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秋銳 魏保沛 秦艷芳 黃杰霞 郭金彥
江門市五邑中醫(yī)院(江門 529000)
肛裂指齒線以下肛管皮膚破裂后形成棱形裂口或潰瘍,是一種常見的肛管和肛門疾病,以便秘、鮮紅血便、排便時及排便后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1]。該病在早期可經保守治療治愈,若未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任由病情持續(xù)發(fā)展下去可形成陳舊性肛裂,需采取手術治療。目前,陳舊性肛裂常用的治療方式為側方內括約肌切開術,通過切斷內括約肌,解除內括約肌痙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2],但該術式術后并發(fā)癥較多,復發(fā)率較高,難以掌握切斷括約肌量,且無法完全處理肛裂并發(fā)癥。肛裂切除帶狀皮瓣推移術是一種新型術式,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慢性肛裂,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诖?,本文嘗試采用肛裂切除帶狀皮瓣推移術治療陳舊性肛裂,對其療效及對肛門功能的影響進行探究。
于我院2017年5月—2018年9月間收治的陳舊性肛裂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結直腸外科醫(yī)師協(xié)會《肛裂臨床診治指南(第三次修訂)》[3]中的診斷標準,并經病理檢查確診為陳舊性肛裂;②發(fā)病時間>2個月,且保守治療無效;③臨床資料齊全者;④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加此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無手術指征或患有手術禁忌癥者;②合并有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肛腸疾病;③患有惡性腫瘤、凝血障礙疾病、免疫缺陷疾病者;④妊娠期或月經期婦女。按隨機數字法將研究對象分為研究組(n=62例)和對照組(n=58例),其中,研究組男30例、女32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6.56±6.47)歲;病程1~8 a,平均病程(5.85±2.12)a;病理分期:Ⅱ度33例,Ⅲ度29例;對照組男27例、女31例;年齡23~71歲,平均年齡(48.78±6.36)歲;病程1~9 a,平均病程(3.04±2.24)a;病理分期:Ⅱ度30例,Ⅲ例28例。經檢驗,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術前常規(guī)灌腸,之后禁食12 h,禁飲6 h,并在于手術區(qū)備皮。
研究組行肛裂切除帶狀皮瓣推移術,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取截石位,術野消毒鋪巾后行腰硬聯合麻醉;擴肛至4指,在肛裂遠側緣,距裂口約0.5 cm左右兩側各做一長約1.5~2 cm切口,于裂口遠側緣橫行切開,形成一前窄后寬,梯形全層后推移皮瓣。梭形切除肛裂創(chuàng)面使其新鮮,同時切除并發(fā)的肥大肛乳頭及哨兵痔,直視下切開肛門梳硬節(jié),分離并切斷部分內括約肌及纖維化組織,將游離皮瓣推移至肛管覆蓋肛裂創(chuàng)面,以3- 0可吸收縫線將皮瓣尖部與肛管黏膜間斷縫合,皮瓣兩側與肛管傷口創(chuàng)面處間斷縫合,縫合時縫線應穿過少量內括約肌,使皮瓣貼合固定于肛管后正中6點位。創(chuàng)口處覆蓋一層明膠海綿墊,并在肛門處置一排氣管,然后用紗塊加壓包扎。
對照組行側方內括約肌切開術,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取側臥位,麻醉方式為腰麻,并對外痔、哨兵痔、內痔套扎、肥大肛乳頭等組織先行予以切除;擴肛4指,在距肛緣約1 cm處的肛門右側做一弧形切口,并從切口處向上延伸直至括約肌間溝,使用彎鉗挑出遠側內括約肌,并在其1/3-1/2處切斷,使用3.0薇喬線間斷縫合切口,紗布加壓包扎。
①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等臨床指標;②比較兩組肛門功能:采用Wexner量表對患者肛門功能進行評估,總分為30分,包括疼痛(腹痛)、排便時間、排便頻率、輔助形式、排便完整性、疼痛困難度、24 h排便失敗次數、便秘持續(xù)病史等八個方面,評分越高,肛門功能越差;③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個月的隨訪,記錄期間發(fā)生便血、尿潴留、肛門疼痛、肛緣水腫、創(chuàng)口感染、肛門失禁等并發(fā)癥。
研究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而手術時間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的Wexner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各時間段,兩組Wexner評分均出現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兩組肛門功能比較分)
研究組便血、尿潴留、肛門疼痛、肛緣水腫、創(chuàng)口感染、肛門失禁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肛裂是肛腸外科的多發(fā)病和常見病,患者多因伴隨排便發(fā)生的周期性肛門疼痛及血便而就診。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肛裂的病因學研究從未停止,先后提出了Miles 櫛膜帶學說、Shafik 殘留上皮學說、Blaisdell 柵門學說、Ball 肛瓣學說、Rankin 肛竇學說、Arnous 上皮學說等諸多假說[4- 6],但均缺乏準確性。直至20世紀50年代,Eisenhammer提出了內括約肌學說,認為肛裂的病因是內括約肌在糞便的刺激下而發(fā)生痙攣或纖維化[7],此機理為臨床醫(yī)生所廣泛接受。陳舊性肛裂多是在急性肛裂基礎上反復遷延發(fā)展而成,此時患者多處于Ⅱ度或Ⅲ度分期,病情較重,保守治療的療效和意義并不顯著,常需借助手術治療。
基于肛裂的發(fā)病機理,側方內括約肌切開術可通過切斷內括約肌,解除內括約肌痙攣,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是治療肛裂的有效方式。但該術式術后并發(fā)癥較多,復發(fā)率較高,難以掌握切斷括約肌量,且無法完全處理肛裂并發(fā)癥,遠期療效欠佳,是以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治療陳舊性肛裂具有重要意義。肛裂切除帶狀皮瓣推移術在解除括約肌痙攣,緩解臨床癥狀的前提下,亦充分利用了肛周皮膚,對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具有正面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高于對照組,而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肛裂切除帶狀皮瓣推移術所需手術時間較長,但術后恢復較快,有利于疾病轉歸。Wexner量表是評價肛門功能的一種方式,具有操作簡便、結果可靠、敏感度高等特點。在本研究中,分析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周、術后1月、術后半年的Wexner量表評分結果發(fā)現,術后兩組患者的Wexner評分均出現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提示兩組手術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肛門功能,且肛裂切除帶狀皮瓣推移術的改善效果更佳。有研究表明[8],側方內括約肌切開術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括約肌功能,并在縫合傷口時增大了肛周皮膚張力,因此,在該術式的治療下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肛門失禁,但隨著術后時間的遷移其比例會逐漸減少。本文對兩組患者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隨訪發(fā)現,研究組便血、尿潴留、肛門疼痛、肛緣水腫、創(chuàng)口感染、肛門失禁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證實肛裂切除帶狀皮瓣推移術可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探究其原因,可能與肛裂切除帶狀皮瓣推移術增加了肛管直徑,并在直視下切開肛門梳硬節(jié),分離并切斷部分內括約肌及纖維化組織,精準切斷病變部位內括約肌,保留了較多的肛門內括約肌功能有關。
綜上所述,肛裂切除帶狀皮瓣推移術治療陳舊性肛裂具有較好療效,可減少傷口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提高肛門功能,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案。但本研究尚存在樣本量少的不足,可進一步加大樣本量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