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昕 劉芳 王越月
患者,女性,35歲,因“體檢發(fā)現肝臟占位性包塊4 d”就診我院普外科。術前做CT提示肝左外葉可見約2.0 cm×2.2 cm的低密度影。MRI提示肝左內葉占位,考慮肝癌可能。患者無腹痛、腹脹及惡心、嘔吐等不適,無心慌、胸悶、氣短等癥狀,患病以來精神可,食納可,夜休可,二便正常。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15年,未進行系統(tǒng)治療。入院查體:腹平坦,腹軟,全腹未觸及異常包塊,肝肋下未及,肝區(qū)無叩擊痛。入院后患者血常規(guī)、凝血、血沉、肝腎功能等相關檢查均無異常,各項腫瘤標記物均陰性。術前B超血管造影提示為肝腺瘤可能,CT及MRI均提示肝癌可能,術中可見肝臟左外葉有一2.0 cm×2.0 cm大小的包塊,切除后標本送至病理科。
病理大體檢查:切除部分肝臟組織,大小8.0 cm×6.0 cm×3.8 cm,局部已切開,可見一灰白結節(jié),大小2.5 cm×2.3 cm,切面灰白、實性,質中,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其余肝臟未見明顯異常。顯微鏡檢查:腫瘤細胞由兩種形態(tài)的細胞組成:一種呈上皮樣分化,細胞較透明,胞質透亮,呈空泡狀;胞漿呈嗜酸性,細胞核有不典型(圖3),未見核分裂象;另一種呈梭形細胞,胞質及核均呈梭形,近似于平滑肌組織(圖1、3)??梢姲ぜ罢8闻K組織有腫瘤細胞侵犯(圖2),但未見明確壞死。免疫組化結果:HMB45(+)(圖4),melan-A(+),SMA(梭形細胞區(qū)域+)(圖5),Ki-67(+),約5 %(圖6);CKpan、AFP、S-100、CD10,CD34,Des均為(-)。
病理診斷:(肝臟左外葉)具有血管周上皮樣細胞分化的腫瘤(PEComas,低度惡性腫瘤)
討論WHO(2002)軟組織腫瘤新分類定義PEComas是一種間葉組織發(fā)生的腫瘤,具有明確的血管周上皮樣細胞特征[1]。PEComas家族腫瘤包括: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肺透明細胞“糖”瘤、鐮狀韌帶透明細胞、淋巴管平滑肌瘤病、黑色素細胞性腫瘤及少見的一些發(fā)生于胰腺、直腸、腹膜、子宮、陰道、大腿和心臟的透明細胞腫瘤。該類腫瘤可發(fā)生于身體任何部位,但據文獻報道發(fā)生于子宮和腎臟的相對較多見,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無痛性腫物,常在體檢時無意中發(fā)現,影像學檢查不特異。組織學特點:腫瘤細胞常圍繞血管呈放射狀排列。上皮樣分化的透明細胞胞質透亮,呈空泡狀,核小,中位、圓形或橢圓形,染色質密度中等,核仁小,排列在薄壁血管周圍,可有明顯異型性,核分裂象,有壞死。梭形排列的細胞胞質及核均呈梭形,近似于平滑肌組織。免疫表型:HMB45、Melan、SMA陽性,Des、CKpan、S-100常為陰性。因為該類腫瘤較罕見,目前惡性的診斷標準還不是很明確。Folpe等[2-3]認為,PEComa應具備以下2項或以上條件方可診斷為惡性:腫瘤直徑>5 cm,浸潤性生長,核級別高,核分裂象≥1/50 HPF,有壞死,血管浸潤。
圖1 腫瘤細胞由透明細胞和梭形細胞組成;圖2 腫瘤細胞侵犯包膜及正常肝臟組織;圖3 腫瘤細胞有一定異型性
圖4 腫瘤細胞表達HMB45(SP法) ;圖5 腫瘤梭形細胞表達SMA(SP法) ;圖6 腫瘤細胞Ki-67表達指數低(SP法)
肝臟PEComa無特殊臨床癥狀,多數都是在體檢中無意中發(fā)現的,影像學表現也不易與肝的其他占位性病變相鑒別[4]。且該類腫瘤罕見,故在診斷中不易想到,且需與其他病變進行鑒別。(1)透明細胞癌:腫瘤細胞呈圓形或多形性,細胞漿透亮,可有豐富的血管,形態(tài)與PEComa類似,但透明細胞癌表達細胞角蛋白,而不表達黑色素細胞標記物。(2)黑色素瘤和透明細胞肉瘤:黑色素瘤和透明細胞肉瘤的組織學形態(tài)與PEComa相似,且都表達黑色素細胞標記物,二者不易鑒別。但PEComa可表達肌性標記物。(3)平滑肌腫瘤:PEComa有時會與梭形和上皮樣型的平滑肌腫瘤混淆,但平滑肌腫瘤由胞漿彌漫嗜酸性的細胞組成,具有核周空泡和雪茄型細胞核,常缺少像PEComa特征性的毛細血管網,PEComa可表達黑色素細胞。(4)肝腺瘤。大體形態(tài)包膜完整,瘤細胞與周圍肝組織分界清楚,細胞形態(tài)一致,可利用免疫組化區(qū)分。
鄒曉明等[5]報道中有既往手術史者占75 %,有剖宮產史者占50 %,該病發(fā)病原因可能與既往剖宮產史相關。該患者曾有剖腹產史,與文獻中報道相似。有研究顯示肝PEComa好發(fā)于肝右葉,且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中位年齡為46歲(17~72歲)[6]。多數文獻中表示與病毒感染無關,僅有個別報道可能與乙型病毒性肝炎有關。文中本例患者為年輕女性,發(fā)生于肝左外葉,有乙型肝炎病史15年,且未進行過系統(tǒng)性治療,可能該例患者為特殊病例,發(fā)生肝炎感染可能為發(fā)病誘因,但仍需大量臨床資料研究證實。組織學形態(tài)除了有典型的組織學形態(tài)外,還可見到一定的異型性,且可見到腫瘤細胞侵犯包膜及周圍正常肝臟組織,但未見明顯核分裂象,未見出血及壞死組織;組織學形態(tài)結合免疫組化表型符合肝臟PEComa的診斷。但根據惡性診斷標準尚不能診斷為惡性,但細胞有異型性且有明確的浸潤性生長,故最終診斷為(肝左外葉)具有血管周上皮樣細胞分化的腫瘤(肝PEComas,低度惡性腫瘤)。該類疾病目前生物學行為尚不明確,本例患者術后未進行任何輔助放化療,現已隨訪10個月,無復發(fā)和轉移,但需臨床長期嚴密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