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來到深圳,我在公司附近短租了一間房子。這是三室一廳中的一間,我來的時候,最大的帶衛(wèi)生間的臥室,住了一個女孩。剩余的兩間臥室,我選了較大的一間,兩天后剩下的一間住進來一個小伙子。
合租生活就這樣開始了,這對我來說是很新奇的體驗,讓我想起剛從學(xué)校畢業(yè)時的歲月。客廳很大,裝修得也很好,有餐桌和沙發(fā),但是大家都不在客廳活動。每個房間都裝有智能鎖,從外面回來,輸入密碼,就進入了自己的房間,以致于住了一個月,都沒和他們說過話。
有限的兩次接觸是這樣的。有一天出門前,我把衣服放進洗衣機就出門了,中午回來晾衣服,發(fā)現(xiàn)它們已經(jīng)在陽臺上晾好了。衣服掛得非常完美,我猜這是那個女孩的手筆,因為旁邊也晾著幾件女士服裝,讓我在感動之余也有點尷尬。還有一天早上,我喝牛奶的杯子從手上滑落,清脆的一聲響,碎了一地。旁邊的門開了,那個小伙子睡眼蒙朧地出來:“你沒事吧?”
這就是僅有的互動了,我們對這種狀態(tài)非常滿意,每個人都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自己的隱私,彼此的距離拉到最大。這種局面有一天被打破了,突然來了阿姨和一個嬰兒,我才知道原來那個住大臥室的女孩,竟然是一個年輕的媽媽。
客廳突然有了生氣,餐桌用了起來。我下班后回到住處,阿姨已經(jīng)做好了飯菜,她招呼我一起吃飯,我表達謝意之后,慌忙跑進自己房間躲起來了。之后到廚房處理自己可憐的餐食,阿姨也會好奇地跑過來:“你要做什么菜?這里有蔬菜,一起來吃吧?!边@種熱情彌足珍貴,讓我想起家的溫暖。如果是我的母親,也一定會這么做。房間里有人,喊過來一起用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但是,這樣熱情也讓我感到有點不適。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彼此的冷漠相對,這種冷漠甚至讓我們感到自在和溫暖。我們關(guān)在自己的小房間,用手機和全世界進行溝通,但是卻不愿意和同租一套房的人多說一句話。那種遠距離的、有時甚至是虛擬的關(guān)愛,讓我們感到更安全,近距離的關(guān)心,反倒像一種侵犯。我們經(jīng)常強調(diào)所謂“距離感”,認為這是文明的標(biāo)志,但是卻又無可救藥地陷入孤獨之中。
短短幾天,我和阿姨們的“被迫交流”,已經(jīng)遠遠超過之前一個月和兩位同租年輕人的交流了。我甚至還逗了一會兒那個嬰兒,他不哭不鬧,讓人完全感受不到打攪。我可以從不標(biāo)準的普通話中揣測出阿姨的家鄉(xiāng),也能想到那個早出晚歸年輕媽媽生活的艱辛。
可能這就是城市的本質(zhì)。每個人都作為陌生人來到這里,安全和禮儀是最重要的,所以城市天然地比農(nóng)村更加“文明”,大家都很注重分寸。但是,等到時間長了,你總得邁出腳步,作為一個人,你需要和他人進行更深入的聯(lián)系。
(王芳薦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