7號、AP11、川耳23和42,其中川耳7號和AP11色澤較淺其余菌株為白背毛木耳;從耳片質地而言,臺毛1號、AP11、42子實體耳片質地較硬,其他菌株則相對偏軟;從耳片厚薄而言,臺毛1號、川耳7號、川耳23、AP11和42子實體耳片厚,193耳片薄,其它菌株耳片厚薄中等;從耳根長短,川黃耳1號、川耳23、蘇毛3號和漳耳43-28幾乎無耳根,臺毛1號、川耳10號、193和781耳根短,其他3個毛木耳菌株耳根較長;從耳片流耳而言,臺毛1號與川耳10號無流耳現(xiàn)象,AP11流耳較輕,193流耳嚴重,其他菌株流耳現(xiàn)象處中等水平。
表4 不同毛木耳菌株的采收時間分布情況
表5 不同毛木耳菌株的子實體大小分布情況
注:大:子實體直徑8 cm以上;中:子實體直徑5~8 cm;?。鹤訉嶓w直徑5 cm以下。
Notes: The size of fruiting body diameter was named the bigness with greater than 8 cm, the smallness with less than 5 cm and the middle with others.
菌種退化或老化現(xiàn)象是食用菌生產(chǎn)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解決途徑主要是新品種的選育。通過引進品種進行品比試驗篩選出適宜本地區(qū)栽培的優(yōu)良菌株,也是一種快速更新退化或老化菌種的有效方法。孔維麗等[12]2014年在全國的12個毛木耳菌株中,篩選出適宜河南地區(qū)栽培的高產(chǎn)菌株“川耳5號”,其鮮耳生物學效率達到187 %。劉碧源[10]2013年從全國5個菌株中篩選出了適宜廣西地區(qū)替代對照菌株臺毛1號的 “黃耳2號” 高產(chǎn)菌株,產(chǎn)量提高10 %左右,但菌絲生長狀況和子實體特性不及對照菌株。陳麗新等[5]2017年評價了桂南地區(qū)近幾年較大范圍栽培的菌株和當?shù)卦耘喽嗄甑木?,研究表明,近幾年引進栽培的菌株產(chǎn)量等綜合性狀優(yōu)于當?shù)貍鹘y(tǒng)栽培種,且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栽培種臺毛1號在母種和栽培包菌絲生長速率變慢,出耳產(chǎn)量降低,表明已退化或老化。本項研究在此基礎上,通過引進試驗與比較分析了漳耳43-28,蘇毛3號,川黃耳1號、川耳7號、川耳10號和川耳23,試驗表明這些引進菌株的菌絲生長速率、產(chǎn)量、采收時間、子實體大小和部分特性都優(yōu)于當?shù)貙φ站昱_毛1號,且川耳7號、蘇毛3號和漳耳43-28的菌包成活率和菌絲密度較好,鑒于不同菌株產(chǎn)量分布情況,采收集中度優(yōu)于對照菌株第一茬耳的有川耳7號,前二、三茬耳的有蘇毛3號和漳耳43-28,這與譚偉等[13]報道蘇毛3號集中在前三茬耳相一致,袁濱等[14]報道漳耳43-28集中在前三茬相一致。供試的本地菌株中42菌株出耳性狀優(yōu)良,但菌絲生長速率偏慢,與陳麗新等[8]報道42菌株栽培袋菌絲生長速率顯著快于臺毛1號不符,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有待在后續(xù)試驗及生產(chǎn)應用過程中做進一步的驗證。781和193菌株子實體耳片偏小,與原有的耳片大片性狀不一致[15-16],可能與其出現(xiàn)退化有關[5, 16]。AP11在菌包中的成活率和鮮耳產(chǎn)量不及對照臺毛1號,其它栽培性狀相似。
表6 子實體的部分商品特性
注:耳根長短:長:大于等于1 cm;較短:小于1 cm,大于0 cm;無:0 cm。厚?。汉瘢?.5 mm以上;較厚:大于0.5 mm,小于等于1.5 mm;?。盒∮诘扔?.5 mm。
Notes: The length of fruiting body base was named the longness with greater than 1 cm, the shortness with 0-1 cm and none with 0 cm. The thickness of fruiting body contextus was named the thickness with greater than 1.5 mm, the thinness with less than 0.5 mm and the thicker with others.
川黃耳1號、川耳7號、蘇毛3號、漳耳43-28和42菌株在菌絲體生長速度、耳片產(chǎn)量、采收時間、耳片大小等方面均優(yōu)于臺毛1號菌株,建議在生產(chǎn)上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選用,例如需要把耳片采收時間集中在第一茬的可選種川耳7號,需要把耳片采收時間集中在二、三茬的可選種蘇毛3號和漳耳43-28,需要把耳片采收時間分散在不同茬次的可選種川黃耳1號和42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