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全 王 堯
(重慶市開州區(qū)人民醫(yī)院 重慶 405400)
縱隔型肺癌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該病好發(fā)于患者葉支氣管、支氣管以及肺段支氣管[1]。根據(jù)臨床相關(guān)研究可知,縱隔型肺癌的臨床表現(xiàn)復雜,體征不明顯,因此在臨床診斷治療匯總?cè)菀壮霈F(xiàn)誤診、漏診等情況[2]。為了有效提高本院對患有縱隔型肺癌的患者診斷檢查情況,本實驗對比X線、CT及MRI兩種診斷手段在臨床診斷縱隔型肺癌的效果。本實驗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30例患有縱隔型肺癌的患者作為實驗的研究對象。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間于我院門診以及住院收治的30例患有縱隔型肺癌的患者,所有患者的入院檢查,結(jié)果均符合實驗的納入標準[3]。本實驗研究對象剔除標準:(1)患者存在嚴重的溝通功能障礙;(2)患者存在其他類型的急性病癥;(3)患者拒絕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4)患者治療期間依從性較差;(5)患者存在嚴重的理解能力障礙。
將30例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組患者均為15例。對照組男10例,女5例;患者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9.23±6.47)歲;臨床癥狀:血絲痰8例,胸痛10例,發(fā)熱5例,上腔靜脈綜合征4例。觀察組男9例,女6例;年齡44~75歲,平均年齡(58.85± 7.65)歲;臨床癥狀:血絲痰10例,胸痛6例,發(fā)熱9例,上腔靜脈綜合征6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臨床癥狀等一般病例組成情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該組15例患者采用X線進行臨床診斷治療。具體診斷方式:使用儀器為X光機透視機,檢查患者第7頸椎至肋膈處組織,患者保持正位以及側(cè)位傾斜體位進行X片拍攝,并根據(jù)病灶部位進行適當?shù)臄z片體位調(diào)節(jié)。
觀察組:給予該組15例患者采用CT及MRI進行臨床診斷治療。具體診斷方式:(1)CT診斷:使用儀器為64排螺旋CT機,所有患者均取仰臥位,屏住呼吸約7~10s內(nèi)從肺尖至肺底,進行掃描。對于未確診部位則增強掃描,采用非離子型對比劑100ml,流速2.0ml/s對患者前臂靜脈進行造影劑注射,待注射完成后1~2min,對患者進行增強掃描[3];(2)MRI診斷:使用儀器為GE1.5T MRI,采集患者橫斷面、矢狀面的T1W1、T2W1成像。按照橫斷面至冠狀面進行平掃,掃描采用的層厚為10mm、螺距為1.2mm,增強對比劑采用GDDRPA設(shè)備,掃描用量為0.1mmol/kg、流量為2.0ml/s。
1.3觀察指標
在患者接受診察期間,觀察者應(yīng)關(guān)注患者的狀態(tài),防止患者出現(xiàn)負面情緒,影響臨床診斷進行。所有患者拍攝診斷完畢后,觀察者還應(yīng)同放射科醫(yī)生一起對患者進行再閱片,并對患者診斷進行詳細的記錄,根據(jù)患者的病癥情況進行詳細正確的歸類劃分。
1.4評價指標[4]
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顯效:患者的臨床診斷結(jié)果優(yōu)秀,診斷手段對病癥靈敏度高;有效:患者的臨床診斷結(jié)果較好,診斷手段對病灶的靈敏度較低;無效: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誤診以及漏診情況。
1.5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全面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方法,用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將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診斷效率情況進行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診斷療效比較[n(%)]
組別n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對照組155(33.3)4(26.7)6(40)60觀察組1512(80)2(13.3)1(6.7)93.3P----<0.05
2.2將觀察組與對照組診斷手段對縱隔型肺癌病灶靈敏程度進行比較研究,見表2。
2.3將所有患者的手術(shù)結(jié)果以及病理學檢查結(jié)果進行分析,見表3。
表2 診斷手段靈敏程度評價[n(%)]
組別n陽性陰性診斷靈敏度對照組1511(73.3)4(26.7)73.3觀察組1515(100)0(0)100P---<0.05
表3 患者手術(shù)結(jié)果以及病理學檢查結(jié)果分析
項目人數(shù)所占比率中央型肺癌1653.3%周圍型肺癌1446.7%左肺上葉型1033.3%左肺下葉型620%右肺上葉型1136.7%右肺下葉型310%鱗型1446.7%細胞型723.3%腺型930%
縱隔型肺癌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肺癌病癥,根據(jù)縱隔型肺癌的病發(fā)部位、病理類型以及有無轉(zhuǎn)移,通常將縱隔型肺癌分成中央型肺癌、周圍型肺癌、左肺上葉型肺癌、左肺下葉型肺癌、右肺上葉型肺癌、右肺下葉型肺癌、鱗型肺癌、細胞型肺癌以及腺型肺癌[5~7]。而本實驗選取的診斷手段為CT及MRI,采用CT檢查可清晰地顯示縱隔型肺癌各項特征包括病灶呈銳角相交、脂肪線影亮度明顯、肺癌于肺部外緣位置多見“分葉”、患病邊緣存在毛刺樣物,而采用MRI檢查進行肺部病變檢查,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提高檢查準確可信度,且兩種診斷方式聯(lián)用具有對縱隔型肺癌靈敏度高,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性小,以及安全性較高等特點[8]。
本實驗通過研究CT及MRI應(yīng)用于縱隔型肺癌的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效果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診斷總有效率(93.3%)明顯高于對照組(60%),且觀察組診斷手段對縱隔型肺癌病灶靈敏度(100%)明顯高于對照組(73.3%),P<0.05,上述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CT及MRI應(yīng)用于縱隔型肺癌臨床診斷情況優(yōu)秀,CT及MRI對于縱隔型肺癌病灶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能夠有效地提高臨床診斷有效率,且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小,利于提高患者對臨床診斷治療的依從性,因此適合在該病的臨床診斷中多加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