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鋒 麥方永 曾順軍 杜淑佳 豆運香
摘要:目的?探討針灸聯(lián)合放散式體外沖擊波治療腦卒中后腓腸肌痙攣的療效觀察,為腦卒中下肢痙攣患者尋找一種安全快捷、操作簡單、療效確切的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提供科學依據(jù),在臨床上推廣應用。方法?選取廣東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2017年5月—2018年7月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后腓腸肌痙攣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A、B、C 3組,A組采用放射式外沖擊波(rESWT)聯(lián)合針灸以及康復訓練,B組采用rESWT及常規(guī)康復訓練,C組則予以常規(guī)康復訓練,比較3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和患者痙攣程度。結果?A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B組和C組(P<0.05),A組患者的患者痙攣程度顯著低于B組和C組(P<0.05)。結論?針灸聯(lián)合放散式體外沖擊波能有效治療腦卒中后腓腸肌痙攣,治療有效率得到提高,痙攣程度有所降低,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減輕了患者及家屬生活負擔,有利于患者康復。
關鍵詞:針灸;放散式體外沖擊波;腦卒中后腓腸肌痙攣;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5.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2-0060-02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俗稱腦中風,主要由腦血管阻塞或突然爆裂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多發(fā)生于40歲以上的男性,嚴重者可引起死亡。選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7月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后腓腸肌痙攣患者進行研究,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數(shù)表法選取廣東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2017年5月-2018年7月收治的90例腦卒中后腓腸肌痙攣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A、B、C 3組,A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齡42~73歲,平均年齡(57.5±1.5)歲,B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58.3±1.2)歲。C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57.0±1.2)歲,3組平均病程為2周~6個月。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納入標準?(1)符合中醫(yī)缺血性中風及西醫(yī)腦梗死診斷標準,急性期經(jīng)頭顱CT或MRI證實為腦梗死者;(2)年齡40~75 周歲,病程2周~6 個月,積極配合治療,無意識障礙;(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肌張力增高或肢體偏癱等癥狀。參照改良的 Ashworth 量表(MAS)評定,癱瘓肢體肌張力在 II-IV 級;
1.3?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肺、腎、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2)各類腫瘤患者;(3)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脫落標準:(1)由于不良反應或病情變化,患者不再適合本研究;(2)患者臨床依從性差,不配合調(diào)查;(3)患者出院、轉院或其他原因退出研究;(4)患者死亡或失戀退出研究;(5)資料不全或丟失等導致影響研究結果的患者。
脫落患者處理:當患者因各種已知或未知的原因退出調(diào)查時,應及時與患者或家屬練習,通過各種方式記錄患者最后一次治療情況?;颊咭虬l(fā)生不良事件而終止調(diào)查時,不論是否為本研究引起,要第一事件處理并記錄在案。有關本研究的每一個脫落患者的資料都要仔細保管,留存檔案。
1.4?治療方法?rESWT 治療:rESWT 組與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康復訓練及藥物治療相同,將耦合劑均勻涂在小腿腹側,用探頭沖擊患者腓腸肌肌腹,每次沖擊頻率為 8 Hz,沖擊波壓力強度為 100 kPa。
針灸:在 rESWT后第 2天開始針灸,患者取平臥位,伸臂,消毒后取穴血海、陽陵泉、豐隆、三陰交、解溪等穴,用0.22 cm×40 cm針灸針,單手快速進針,予平補平瀉法,中等刺激強度后,用脈沖電針治療儀,采用疏波,電流量以患者能耐受并使上肢向后外方向旋轉,足向背屈外翻動為度。留針30 min,1 次/d,5天/周,為期 4周。
