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斌, 郭勤濤, 展 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直升機傳動技術重點實驗室 南京,210016)
針對螺栓松動診斷的問題,國內外相關人員已經做了大量研究。王濤等[1-2]采用了壓電傳感器對螺栓的松緊程度進行識別。Huda等[3]利用螺栓聯(lián)接中的沖擊響應進行識別。He等[4]通過觀測結構固有頻率的變化對其中的螺栓松動進行識別。綜上最受關注的問題主要有:a.建立合適的動力指紋[5-6];b.螺栓松動的產生機理[7];c.螺栓連接中的非線性動力學問題[6]。
研究表明,在螺栓連接中,預緊力的突然降低是早于螺紋面間的相對滑移的,而后者的損害遠大于前者[4];因此對于殘余扭矩的識別,是螺栓狀態(tài)識別的一種可行方法。目前對于殘余扭矩的識別,主要依靠人工周期性的測量,該方法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扭矩降低的發(fā)生。筆者提出了一種基于模型的螺栓狀態(tài)長期在線識別方法,以測得的低階模態(tài)振型,用靈敏度修正的方法識別其殘余扭矩值。同時為了降低計算成本,在進行靈敏度修正前,判定扭矩有無降低:若無,系統(tǒng)將不進行修正;反之則進行修正識別。
筆者所提基于模型的螺栓松動長期在線識別方法,其過程分為以下兩階段:a.第1階段中建立了新的損傷指標,旨在識別螺栓扭矩是否降低,此階段特點為計算快速,作為觸發(fā)階段。若識別結果為扭矩已降低,則進入第2階段。b.第2階段中使用靈敏度修正識別殘余扭矩值,并對第1階段的識別結果進行檢驗,此階段結果精確,但成本較大,作為檢驗階段。
圖1為總體流程圖。
圖1 識別總流程圖Fig.1 Flow chart of the CAE model updating
1.1.1 基于RBE2的螺栓連接建模
在進行螺栓結構的有限元分析時,通常將螺栓結構簡化成BEAM單元,采用多點約束將梁單元與被連接件連接在一起的建模方式。將螺栓簡化成圓柱形梁單元用剛性連接RBE2,模擬螺栓與被連接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8],其連接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螺栓連接建模示意Fig.2 Schematic of simplified modeling of bolted
1.1.2 針對局部損傷的動力指紋
在識別前需首先建立發(fā)生松動的扭矩值Ts,即一旦螺栓連接中殘余扭矩低于Ts值即判定為發(fā)生松動,該值針對不同工況功能的螺栓需單獨建立。
單個螺栓連接的松動是一種典型的局部損傷,具有局部損傷的普遍特性,低階固有頻率、振型等經典動力指紋對其不夠敏感。不同于上述動力指紋,模態(tài)應變能(modal strain energy,簡稱MSE)被證明對局部損傷相當敏感,抗噪能力也更強[9]。因此,筆者建立一種針對局部損傷的動力指紋。
傳統(tǒng)的模態(tài)應變能計算公式如下
MSEr={Φr}TK{Φr}/2
(1)
其中:{Φr}為第r階的模態(tài)振型;K為單元的剛度貢獻值矩陣;MSEr為該單元的第r階模態(tài)應變能值。
在試驗中所獲得模態(tài)應變能值是一個矩陣,現(xiàn)有的數(shù)據處理方式為建立各單元的MSE變化率[9-10],文中建立如下?lián)p傷指標
(2)
(3)
上述動力指紋的識別結果有一定誤差,且不能準確識別扭矩降低的程度,這不利于機構整體狀態(tài)評估與預測。因此提出一種基于靈敏度修正的識別方法,以測得的單元前3階振型為基礎,對目標單元的彈性模量進行修正,達到識別殘余扭矩值的目的。
此處建立另一個殘余扭矩的下限值Tmin,即該螺栓連接仍可正常工作,無需對其作出處理的最低值,若殘余扭矩值低于Tmin,則需對該螺栓進行檢修、替換。與Ts類似,Tmin值也需要具體針對不同工況功能的螺栓建立。
