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穎
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為什么火箭少女中頻繁出丑的楊超越,成了2018年度最火的選秀選手,甚至被譽為人形錦鯉?為什么模特奚夢瑤在T臺摔過一次車禍現(xiàn)場之后,居然名氣大漲,大牌走秀的邀約不斷?而有的人,看上去非常優(yōu)秀,他們是人生的贏家,我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名列前茅,工作努力認真,甚至還長了一張完美無缺的臉,似乎所有人生考卷都填上了正確答案,不曾失誤,但他們卻不一定受人待見。
看起來明明更優(yōu)秀,何以待遇卻如此不同?其實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藏著這樣一個心理學知識——“出丑效應”。
什么是“出丑效應”?
你一定經歷過這些情節(jié)吧,在陌生人面前支支吾吾,手足無措。在老師叫你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張口結舌。你總是在納悶為什么別人就能從容淡定,侃侃而談。其實你根本不必為此感到懊惱或者羞愧,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有缺點的人反而更顯得“完美”一些,這在心理學上叫“出丑效應”。
“出丑效應”是指一個人給別人留下不錯的印象以后,一些微小的失誤(比如拖鞋穿反了、臉上有污漬等),不僅不會影響人們對他的好感,相反,還會讓人們從心理上感覺到他的真實和接地氣,覺得他值得信任。而如果一個人表現(xiàn)得優(yōu)異無缺,我們從外面看不到他的任何缺點,反而會讓人覺得不夠真實,恰恰會降低他在別人心目中的信任度,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是沒有任何缺點的。簡單來說就是:有時候某些小錯誤反倒會產生正面的效果。
心理學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雖然在通常情況下,比起能力處于平均水平線上或者更低的人,我們似乎更青睞那些擁有卓越才能的人。但研究表明,一個團隊內部最有能力的成員并不一定是團隊中最受歡迎的人。這是為什么呢?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1966年,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和他的小伙伴們找來了48名大二男生做了一個關于“印象形成”的實驗。這些男生需要聽一段大學智力問答競賽選拔的錄音,然后對錄音對象的印象以及魅力值進行描述和打分。
阿倫森準備了4卷磁帶用于實驗,分別是:
1.擁有卓越才能者:能正確回答92%的問題,榮譽學生,擔任學生社團要務,多才多藝,品學兼優(yōu)。在接受主持人采訪時,他的態(tài)度非常自然,談吐不俗,表現(xiàn)得非常有自信,沒有一點羞澀的表情,他的精彩表現(xiàn),不時贏得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2.擁有卓越才能者:能正確解答92%的問題,榮譽學生,擔任學生社團要務,多才多藝,品學兼優(yōu)。不過他在臺上略顯羞澀,在主持人向觀眾介紹他所取得的成就時,表現(xiàn)得非常緊張,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咖啡還將主持人的褲子淋濕了;
3.能力普通者:答題正確率僅為三成,學業(yè)成績一般,能力一般。他不像上面兩位成功者那樣有著不俗的成績,整個采訪過程中,他雖然不太緊張,但也沒有什么吸引人的發(fā)言,一點也不出彩;
4.能力普通者:答題正確率僅為三成,學業(yè)成績一般,能力一般。在采訪的過程中,他表現(xiàn)得非常緊張,也不小心把身邊的咖啡杯弄倒了,淋濕了主持人的衣服。
這四卷錄音分別對應的是:
1.優(yōu)秀人才;
2.白璧微瑕的優(yōu)秀人才;
3.能力普通者;
4.偶爾犯蠢的能力普通者。
經過統(tǒng)計數(shù)據分析,實驗最后得出這樣的結論:白璧微瑕的優(yōu)秀人才被評為魅力之最,其次是優(yōu)秀人才,第三名為能力普通者,而偶爾犯蠢的普通人最不受人待見。
這種小失誤或瑕疵反而會使有才能者的人際吸引力提高。
假設你身邊有兩位各方面都非常優(yōu)秀的朋友,一個完美到從不出錯,一個卻會犯迷糊鬧點小笑話,你會更喜歡誰呢?
