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酬
當前深化改革維艱,但一定要接棒推進。如今中國的確國富了,然而危機也隨之而來。從內部看,經濟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而且隨著經濟發(fā)展?jié)u呈穩(wěn)中有變,變中有憂之勢,一些扭曲亦趨放大,形成了對經濟的掣肘;從外部看,一個強大的中國并不是所有國家都喜聞樂見,地位越重要,所受到的非議甚至攻擊就越多。
中國的情況千差萬別,這種差別不是文化性的,而是發(fā)展階段性的差異,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之一。比如長三角地區(qū)的大城市已處后現代階段,人們的價值觀有很大的變化。不同地域的社會關注、社會形態(tài)、思維方式、政策體系均存在差異。所以中國發(fā)展,就要考慮到各方面問題,要逐漸精細化,不能上下一般粗。未來要解決的,更多就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問題。
而諸多政策落實的真實效果卻往往適得其反。有的表現為下級單位忽視本地區(qū)、本部門工作實際,不假思索地將上級精神生搬硬套,最后成了形式主義,看似“不折不扣堅決落實”,實則是不愿作為、不會作為、不敢作為的懶政。更值得警醒的是,簡單粗暴的思維和做法容易向下疊加傳導,層層提速、層層加碼,越到基層越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問題和失誤極有可能會被放大。
說到底,在政策執(zhí)行中過于粗放,試圖用固化的標準取代本應因時因事因地而異的原則,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國情復雜,要想實現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就必須在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始終把握好政策執(zhí)行的度,以效果為導向衡量政策水平。
可見,改革就得有問題導向,決策、制度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尤其要格外關注底層百姓生態(tài)、一眾民企炎涼、諸多國人關切。究其實乃是一個完整的,從制度設計到貫徹落實的改革過程。有了這樣一個善作善成的過程,頂層設計才能真正落地生根、發(fā)揮作用,而不是懸置的擺設。從而避免執(zhí)行過程只為“績”不為“效”,只求做了、不求做好。要時刻把國人福祉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才能避免出現只顧數據好看、只管政績漂亮,卻忽視真實需求的現象。
改革是人的改革,所以改革對象也包括改革者自己。人性都有相似之處,良好的機制保障更為重要。歷史被人造就,歷史也造就了人。當此時代,問題導向之深化改革乃人心所向,恪守慎始敬終,方能終以不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