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福,在甲骨文中為用兩手捧酒狀,會意祈求幸福,后來福的意義被無限延伸。祿和壽都是福的延伸?!俄n非子·解老》說“全壽富貴謂之?!?。
在民俗文化中,人們把福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來追求。比如稱生活美滿、萬事如意者為“福人”;古時也有將酒稱為“福水”的;女子行禮,稱道個“萬福”; 謂天國神仙之地為“福地”;送旅人上路常用“一路福星”“牟昌星高照”。
福之最高境界為子福,即種的延續(xù)。這種觀念具體體現在祖宗觀念和后代觀念上。
祖宗觀念的體現即為祖先崇拜。殷周時代,祖先被奉為神明。祭祖的傳統(tǒng)在漢族社會從遠古一直延續(xù)到近現代。對于每個家庭或家族來說,死去的祖先將會保佑家庭或家族人口的繁衍、生存、安寧和興盛。與祖宗觀念相輔相成的即為后代觀念。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就是這種觀念最突出的表現。事實上,漢族的尊祖觀念,其目的還是為了在祖先的蔭護下接續(xù)香火。這種觀念在古人的誕生儀禮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对娊洝ば⊙拧に垢伞分?,就有生了男孩“載寢之床,載衣以裳,載弄之璋”用以標志尊貴;生了女孩“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用以表示卑順的描繪。
民間信仰中,為了祈福,還祭祀許多神,如門神、灶神、行神等。
祿,古代官吏的俸給,常以官祿、奉祿等詞出現。民間信仰中,祿神主司官祿,亦代表衣祿、飯碗、職務高低等。事實上人們對于祿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食,即食欲。
古時,因戰(zhàn)亂、天災、生產技術的落后,常解決不了溫飽問題,“民以食為天”。吃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很是重要。以至于“吃過了飯沒有”成為平頭百姓常見的打招呼、問好方式。
朋友們在一起也請客吃飯,遇紅白喜事也借機大吃一頓,甚至拜祖宗、祭鬼神、供菩薩、掃墓也都少不了食物。吃,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禮儀。如正月十五吃元宵,寒食清明吃飯糕,五月端午吃粽子,中秋節(jié)吃月餅。再有宴席上的座次,勸酒敬酒的禮節(jié),也反映了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壽與福祿同樣受重視。民間裝飾藝術中,多有表現壽字的作品,常見的故事有“八仙祝壽”“麻姑獻壽”“松鶴長壽”“五福捧壽”等。壽與“獸”同音諧意,獸多用麒麟來代表,古代麒麟被視為長壽的神獸。在商周青銅器,漢代的畫像石,唐代的石刻等文物上有大量的麒麟紋飾。這在民俗中也有很豐富的表現。如在江南地區(qū),每逢春節(jié),人們抬著竹骨紙扎的麒麟,依次到各家門前演唱,以示祝賀,俗稱“麒麟唱”,內容多祝賀之詞。對龜的信仰也反映了這一特征。龜為長壽之物,直至今日在鄉(xiāng)村特別是南方老人,還愛用龜支床足。也有用龜床和“龜龍壽”來作祝壽之詞。這都反映了人們對長生的追求。
漢民族喜歡講“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五福以壽字為先。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是舊時引用極為廣泛的對聯(lián)。甚至今日走進佛寺廟宇,供善男信女慷慨解囊的箱子上面也寫的是“廣種福田”。死者的墓碑上也喜歡刻福壽字樣。在華北農村墓碑上常有“福壽全歸”字樣,認為人死后的最高境界就是福壽。
古人對福的追求.所體現的延續(xù)的觀念,形成在家庭關系上以父子軸主軸的一種關系,進而擴展到家族、宗教。個人的存在不是以個人為目的,而是為了團體(宗教或家族)的存在與延續(xù)。對食的追求,使得上述諸如人際關系、團體意識等又在食的氛圍中得以穩(wěn)固,這種食欲觀也體現了人們對財富和物質的追求。對祿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形成、助長了官本位思想。壽的觀念,集中體現古代漢人的生命觀,由此引申出孝行。在人們看來,維持和諧溫暖的親子人倫關系是達到壽的手段之一。
漢族民間社會,直至今日在許多鄉(xiāng)村還懸掛著象征福祿壽的神像,一為壽星(壽),一為文官(祿),一為平民懷中抱子(福)。福祿壽反映了漢民族強烈的生存欲望和一定的功利思想,同時也是漢族民間文化的典型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