1.2.1 振型的Neumann 級數(shù)擴充
在實際測量中,所測自由度遠小于有限元模型總自由度,為了盡可能得到更多的模型信息,采用一種基于Neumann 級數(shù)的方法對所采集的振型進行擴充。Neumann 級數(shù)法是在Guyan縮聚法基礎上改良而成的,相比后者,Neumann 級數(shù)法的精度更高[11]。Neumann 級數(shù)模態(tài)擴充的公式如下
1.2.2 基于模態(tài)應變能的靈敏度修正
s.t.D≤E≤U
(8)
其中:E為待修正單元的彈性模量;D和U分別為其下限和上限。
通過對式(7)的Taylor一階展開,可得
R(E)=S{Δp}
(9)
ΔE=S+R(E)
(10)
其中:S為彈性模量關于模態(tài)應變能的一階靈敏度矩陣。
關于模態(tài)應變能的一階靈敏度計算結果,可參考文獻[9],此處不再詳述。
為驗證該識別方法的有效性,安排如下試驗:試驗對象為兩塊厚3 mm的矩形鋼板,以兩枚5 mm螺栓將其首尾相接,如圖3所示?;谠囼炇覝y量條件,設定其Ts值為60 N·m,Tmin值為20 N·m。
圖3 矩形連接板Fig.3 Connecting rectangular plate
根據前文所述的螺栓有限元模型建立思路,基于Patran&Nastran平臺建立如圖4所示的有限元模型,鋼板均使用2Dshell單元表示,其厚度為3 mm,經固有頻率的驗證,其彈性模量為207.3 GPa。在螺栓處建立如圖4所示的RBE2與BEAM單元以表征螺栓連接,以BEAM單元的彈性模量表征螺栓連接的松緊程度,其初始值設為210 GPa。該模型單元數(shù)為1 538,節(jié)點數(shù)為2 006。
圖4 有限元模型Fig.4 Finite element model
在試驗對象的模態(tài)數(shù)據測量中,將圖5中紅線內的范圍視作一個單元,作為螺栓連接的檢測單元,由于該單元位于兩塊鋼板的連接處,其對于螺栓連接的松緊很敏感。當螺栓發(fā)生松動時,接合面間由干摩擦狀態(tài)轉變?yōu)榛瑒幽Σ?,與緊固狀態(tài)下相比,該檢測單元的模態(tài)特性將更加接近于兩塊獨立板。
在兩節(jié)點處建立測點1,2,其余自由度態(tài)通過振型擴充的方式補全。試驗共安排6種不同工況,分別給以螺栓連接不同的殘余扭矩值,其中一組扭矩為100 N·m下的試驗數(shù)據為理想緊固數(shù)據,除理想緊固工況外,每個工況下對試驗對象進行10組測量,具體工況安排如表1所示。
圖5 試驗測點安排Fig.5 Arrangement of measurement nodes
表1 試驗的工況安排
圖6 11~50組測量的MSEVSn值Fig.6 MSEVSnvalues of the 11st~50th group
為減小誤差干擾,以殘余扭矩值等于Ts,即第2工況下的MSEVSn值為樣本,建立正態(tài)分布Z~N(μ,σ2),其中μ為樣本的均值,σ2為方差,其值根據下式計算
(11)
(12)
依據正態(tài)分布的特性,若某次測量的MSEVSn值低于μ,認為該次測量中發(fā)生松動的可靠度為50%;若低于μ-3σ,認為該次測量中發(fā)生松動的可靠度為99%。在上述試驗結果中,將第11~20組的結果作為樣本,其μ,μ-3σ值已在圖6中分別以綠色虛線、紅色加號線標出。從結果可得出以下結論:
1) 1~10組的MSEVSn值均在0.98以上,表明該工況下螺栓連接狀況良好,與理想緊固工況極為接近;
2) 11~20組的MSEVSn值比1~10組普遍要低,但均大于μ值,表明該工況下螺栓的連接狀況已不如1~10組,但其殘余扭矩仍未小于Ts值,判定為未發(fā)生松動;
3) 21~50組的MSEVSn值波動劇烈,大部分測量組的結果已低于μ值,部分低于μ-3σ值,表明該工況下螺栓已發(fā)生松動,殘余扭矩值低于Ts,這一現(xiàn)象符合預期結果,但MSEVSn值波動劇烈,極大地影響了對數(shù)據的判斷。
