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獨立報》4月29日文章,原題:西方不可能對中國收起吊橋——那樣的話,我們損失更大中國大使敦促英國在評估華為電信設備安全方面要做出獨立判斷。其中肯定涉及國家安全,但也關系到更廣泛的經(jīng)濟,不僅對英國,對所有發(fā)達經(jīng)濟體都是如此。今后,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經(jīng)濟分量會越來越大,大到何種程度時,我們就不能再忽視中國企業(yè)的活動了?
不妨從全球大視角看問題。再過大約10年,中國或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jīng)濟體,那將是個翻天覆地的事件。隨之而來的會有大量思考、討論及苦惱。誠然,凡是懷有全球雄心的西方大公司,無不已經(jīng)制定中國戰(zhàn)略,但我們大多仍把中國當成一個新興市場來考慮。而實際上,中國已不再是新興市場——盡管一些地方仍貧窮落后,但也有地區(qū)(比如上海、深圳)已是發(fā)達經(jīng)濟體了,有些方面甚至超過西方。華為總部就在深圳,其園區(qū)的方方面面堪比美歐企業(yè)。其他許多中國大公司也是如此。(因此)西方不可能把吊橋收起來。即便西方這樣去做,最終對中國也不會有多少傷害,反而會令自身損失慘重。
這就導致一場討論,涉及中國技術領先于西方或未來可能領先的那些領域。兩個領域尤其有意思:在AI領域,一般認為目前中國與美國不相上下,領先于歐洲。與西方相比,中國對相關隱私?jīng)]那么多顧忌。這并非說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優(yōu)于或低于美歐,而是在中國開發(fā)AI相對更容易。在電池技術領域,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增長迅猛。從技術上講,中國目前是否比美國先進不得而知。但規(guī)模意味著成本優(yōu)勢,這很重要。
一切都讓人覺得這是一場商業(yè)霸主之爭,關系到國家安全。從某種程度上確實如此。但國際貿易并非零和博弈。貿易往來必然令雙方獲益,否則就不會有貿易了。而且不只是貿易,還有投資。看看中國對英國的投資,給我們的公司帶來多少好處,比如救了倫敦的黑色出租車。從商業(yè)輸贏的角度看,人人都是贏家。
西方往往把華為看成一個典型案例,代表著未來總會出現(xiàn)此類沖突。盡管這樣想有一定道理,但我們不可貿然下結論。國家安全威脅被反復當成借口。幾個月前,特朗普在貿易談判前就把它當作限制加拿大進口的理由。過度天真或過度猜疑都不好,二者之間要有某種平衡。況且,不論怎樣,我們以及西方其他國家,都避免不了與一個很快將成為世界最大經(jīng)濟體的國家打交道。▲
(作者哈米什·麥克雷,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