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鵑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基也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間上.”重視動手操作,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重視直觀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和動手操作內容.那么如何才能在數(shù)學課堂中組織好學生進行操作活動,通過操作來更好地探究數(shù)學問題、提高數(shù)學能力呢?我們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優(yōu)化師生關系,營造良好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創(chuàng)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導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導致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欲望.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學生不必正襟危坐,這時是學生思維最活躍、最便于激發(fā)學生靈感和創(chuàng)造欲的狀態(tài),學生更敢于質疑,敢于借助學具動手操作論證.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愛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前提條件.教師要開放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化師生關系,將課堂還給學生,將自主還給學生,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激發(fā)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踐,掌握新知.
例如,在教學“認識多邊形”的時候,教師為每一名學生準備了5根小棒(個別學生只拿到4根小棒),教師要求學生先用小棒擺出四邊形,然后再擺出五邊形.學生興趣盎然地開始操作活動,不一會兒就完成了,但是那些只拿到4根小棒的學生顯然是不可能拼出五邊形的.在這里教師是想讓學生強化對五邊形的認識.如果教師平時就注意優(yōu)化師生關系,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充滿信任的教學氛圍的話,那些不能擺出五邊形的學生就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質疑.反之學生就會因為害怕自己犯錯,遭到教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而不敢提出疑義,而教師設計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就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了.
二、重視操作與思維,相輔相成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每一次口頭表達都是對自己思維活動的整理和深化.正確的語言是進行正確的數(shù)學思維的基本前提,小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借助語言來實現(xiàn)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具體的動手操作之后,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以語言為中介把獲得的感覺、知覺、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斷,進行推理;通過語言表達來調節(jié)、整理自己的思維活動,使之逐步完善.如果就停留在動手操作階段,學生只能做到“了解”,談不上掌握和應用,也無從談動手能力的提高.教師要經常讓學生說說動手操作的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是一種思維向另一種思維轉化的過程.
例如,教學“20以內進位加”的“9+2=11”時,盒子里有9個球,盒子外有2個球,求共有多少個球?教師引導學生擺小球:從2個球中拿出1個球放到盒子里,湊成10個.通過實踐,學生一看就知道共有11個,但這還是直觀感知階段,教師再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圖式表象并使其外化.教師提出:通過擺弄小球,知道9加2等于11,那么在算式上如何計算?讓學生概括出“湊十法”口算方法.由此可見,動手操作后,通過學生的外部語言,完整地復述操作過程,然后通過分析歸納內化為學生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語言的表達,促進外部活動的內化.
因此,為了促進操作和思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在操作過程中和操作結束后,都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指導的內容,一是觀察的重點,主要觀察什么;二是觀察的方法、順序,怎樣觀察.對操作過程中的指導,要引導學生將觀察與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離開學具后,才有可能在頭腦中留下準確、完整的表象,進而達到促進分析綜合,幫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2.必須充分地讓學生描述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同時,教師為了了解學生的思維活動情況,也需要讓學生用語言表達.我們可以把指名回答、同桌兩人相互說說或小組交流等不同方式結合起來,使學生都有口頭表達的機會.通過傾聽學生的表達,發(fā)現(xiàn)學生操作、思維過程中的閃光點與存在的問題,給予肯定或糾正.
3.同時,注意組織學生認真聽取同學的敘述,參與評價其操作、思維過程正確、合理與否.在這一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鼓勵、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發(fā)言,促進和推動他們積極思維,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給予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靜待花開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就像生命離不開陽光和空氣一樣,學生操作和思維都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有些教師在讓學生進行一些復雜的操作時,留有的時間不多;或者是操作時間夠了,可是缺少思考時間,不能把操作結果上升為抽象的數(shù)學結論和概念.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進行有序操作,另一方面,也應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觀察、操作、思考和討論,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教師要努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設計好方案,把握好時機,盡量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并且注意對操作結果的使用,把“想”的時間留給學生,把“做”的過程交給學生,把“說”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的智慧在指尖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