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獻中
摘要:關于劉禹錫《陋室銘》中“白丁”一詞的含義歷來存在兩種解讀:“沒有功名(官職)的人”“沒有學問(文化)的人”。這令人疑惑,無所適從。其實,前一種解讀雖有原始出處方面的依據(jù),卻與文意抵牾,不合情理,影響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對作者人格的認識;而后一種解讀雖為引申義,卻合乎情理,又有訓詁依據(jù),當為確解,應予肯定。
關鍵詞:劉禹錫;白丁;科舉;訓詁;引申義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边@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古文名句,出自唐代劉禹錫的名作《陋室銘》。該文膾炙人口,流傳甚廣,收入古今很多選本,也一直是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里的傳統(tǒng)篇目。不過,該句中“白丁”一詞究竟當作何解,包括人教社新舊兩版教材在內的眾多選本卻存在兩種頗為不同的解讀,令人疑惑不解、無所適從,應予以辨析。
這兩種不同解讀的具體情形如下:
一種解讀為“沒有功名(官職)的人”。例如,人教社最新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對“白丁”注釋為:“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惫a良等《古代漢語》(北京出版社)注釋為:“指平民,沒有功名的人?!蓖趿Α豆糯鷿h語》(中華書局)注釋為:“無官職的平民?!边€有一些辭書也將“白丁”解釋為“沒有功名的人”,例如祝鴻熹《古代漢語詞典》(四川辭書出版社)、楊希義《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西安出版社)、呂叔湘等《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即如此。
另一種解讀為“沒有學問(文化)的人”。例如,人教社舊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對其注釋為:“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劉盼遂、郭預衡《中國歷代散文選》(北京出版社)注釋為:“白丁——白衣,即平民。這里是指沒有文化的人?!边€有一些選本的譯文將其翻譯為“粗鄙(鄙俗)的人”“缺乏文化修養(yǎng)的人”“不學無術的人”“文盲”之類,與此基本同義。
《辭海》對“白丁”一詞的解釋則囊括了以上兩種解讀,雖然釋義周全,但卻引《陋室銘》該句作為兩種解讀的共同書證:“白?。号f指未取得功名的平民或無學問的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辈⑽粗该魉e書證與哪種解讀相匹配。
究竟何種解讀比較合適呢?換言之,劉禹錫想表達的究竟是不與何種人往來呢?讓我們還是先來追本溯源,考察一下“白丁”的“原始出身”(出處)和“本來面目”(本義)。學界目前認為,“白丁”一詞出自一個歷史典故,即《隋書·李敏傳》:“(文帝)謂(樂平)公主曰:‘李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眰髦骼蠲羰撬宄幻柢|將領的遺孤,自幼被收養(yǎng)于宮。當時雖已長大成人,并婚配樂平公主之女,但尚無功名和官職,在覲見隋文帝后才被授官??梢姡鞍锥 痹饩褪侵笩o功名或官職的平民。
無功名(官職)的平民何以被稱為“白丁”呢?這大概與其所衣之色有關。在古代平民一般穿未染色的白衣,故往往又被稱為“白衣”。如《史記·儒林列傳序》:“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薄逗鬂h書·崔骃傳》:“時(崔)骃適在憲所,帝聞而欲召見之。憲諫,以為不宜與白衣會?!薄稌x書·陶侃傳》:“(陶)侃坐免官,王敦表以侃白衣領職?!?柳永《鶴沖天·黃金榜上》:“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唐才子傳·孟浩然》:“觀浩然磬折謙退,才名日高,竟淪明代,終身白衣,良可悲夫!”顧炎武《菰中隨筆》:“楊士奇以白衣薦舉,而直綸扉。”還有一些史料直接表明,唐時無功名或官職的士子衣白。如皇甫湜《上江西李大夫書》:“居蓬衣白之士,所以勤身苦心,……篤守道而求知也?!崩钌礁Α断碌谂P疾寄盧員外召游曲江》:“麻衣未掉渾身雪,皂蓋難遮滿面塵?!碧迫诉€曾用“麻衣如雪,滿于九衢”之語形容京城科考期間士子云集景象。王力《古代漢語》在注釋“白丁”時亦云:“唐朝的服色,以柘黃(黃赤色)為最高貴,紅紫為上,藍綠較次,黑褐最低,白色無地位?!彼?,在隋唐時代,所謂“白丁”,一般當指穿白衣的無地位的人,相當于“白衣”之謂,即無功名或官職的平民。其中,“白”可理解為穿白衣,“丁”一般指成年男子。
由此觀之,上述第一種解讀似乎有據(jù)可依,可為正解。然而,若以此為解,稍加推敲,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明顯存在問題,不合情理,即劉禹錫不與“沒有功名或官職的人”往來,這符合其人品和節(jié)操嗎?這怎能體現(xiàn)其宣稱的“惟吾德馨”呢?這豈不與本文主題相悖?