你太“非人類”了,我不想跟你玩兒
心理學上對這種現(xiàn)象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優(yōu)秀的人通常給人一種不真實的、不可親近的、冷漠的和“非人類”的感覺。人們對于這樣的形象不是真正的接納和喜歡,而是保持距離的敬而遠之或敬而仰之。而偶爾的失誤則有可能打破這種刻板印象,讓能力出眾者顯得更有“人情味兒”,也更“接地氣”。
另一種解釋則從人的自我價值保護角度出發(fā),認為在通常情況下,人們喜歡有才能的人,才能與被喜歡程度是成正比的。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個限度,如果一個人的能力過強,強到足以使對方感到卑微、無能和價值受損,事情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人首先是進行自我價值保護的,任何一個人,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去選擇一個總是提醒自己無能和低劣的對象來喜歡的。相反,一個犯小錯誤的能力出眾者則降低了這種壓力,縮小了雙方的心理距離,保護了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贏得了更多人的喜愛。
古語云:“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真實,才能給人最深的印象;真實,才能走進大家的心里。
所以,我們無須因為不時犯了點無傷大雅的錯誤而氣餒,更無須懼怕將自己的問題暴露。人生來就可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自卑和藏拙只會讓人消沉,而坦率和戲劇化的自嘲能使心理天平保持平衡,其坦誠也會得到他人的信賴和好感。就像漫畫家韓羽曾寫了一首詩描寫自己的禿頂:“眉眼一無可取,嘴巴稀松平常,唯有腦門膽大,敢與日月爭光?!?/p>
在考試、演講這些重要事件之前,人們難免緊張焦慮。其實,不妨在腦子里把最壞的結果描述成一幅夸張的漫畫:你站在主席臺上演講,緊張得汗流浹背,汗像泉水一樣涌出來,越涌越多,淹沒了臺下的觀眾,他們紛紛落荒而逃……想到這里,你是否會莞爾一笑、輕松許多?
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還藉此發(fā)明了一種“打擊羞恥”的練習方法:讓人在公交車上大聲地報站名,或是跟陌生人借一塊錢等等。做完這些“蠢事”后,人們覺得很多擔心的事“不過如此”,從而心情大好。
做優(yōu)秀而真實的自己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可以將“出丑效應”應用于管理、教育、公關、人際交往等領域。
任何一個領域的管理者,可以結合自身性格形成一種獨有的領導風格。高高在上未必是件好事,完美無缺也未必討人喜歡,偶爾犯點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反而更加可愛。比如,教師在教學領域之外的生活中,有點小缺點,這樣能更加貼近學生的心靈,從而讓自己平時的教學產生更加良好的效果。
和完美的人在一起,普通人容易惴惴不安,這樣失衡的人際關系是難以保持長久的,因為它很可能導致一方生活在自卑和壓抑之中,偶爾允許自己失誤一下,也許更利于增進彼此關系。
當然,決定人際吸引的因素通常是極復雜的,“出丑效應”只是其中的一種,并有其發(fā)生的限制范圍。阿倫森等人的實驗結果公開后,又有進一步的研究揭示,“出丑效應”直接受犯錯的嚴重程度、自尊心等因素的影響。
在嚴重程度方面,如果失誤過小,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如只是碰到杯子,杯子里的咖啡卻安然無恙,那么“出丑效應”基本不會發(fā)生。
在自尊心方面,中等水平自尊心者,更喜歡能力出眾而有失誤的人,而低自尊的和高自尊的人則都更偏愛完美的能力出眾者。這種現(xiàn)象意味著,人們對喜愛對象的選擇,會受其自我價值保護心理的影響。中等自尊心的人,自認為與才能出眾者相去不遠,才能出眾者有錯誤,會使雙方的距離縮短;高自尊心者認為,他們與才能出眾者平起平坐,因而不需要通過對方的失誤來調整自己內心的平衡;而對于低自尊者,能力出眾者遙不可及,雙方的距離更大一些,反而更加能夠減少相互比較所產生的壓力。
這一現(xiàn)象也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比如,很多人會對身邊的容貌姣好者或才華出眾者產生羨慕嫉妒的不良情緒甚至排斥行為;但對那些漂亮出眾的明星,卻往往采取一種欣賞的態(tài)度。
值得注意的是,“出丑效應”不同于嘩眾取寵。故意犯錯是一種“造假”,更易使人判斷為愚蠢的危險行為:通常,人們會將他人的故意犯錯解讀為此人過分自夸,企圖用夸張的言行吸引注意。偶爾為之尚不至于造成太大影響,如果經常為之,則極可能導致身邊人的厭惡,不僅不能獲得喜愛,還會使人敬而遠之。
因此, “出丑效應”也并不是讓大家故意出丑來嘩眾取寵博眼球,而是倡導大家不要過分追求完美。在不慎犯傻犯錯時也能夠用一顆平常心接納自己。同時,不遺余力地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