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蘇蔚
如果說“靜”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那么,喝茶便是一種生活習(xí)慣。寧靜之中喝茶,會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茶,對于我們而言,并不算奢侈之物,特別處于金壇茅山地區(qū),茶隨處可見。一年四季飲茶,已成為絕大部分人群的一種生活習(xí)慣。金壇人沒喝過“青鋒”“雀舌”,可能會讓人感覺有點另類、新奇,甚至?xí)腥藨岩傻貑柹弦痪洌耗闶墙饓藛幔?/p>
當(dāng)然,喝茶與各人的個性緊密相關(guān),豪爽者喜歡用碗、用大杯吃;性格細(xì)膩者喜歡用品茗杯優(yōu)雅啜飲。然而無論何種方式,我們能夠發(fā)覺,每個喝茶人的神態(tài)是如此純真、如此快樂、如此興奮。或許,只有喝茶才能將人性的本色面目展示出來。記得林語堂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人最愛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館也要喝茶,開會時喝茶,打架講理也要喝茶,早飯前喝茶,午夜三更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壺,中國人便可隨遇而安?!笨峙逻@就是喝茶給我們帶來的,其他東西無法替代的樂趣。
我就是在喝茶的樂趣中慢慢長大。
從小隨外公外婆生活在蘇州,外公的祖籍在紹興,外婆是常熟人,我感覺他們一輩子最大的愛好就是茶。早上起來,泡上一壺淡淡的紅茶,開始享受喝茶過程的樂趣。外公閉著眼喝一口停一歇,嘴里不斷發(fā)出“好、好”聲,還不忘提醒外婆:儂吖喝口。午飯起床后無論刮風(fēng)下雨,外公必定要去觀前街的書場聽評彈、評書,花3分錢點上一杯綠茶,邊喝邊聽。晚飯后圍著天井踱完四方步,再喝上幾口紅茶。記憶中,外公沒進過醫(yī)院,偶感風(fēng)寒或胃腸不適,大都是喝茶解決問題。當(dāng)然,我必定是茶壺邊上的小???,朦朦朧朧好奇于茶的情感似乎便由此開始?;氐浇饓蠈W(xué),和奶奶一起生活,發(fā)現(xiàn)奶奶平時不喝茶,只要她想喝茶,那就是用青邊大碗,而此時一定是由于身體不舒服,這是一個比較奇特的現(xiàn)象。一位中醫(yī)告訴我:這是身體習(xí)性反應(yīng)。
以前浴室的座位分幾個檔次,有1毛5分和7分,7分的洗澡沒茶喝,1毛5分的有茶喝,而且是一人一壺。我寧愿省下零花錢,也要去喝茶的座位。浴室用的“三角紅茶”末末,是紅毛茶加工后的下腳片,屬于最低檔茶。至于茶壺、茶杯是否清潔干凈,鬼才知道。反正每次拿起壺、杯,會發(fā)現(xiàn)布滿老茶垢,可許多人就為了喝茶的樂趣而不管不顧。
日常,品茶是快樂消遣,晶瑩剔透的玻璃杯放入一撮綠茶,沏上開水,裊裊的升騰的水氣中,片片葉子上下浮沉、緩緩舒展,毫無保留地散發(fā)出清香。
有一年出差我坐火車,剛泡上綠茶,列車長正好走過,回過頭來好奇地問我:泡啥東西,這么綠?好看!我回答:家鄉(xiāng)的綠茶。 他喜滋滋說:多像盆景哎。于是我說:要不,送點你?列車長滿臉喜悅:好啊!好啊!
從一片茶葉的幽香四溢里,可以品出山川風(fēng)景和大自然的精神,可以品出懷鄉(xiāng)的情緣和人生閱歷的厚度。古人把茶當(dāng)作陶冶情操、鍛煉品格、講究禮儀的途徑。唐代劉貞亮就提出:“茶可雅志”“茶可禮仁”“茶可修身”的茶德。一壺茶、一本書,隨性自由、簡樸閑適。有一年我們作家協(xié)會的朋友結(jié)伴去安徽古鎮(zhèn)采風(fēng),恰逢小雨,老宅屋檐的雨水滴滴答答落在芭蕉葉上,木質(zhì)飄散著濃濃的滄桑氣息,氛圍著實迷人。同行者一人說:我最渴望這時候躺藤椅上,泡一杯茶讀讀書,多有情調(diào)。大家頓時笑了,紛紛調(diào)侃,誰不想?
