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穎姐姐:
我和我的舍友兼閨蜜平時會為各種小事爭吵,雙方都不肯讓步,被對方氣到半死。有時候我有理,有時候她理多,但不管誰占理,我們總希望對方是認錯的那一方,最后只能不了了之。直到最近,我們又因為一件小事起了爭執(zhí),閨蜜問我:“你就說一句你錯了,下次注意就行了,有多難呢?不要再找那么多的借口可以嗎?”我很無語,心想你不也和我是一樣的嗎,憑什么來要求我呢?結果就是,我們又大吵一架,我到底該怎么做呢?
炸醬面埋伏
炸醬面埋伏: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家人或者朋友因為某些問題指責我們,相互之間無法理解,從而產生憤怒與委屈。因為一件小事,一個說不清楚的問題,內心矛盾非常——認錯,心理不平衡;不認錯,關系難以緩和。
一句簡簡單單的道歉,就是這么讓人無比糾結和痛苦。
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犯錯,有些錯不大,有些錯的后果則可能嚴重得多。雖說“一個人如果有勇氣承認錯誤,那么他所犯的錯誤總是可以被原諒的”,但愿意老老實實認錯的人似乎越來越少了。面對錯誤,有些人盡管不愿意直接承認錯誤,但還是會去正視,并接受事實。但總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即使鐵證如山,還是不愿接受,這類人的問題在于他們自身。他們的內心太脆弱,承認錯誤代表著對自己的傷害,因為“我會犯錯”這個事實太“震撼”了,激起了這類人的心理自保機制。于是他們會從各個角度找到一個讓自己接受的心理暗示,最后爭取得出一個“耶,我沒有錯”的結論,試圖靠歪曲現實來掩蓋問題。
所以,當別人的指責觸動我們的內心時,最明顯的一個反應就是我們會想盡辦法極力為自己辯解,然而,這種極力辯解換來的卻是對方再一次的指責,進而陷入一種自己堅持不認錯,對方堅持要指責,自己反復尋求對方理解的惡性循環(huán)。
研究發(fā)現,人們在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時,更可能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你到底該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學會接受自己的錯誤呢?
首先要意識到認知失調。失調感的表現是迷惑、壓力、尷尬或愧疚。出現這些感受不一定都意味著你有錯,但你至少可以用它們來提醒自己公正地思考當時的情況,客觀地詢問自己是否有錯。同樣你還要意識到你通常會怎樣為自己的行為辯解。想想過去當你做了錯事,也明確知道自己錯了,卻還努力為自己辯解時的感覺,下次再出現這種感覺時,你就能意識到它就是認知失調的感覺。如果大家都明顯看出你做了錯事,拒不道歉只會暴露出你的性格弱點,而不是優(yōu)點。
樂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