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嘯 盧 爽 艾 琳 溫惠雄
(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 吉林吉林 132101)
中藥顆粒是中成藥常用的劑型,本文通過改進制劑工藝,將牛筋草提取物與輔料合制成顆粒劑,既減少了煎煮的工藝,又提高了牛筋草的生物利用度,使溶出和吸收速度變快,且藥物穩(wěn)定性增高[1]。能夠充分體現(xiàn)清熱利濕、解暑退熱、散瘀止血、涼血解毒、抑制乙腦病毒功效;而且顆粒劑攜帶方便,沖水即服,便于不能吞服片劑類藥物的病人[2]。
牛筋草、乙醇、乳糖、淀粉、WGL-230 B電熱鼓風干燥箱、DK-98 -ⅡA電熱恒溫水浴鍋、SHB-Ⅲ循環(huán)水式多用真空泵等。
本實驗先提取牛筋草,將牛筋草的浸膏粉和輔料制成顆粒,以顆粒的外觀、粒度合格率、溶化性、口感效果作為評價指標,篩選出最佳稀釋劑、黏合劑、浸膏粉與稀釋劑的比例、潤濕劑濃度、矯味劑、顆粒干燥時間、最適干燥溫度,依據(jù)單因素試驗結果,進行正交設計,最終取得輔料的最佳配比。
根據(jù)單因素試驗結果,以浸膏與稀釋劑的比例(A)、乙醇的濃度(B)、矯味劑用量(C)、干燥溫度(D)作為4個因素,每個因素選取處方范圍三個水平進行正交設計,對牛筋草顆粒劑的外觀、粒度合格率、溶化性和減失重量進行綜合考察,篩選出最佳制備工藝。
3.1.1 稀釋劑種類的篩選結果及分析
以乳糖作為稀釋劑外觀和粒度合格率較好,粒度合格率達87.36 %,粒徑均勻,色澤一致,而糊精和淀粉的粒度合格率、外觀較差,所以初步確定,選擇用乳糖作為稀釋劑。
3.1.2 浸膏粉與稀釋劑比例的篩選結果及分析
當浸膏與乳糖比例為1:2時顆粒的粒度合格率較高,故本試驗選擇浸膏粉與乳糖的重量比例為1:2的為較優(yōu)主藥與輔料配比。
3.1.3 黏合劑的篩選結果及分析
為增加適宜的黏性,選擇10 %淀粉漿、羧甲纖維素鈉、聚維酮作為黏合劑,以粒度合格率和溶化性為考察指標,篩選出10 %淀粉漿為最佳黏合劑。
3.1.4 潤濕劑濃度的篩選結果及分析
制粒過程中加入的乙醇作為潤濕劑時,軟材都是握之成團,輕壓即散,且易過篩,溶化性都在溶解時限內,但70 %乙醇的粒度合格率最高,所以選擇70 %乙醇作為潤濕劑。
3.1.5 矯味劑的篩選結果及分析
為改善顆粒的口感,選擇蔗糖、甘露醇、阿斯巴甜作為矯味劑,以顆粒的口感效果為考察指標,篩選阿斯巴甜作為最佳矯味劑,此時顆粒劑的口感最佳。
3.1.6 顆粒干燥溫度的篩選結果及分析
當顆粒干燥溫度為80 ℃時,粒徑均勻,色澤一般,且粒度合格率低;顆粒干燥溫度為60 ℃和70 ℃時,粒徑均勻,色澤一致,但溫度為60 ℃時,粒度合格率較高,所以初步確定顆粒干燥溫度為60 ℃。
3.1.7 顆粒干燥時間的篩選結果及分析
當顆粒干燥時間為60 min時,粒徑均勻,色澤一般,且粒度合格率低;顆粒干燥時間為30 min和45 min時,粒徑均勻,色澤一致,但時間為45 min時,粒度合格率較高,所以初步確定顆粒干燥時間為45 min。
表1 正交試驗分析表
試驗編號 A B C D 綜合評分 浸膏∶稀釋劑 乙醇濃度 矯味劑用量 干燥溫度/℃ 7 3 1 3 2 11 8 3 2 1 3 12 9 3 3 2 1 9 K1 27 27 29 29 K2 26 33 26 29 K3 32 25 30 27 k1 9.000 9.000 9.667 9.667 k2 8.667 11.000 8.667 9.667 k3 10.667 8.333 10.000 9.000 R 2.000 2.667 1.333 0.667 主次順序 B>A>C>D 優(yōu)水平 A3 B2 C3 D1 優(yōu)組合 A3B2C3D1
表2 方差分析表
通過分析結果,根據(jù)極差R值的大小,可以判斷出各因素對制粒的影響程度,其中潤濕劑對制粒的影響最大,四個因素的主次順序是:B>A>C>D,根據(jù)均值k可以判斷各因素的最佳工藝,所以最佳制備工藝為A3B2C3D1即:浸膏與稀釋劑比例為1:2,乙醇的濃度為70 %,矯味劑用量為0.3 %,干燥溫度為60 ℃。
由方差分析表可知,通過偏差平方和大小,可以知道潤濕劑影響最大,但F值<F臨界值,所以因素A、B、C、D都對顆粒制備影響不顯著。
本試驗是將牛筋草制成顆粒劑,并對其制備工藝進行優(yōu)化。單因素試驗以顆粒的外觀、粒度合格率、溶化性、口感效果作為評價指標,確定了顆粒劑的輔料為:稀釋劑乳糖、黏合劑10 %淀粉漿、浸膏粉與稀釋劑的比例1:2、潤濕劑濃度70 %乙醇、矯味劑阿斯巴甜、顆粒的干燥時間30 min、最適干燥溫度60 ℃,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進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試驗,確定了主藥浸膏與稀釋劑比為1:2,乙醇濃度為70 %,阿斯巴甜用量為0.3 %,顆粒干燥溫度為60 ℃。最終確定處方為:牛筋草浸膏粉36 g,乳糖72 g,阿斯巴甜0.3 g。為牛筋草的中成藥劑型研究奠定了一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