茶圣陸羽曾經(jīng)感嘆過,綠茶雖好,南方由于陰雨較多,保存較難。由于父親喜茶,家里便常年備有綠茶。早年沒有冰箱,每年春天買回新茶,分裝進信封,放入生石灰鋪底的瓦缸,用塑料布扎緊缸口。每次需要時從瓦缸里拿出一包信封拆開,茶葉放進茶葉桶,一般一星期拿一次,這樣就能常年喝到清香的綠茶。20世紀(jì)70年代,我下放金壇林場做會計時,經(jīng)常要去山村收拖欠林場的拖拉機運費,有些村干部會送點他們自己炒制的茶葉給我。那種飄散著香氣和醇厚口感的豆香味,許多年過去了,依然難忘。以前沒有公款消費茶葉一說,林場領(lǐng)導(dǎo)開會,總說:小周,去,拿你的茶葉貢獻出來,讓我們一起享受享受。茶葉雖不是特別高檔,由于我放入餅干桶并用蠟封口,保證茶葉不吸濕受潮,故口感香氣特別好。
閑淡歲月中,曾經(jīng)發(fā)生過許多關(guān)于茶的茫然無措,或喜或悲或憂。
20世紀(jì)80年代我做新聞媒體人,常常會去南京送點茶葉給同行朋友,不多,2兩一包。第二年再送時,有朋友就吞吞吐吐說,你那春茶怎么都是發(fā)霉的?我說不會吧,春天采制的茶怎么會有霉呢?后來經(jīng)詢問方才明白,原來茶葉本身背部有絨毛,又稱:茶毫,在手工炒制過程中絨毛與茶葉分離。其實茶毫有很高的抗衰老成分,茶氨酸,茶毫越多滋味越鮮爽。如今機械化制作,絨毛反倒沒有了。與茶接觸多了,也漸漸增長了些知識。記得我一朋友有親戚在臺灣,那年他去探親,我自己開車前前后后忙著送他全家去機場,回來了我又去接機。為了表示感謝,他送了我一小包真空包裝的茶葉,也就一巴掌大,我用手掂掂,心想,太小氣了,便扔冰箱好幾年。有一天好奇,我打開包裝,泡了一杯,不料,那香氣是難以想象出來的奇,口感特別爽。之后我去了臺灣、去了茶產(chǎn)地才知道,那一點點“臺灣洞頂烏龍”,價格不菲?。∥矣幸晃焕相従?,下崗后不久開了間茶樓,有天他邀我去喝茶。臨走,他送我一個小袋子,里面是一坨一坨的茶。他告訴我:這是普洱茶。第二天我泡了一杯,那氣味怎么喝都像是馬糞紙,便束之高閣,時間久了便扔掉。后來許多次讀了相關(guān)的茶書,了解到各種茶的知識,方知自己太小、世界太大、學(xué)無止境。前幾日和朋友相約又去了中國四大產(chǎn)茶地之一武夷山,在“瑞泉”接觸了第一代大紅袍傳承人黃圣亮的巖茶私人博物館,我被其所震撼的不是38萬一斤的茶葉,而是他付出心血收藏于茶窖里的幾百年間的巖茶。他們告訴我:這就是喜茶人的癡性。
有人這樣說過:百姓喝茶是一種需要,和尚飲茶是一種禪,道士品茶是一種道,而文人吃茶是一種文化,雖然我不敢稱文人,可飲茶已深深切切地融入我的骨子。愛茶人容易醉茶,不過茶醉有別于酒醉,有詩云:茶亦醉人何必酒。
在平淡中品味飲茶樂趣,保持對世態(tài)的淡泊心境,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