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滕客
鳥,輕盈靈動,天然有一種清新的趣味,又尋??梢?,千姿百態(tài),趣味無窮。鳥最宜入詩入畫,襯托文人墨客的風雅,也因此備受青睞,與千古文人結(jié)下了無數(shù)不解之緣。
文人中,愛鳥最甚的,當屬隱居孤山的林和靖,他終身未娶,只以梅、鶴相伴,被后人戲稱為“梅妻鶴子”。沈括《夢溪筆談》里記載:“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諸寺。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yīng)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良久,逋必棹小船而歸。蓋嘗以鶴飛為驗也。”用鶴飛來喚主人回家,既為鮮事,亦足以彰顯主人愛鳥之癡。
李白也愛鳥。當然,以他的灑脫豪邁,決不會像林逋那樣癡迷。李白在游覽黃山時看到有戶人家養(yǎng)了兩只白鷴,非常喜愛,就大筆一揮,寫詩稱“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鷴”。當然,就像他不會真的把“五花馬”“千金裘”拿出去換美酒一樣,詩中的“雙白璧”也終未拿出,他只是“援筆一揮,文不加點”地寫了這首詩,就換來“胡公能輟贈,籠寄野人還”。
用文字換鳥,李白并不是第一個。這樣的事,早在晉朝就有人做過。李白詩中有“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的句子,援引的就是王羲之寫《黃庭經(jīng)》從山陰道士手中換鵝的典故。王羲之愛鵝,除了以《黃庭經(jīng)》換鵝的故事,據(jù)說他從鵝引頸向天的姿態(tài)中,還獲得了不少書法上的啟示。只可惜王羲之缺乏詩才,否則,“曲項向天歌”這樣的好句,又怎么能等到幾百年后,才從一個叫駱賓王的小孩子口中吟出呢。
在愛鳥的文人中,最護鳥的還數(shù)陶淵明。以“愛菊”著稱的陶淵明,對鳥也情有獨鐘。這位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南山的田園詩人,以自己需要住房之切的心情,深深體會到鳥兒也應(yīng)有個安居之地。于是,陶淵明便親自動手,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種起樹來,讓鳥兒成為自己的“芳鄰”。陶淵明還寫了一首五言詩:“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闭f明只要與鳥為友,就能有一個“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聲只在耳東西”的幽美環(huán)境。
蘇軾也是一位護鳥的典范。蘇學士愛鳥,出自母親自小的教誨。蘇母程氏生性賢淑,慈祥善良。她常對兒女們說:“花在樹則生,離枝則死;鳥在林則樂,離群則悲?!币荒?,蘇氏父子三人南行出川回京,舟行川江,涪州舊友送給蘇東坡一只山湖名鳥。那珍禽紅頜藍脯,目光熠熠,異常秀麗,東坡愛不釋手。欲留,恐它離群悲鳴;欲放,又怕它落入惡鳥之口,于是感嘆而賦:“終日鎖筠籠,回頭惜翠茸……故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愛鳥之心躍然紙上。最后,還是把那鳥放歸林中了。
除了蘇軾,在其他人的詩文中,也常見到類似的詩句。白居易寫過:“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歐陽修也在一首詠畫眉鳥的詩中寫道:“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蔽娜诵闹?,有鳥相伴,清晨黃昏的時候,便可“聽一片啁啾”,而在品茗閑坐之時,則可見葉底鳥兒“揚翚振彩,倏往倏來,目不暇給”,這樣的歡樂,哪里是一只籠子、一只鳥兒的樂趣能夠相比的呢?
愛鳥護鳥,足以顯出這些文人雅致的情趣。然而,風雅只是文人的一面,在風雅之外,文人也有脾氣差、要罵人的時候。當然,少有自詡為文人的會像魯智深一樣破口大罵“鳥人”,但異曲同工的,也有人在“鳥”上下功夫。所以,借鳥來抒發(fā)胸臆的文人可就多了去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說的是國破家亡的仇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說的是遼闊空曠的孤獨;“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則是失意時的惆悵;“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飽含了無奈自嘲之心;“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書盡了少年人的意氣風發(fā)……
愛護也罷,諷刺也好,關(guān)于鳥兒的文字幾乎遍布文人故事的每一頁中,幾千年來,似乎只有鳥兒才最切合文人的理想:輕盈伶俐,展翅高飛,任憑山高海闊都無法阻擋。無法在現(xiàn)實中飛翔的時候,文人們自然地想到了鳥兒:要讓理想,如雄鷹般翱翔!
【賞析】
相對于現(xiàn)代,古代的言論并沒有那么自由,一些文人便經(jīng)常托物言志,間接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或表達自己的志向?;?、鳥等物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類詩詞中,而鳥的種類繁多,形態(tài)優(yōu)美,也經(jīng)常被賦予自由、志向高遠等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