常規(guī)康復訓練:偏癱肢體各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翻身練習等床上活動;負重、平衡等站位或坐位活動;根據(jù)患者具體各人情況不同,選擇相應治療方法。
1.5?觀察指標?顯效:患者治療后,痙攣程度明顯改善;有效:患者治療后,痙攣程度有所改善;無效:患者治療后,痙攣程度有一定減輕。痙攣程度用改良Ashworth痙攣表進行評定,分為0、1、1+、2、3、4共6級,分級越高,痙攣程度越重,活動越困難,將每一級分別記為0、1、2、3、4、5、6分。
1.6?統(tǒng)計學方法?檢測數(shù)據(jù)用SPSS17.0分析,其中計數(shù)進行χ2(%)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結果
2.1?3組患者治療結果比較?見表1。
2.2?3組患者痙攣程度比較?見表2。
3?討論
腦卒中致殘率高,是中國成年人殘疾的首要原因,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1]?;颊咄ǔ1憩F(xiàn)為一側手臂、臉部或腿部突然感到無力,或突然發(fā)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眩暈、行路困難,患者失去平衡或協(xié)調(diào)能力。預防對腦卒中患者極為重要,當患者出現(xiàn)肢體不靈活、無力,無原因暈倒、肢體麻木或舌麻、唇麻,突然感到眩暈,或講話不靈、吐字不清等癥狀時,要及時到醫(yī)院做進一步檢查,避免發(fā)生腦卒中[2]。如果不及時診斷或治療,可造成嚴重并發(fā)癥或永久性神經(jīng)損傷,甚至死亡[3]。肌張力增高和肢體肌力下降是腦卒中后腓腸肌痙攣患者常出現(xiàn)的癥狀,腦卒中患者痙攣發(fā)生率極高,痙攣程度歲病情輕重而有所差別,肌痙攣過高會導致患者運動模式發(fā)生異常,分離運動遭到阻礙,患者的預后和康復進程受到嚴重影響[4]。物理治療是緩解患者腦卒中痙攣的主要治療方式,對正常運動模式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還能誘發(fā)分離運動產(chǎn)生[5]。
沖擊波屬于一種特殊形式的機械波,產(chǎn)生于物體的機械振動,沖擊波能到達皮下數(shù)厘米,人體表淺組織不易吸收沖擊波能量,細胞通透性得到增加,刺激釋放多種生長因子,達到緩解痙攣的效果,體外沖擊波不僅能改善肌肉痙攣,還能緩解肌肉僵硬和疼痛[6]。體外沖擊波根據(jù)不同功能可分為多種形式,放散式體外沖擊波因較低的峰值壓力,到達峰值相較于其他沖擊波所用時間更長,因此在治療時,患者的耐受度高,具有更少的副作用。放散式體外沖擊波見效快,方法簡單,能有效緩解腦卒中后腓腸肌痙攣,且不良反應少。
腓腸肌痙攣與氣血不暢有很大的關聯(lián),針灸能從整體出發(fā)對人體生理變化有明確的認識,。針灸能增加缺血性腦組織局部血流量,保護缺血腦組織避免受到損傷,改善腦氧代謝,通過針灸能有效改善大腦局部病灶區(qū)障礙的血流,使氣血通暢,進而恢復患者肢體功能,緩解痙攣癥狀,還能引起大腦產(chǎn)生功能重組,針灸是比較有效的患者痙攣、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治療方法。
A組采用放射式外沖擊波聯(lián)合針灸以及康復訓練,B組采用rESWT及常規(guī)康復訓練,C組則予以常規(guī)康復訓練,A組總有效率為86.7%,B組總有效率為76.7%,C組總有效率為63.3%,3組患者中,A組總有效率最高,針灸聯(lián)合放散式體外沖擊波治療腦卒中后腓腸肌痙攣能有效改善患者痙攣程度,在痙攣程度評分中,A組患者評分最低,能有效改善痙攣程度,值得在腦卒中后腓腸肌痙攣患者中廣泛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針灸聯(lián)合放散式體外沖擊波能有效治療腦卒中后腓腸肌痙攣,治療有效率得到提高,痙攣程度有所降低,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減輕了患者及家屬生活負擔,有利于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郭佳寶,朱毅,陳炳霖,等.放散式體外沖擊波治療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7,32(2):207-212.
[2]劉睿.化痰通絡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對腦卒中后遺癥期患者神經(jīng)功能修復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6,21(7):1472-1475.
[3]孟祥博,石焱,陳天笑,等.免疫針灸治療對腦卒中后感染和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1):85-88.
[4]鄭全成,符海燕.針灸結合現(xiàn)代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總有效率、殘損及殘疾水平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7,5(9):2462-2464.
[5]鄭薏,柳維林,上官豪,等.針灸治療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6,31(2):217-221.
[6]吐魯娜依·萬力阿依努爾·艾尼.針灸對腦卒中患者恢復期運動功能與睡眠質量的影響[J].陜西中醫(yī),2016,15(3):35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