造成上述結果數(shù)據劇烈波動的原因有:
1) 測量誤差,主要是各組測量中的隨機誤差,由于每組測量中各點的振型均取三次測量的平均值,因此隨機誤差被有效抑制;
2) 螺栓連接中的非線性特征,作為一種局部損傷,由于摩擦和間隙的存在,螺栓接連具有非線性與時變性的特點[6],且損傷越嚴重,結構的非線性特征體現(xiàn)越強烈[13-14]。
圖6中MSEVSn值的波動呈現(xiàn)一定規(guī)律,即不同工況下的MSEVSn值越小,相應其波動也越劇烈,針對螺栓松動形式的局部損傷,該結果符合損傷程度與非線性體現(xiàn)程度間的關系,圖6中的數(shù)值波動主要來源于螺栓連接中的非線性特征。
綜上所述,對于螺栓扭矩降低的判斷,應在其MSEVSn值第1次低于μ-3σ后,即做出其扭矩已降低的判斷。
在檢測到扭矩發(fā)生降低后,需要進一步識別其殘余扭矩值。此處進行基于模態(tài)應變能靈敏度的修正步驟,以測得的螺栓檢測單元前三階振型為基礎,識別螺栓連接中BEAM單元的彈性模量,從而識別其殘余扭矩,并判斷松動螺栓是否需要處理。
2.3.1 試驗測量與數(shù)據處理
在圖6的結果中,第3,4,5工況下均有若干測量組的MSEVSn值低于μ-3σ,為了識別這些測量組各自的殘余扭矩值,識別其BEAM單元彈性模量,并對照殘余扭矩為Tmin時的值,判斷其殘余扭矩是否低于Tmin。
在此識別階段中,以測得模態(tài)應變能為目標響應,基于模態(tài)應變能的靈敏度修正。考慮到第4工況下的扭矩值與Tmin相同,此處將第4工況下第31~40測量組所識別的BEAM單元彈性模量值作為樣本,并計算該樣本的μ,σ的值,其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31~40組的彈性模量值
由于各組的BEAM單元彈性模量識別過程相同,此處僅在第3,4,5工況下各選擇一個測量組進行識別,分別為第21,31,41組。在初始有限元模型中,其BUSH單元彈性模量均設為210 GPa,其識別過程如圖7所示。
圖7 第21,31,41組的BUSH單元彈性模量識別Fig.7 Equivalent element stiffness updating of 21st,31st,41st group
各測量組的最終識別結果以及下第31~40測量組結果的μ-3σ值如表3所示。
從表3的識別結果可得出,第21,31測量組的BUSH單元彈性模量大于μ-3σ值,即其殘余扭矩大于Tmin,螺栓連接雖已發(fā)生松動但不是必須處理;而第41測量組的BEAM單元彈性模量值遠低于樣本μ-3σ值,必須對其采取相應措施。
2.3.2 識別結果合理性驗證
為驗證此修正結果的合理性,在此比較試驗測試與修正前后的模態(tài)置信度(modal assurance criterion,簡稱MAC),通常采用以下定義
(13)
由于整體值對于螺栓松動不夠敏感,此處選擇螺栓檢測單元的振型做局部MAC值計算。表4為修正后,第21,31,41測量組的前3階局部MAC值提升結果。
從表4結果可以看出,對于松動越強烈的螺栓,該修正對其MAC值提升效果也越好;而對于殘余扭矩較大的螺栓,該修正對其MAC值提升效果較小。經過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更好地表示了不同工況下的螺栓連接狀態(tài),證明該識別結果是合理的。
表4 修正后MAC值提升結果
筆者所提方法為螺栓連接設定其殘余扭矩的松動值Ts與最低值Tmin,并實時測量其模態(tài)參數(shù),在第1階段識別中發(fā)現(xiàn)其發(fā)生松動,則在第2階段識別其BEAM單元彈性模量,如低于Tmin所對應的彈性模量,則發(fā)出警報。該方法在試驗室條件下中準確率較高,未考慮實際應用中的大噪聲環(huán)境,為螺栓松動狀態(tài)的長期在線識別提供了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