略作研究即可知,劉禹錫決非“勢利”之人。第一,他“恃才褊心,不得久處朝列”(《舊唐書·劉禹錫傳》);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他不畏權勢,蔑視權貴。在貶謫期間屢遭打壓時,他依然不屈不撓,不斷地諷刺和抨擊當權者。第三,他屬于“弱勢群體”。劉禹錫長期被打擊迫害,歷盡滄桑磨難,本身他就屬于弱者和被同情對象,還有資格拒絕與“沒有功名(官職)的人”往來嗎?與此同時,“沒有功名(官職)的人”是否會“自慚形穢”而規(guī)避與之往來呢?應該不會,因為雙方“同是天涯淪落人”,故可斷言,劉禹錫身處貶謫逆境之際,是不會不與“沒有功名(官職)的人”往來的。
那么,為何如此解讀該句會出現(xiàn)上述荒謬情形呢?很有可能是這些選本和辭書對“白丁”內涵的解讀絕對化、偏狹化了,不夠辯證和周全。事實上,語言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不應用靜止的眼光看待。就“白丁”一詞而言,它在其后的使用過程中,也有可能產生其它含義,若再用原意解讀當然會導致“不合時宜”。那么,如何解讀“白丁”一詞方為合適呢?相較而言,上述第二種解讀既合情理,又合文意,可以作為較好的答案。道理何在?其一,這兩句在形式上是對仗,如此解讀,正好使上聯(lián)的“鴻儒”與下聯(lián)的“白丁”在含義上完全相對,同屬一個方面(即學識修養(yǎng)),符合邏輯。其二,這兩句在內容上是顯示陋室主人“風雅”情趣和“清高”氣質的(即注重學識修養(yǎng)),如此解讀,正切題旨。
“白丁”可以解讀為“沒有學問(文化)的人”嗎?換言之,“白丁”解讀為“沒有學問(文化)的人”有訓詁依據(jù)嗎?
回答是肯定的。原來,“白”在古漢語中除了有“白色”“明白”等常見義項外,還有“空白”“空無所有”之意(可分別參見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8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簡明文言字典》第1版)。如《舊唐書·苗晉卿傳》:“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樓親試,登第者十無一二;而(張)奭手持試紙,竟日不下一字,時謂之‘曳白(即交白卷)?!贝送?,另有“白戰(zhàn)”(即空手、徒手作戰(zhàn))、“白身”(亦指無功名或官職的平民)等古漢語詞語。“白丁”一詞在構詞方式上是偏正式,“白”和“丁”之間是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所以,該義項也適用于詮釋“白丁”中的詞素“白”(而不再以“穿白衣”等原始義詮釋)。若用其解讀“白丁”一詞,那么,“白丁”之意在字面上就是“空白之人”“空無所有之人”,其既可指功名(官職)方面“空白”“空無所有”者,即平民、沒有功名(官職)的人;也可指學問(文化)方面“空白”“空無所有”者,即文盲、沒有學問(文化)的人。
不過,上述對“白丁”的這兩種解讀并非毫不相干,而是存在內在聯(lián)系的,其中第二種解讀可視為第一種解讀的引申。從事實上看,由于古時平民一般沒有讀書的條件和機會,往往沒有文化和學問,所以,“白丁”的內涵可由原義“平民,沒有功名(官職)的人”自然地引申出新義“沒有學問(文化)的人”。而“白丁”中詞素“白”所具有的“空白”“空無所有”的義項,則又為該引申義提供了訓詁支持。這就較充分地表明,“白丁”除了可解讀為“沒有功名(官職)的人”外,也可解讀為“沒有學問(文化)的人”,兩種解讀皆成立。
縱觀語言史,詞語內涵的不斷變化發(fā)展是語言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也是語言發(fā)展的正常規(guī)律。例如,在“白丁”一詞中,“白”的“空白”“空無所有”義,雖在古漢語中較為鮮見(一般辭書甚至未予收錄),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為常見,商務印書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已將其列為一個普通義項,其“白”釋④云:“沒有加上什么東西的;空白:白卷、白飯、白開水、一窮二白?!?此義其它用例尚多,如白版(指書刊上未印出文字或圖表,留下的成塊空白)、白票(投票選舉時,未寫上或圈出被選舉人姓名的選票)、白契(舊時指買賣田地房產未經官方登記蓋印的契約)、白手(空手;徒手)、白田(未種上莊稼的田地)、白文(指有注解的書不錄注解只印正文的本子),等等。所以,就“白丁”而言,雖由典故出處可斷定其原始含義為“沒有功名(官職)的人”,但其后又通過引申而增加了“沒有學問(文化)的人”這一含義,這是語言發(fā)展的正?,F(xiàn)象,順理成章,合情合理,應予承認。只不過,其源自典故出處的原始義可視為其本義,而后在其它語境里引申出來的、在訓詁上又有依據(jù)的意義,可視為其引申義。
至此,《陋室銘》中“白丁”的真意已明。概言之,其并非指“沒有功名(官職)的人”,而是指“沒有學問(文化)的人”。換言之,劉禹錫不與往來的人并非是“沒有功名(官職)的人”,而是“沒有學問(文化)的人”。人教社新版教材等選本的解讀貌似有據(jù),實則過于拘泥本義,脫離具體語境,忽視語言規(guī)律,不合情理;而人教社舊版教材等選本則在指出本義的基礎上,又結合語境,依據(jù)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判斷其具體引申之義,故妥帖恰當,合乎情理,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羅獻中(1972—),男,河南省固始縣教師進修學校高級講師,主研方向為中國古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