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宇
訓練學視角下高校男子高水平短跑運動員賽前訓練監(jiān)控研究
臧 宇
(南京大學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0000)
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員訓練監(jiān)控存在著諸多現實困境,無法同專業(yè)運動隊相提并論。文章基于訓練學視角,探究訓練學監(jiān)控指標應用于高水平短跑運動員賽前訓練監(jiān)控中的科學性與可行性,旨在推動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隊的科學訓練。
訓練學;高水平運動員;賽前訓練;訓練監(jiān)控
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員的培養(yǎng)是我國田徑運動員培養(yǎng)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運動員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著訓練用軟硬件設施設備簡陋短缺、訓練經費少、教練員進修培訓少、訓練理念陳舊等諸多現實困境,影響訓練效益的達成與提升,易造成運動員入校后運動成績嚴重下滑[1-3]。因此,合理科學的依據現有訓練監(jiān)控條件是指導訓練、推動運動員運動成績穩(wěn)步提升的現實手段。研究層面而言,當前我國運動訓練理論研究中還存在著累積性多于實證性、理論性多于操作性的特征,不利于我國運動訓練理論研究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4]。因此,本研究基于訓練學視角,以訓練學指標數據作為實證依據,研究探討規(guī)范化、系統化的訓練學監(jiān)控數據在高校田徑高水平運動員賽前訓練監(jiān)控中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以南京大學田徑男子運動員張俊為研究對象(表1)。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身高(cm)體重(kg)年齡(y)訓練年限(y)專項最好成績(s) 17570236100米10.44
注:最好成績創(chuàng)造于全國田徑錦標賽(9.14-9.17)蘇州站,名列第四;該運動員在2015年注冊在江蘇省田徑隊,并首次代表專業(yè)運動隊參加全國比賽。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百度學術進行相關文獻的檢索、整理、分析。
1.2.2 專家訪談法
對國內外知名短跑教練員進行訪談,
表2 2015年度重要比賽與賽前訓練時間安排
比賽賽前訓練時間安排(月,日)比賽項目比賽成績 全國室內錦標賽(3.8-3.9)南京站2.7-3.760m6.71s 全國田徑大獎賽(4.21-4.23)濟南站3.20-4.20100m10.55s 全國田徑大獎賽(5.11-5.13)太原站4.10-5.10100m10.81s 全國田徑冠軍賽暨世錦賽測試賽(6.27-6.29)北京站5.26-6.26100m10.64s 全國田徑錦標賽(9.14-9.17)蘇州站8.13-9.13100m10.44s
1.2.3 測試法
依據賽前訓練分期理論,將賽前訓練時間設定為4周,測試采集2015年度5場國內重要比賽賽前訓練學指標數據(表2)。采集指標包括:啟動跑60米、100米、150米,杠鈴高翻、深蹲等五項成績。在賽前訓練開始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的周一下午訓練測試課中進行數據測試采集。年度比賽賽前訓練的總體指導思路為提高運動員絕對速度能力,調動神經支配能力,并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提出掌控清晰的全程節(jié)奏感能力。
1.2.4 數理統計法
應用SPSS20.0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采用Office 2016進行數據的整理與制圖分析。
60米測試在于檢驗運動員前程速度能力,100米測試用于檢驗全程能力,150米測試則用于檢驗速耐能力。如圖1,運動員三項專項跑能力測試結果的變化趨勢均一致,均在第五場賽前達到測試結果的頂峰,第二場賽前達到次頂峰,對應相應場次比賽成績結果來看,均達到了準確監(jiān)控與預測運動員訓練與比賽狀態(tài)結果的目的。就總體變化趨勢而言,運動員三項專項跑能力結果之間呈現出正相關關系,即啟動跑60米、100米、150米的測試結果均一致增高或減少。
從2015年度五場比賽的總體訓練與比賽結果上分析,運動員在第二場比賽獲得職業(yè)生涯百米最好成績后,在面對第三場比賽的賽前訓練安排時,由于教練員帶訓經驗不足,運動員也無充足專業(yè)訓練與比賽經驗,從測試結果中就可看出,三項專項跑能力測試不僅結果不佳,且在連續(xù)三次測試中,總體表現出較大的波動(依據標準差值)。相應地,該場比賽結果也是2015年度百米比賽成績最差的一場(10.81s)。通過賽后教練員與運動員共同總結,以及同行專家的指導,在第四場賽前訓練中,在穩(wěn)步前程速度與全程能力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扎實速耐能力水平的訓練思路,以幫助運動員獲得預防傷病與適應高強度訓練的需要。該思路也被貫穿至第五場賽前訓練中,并獲得了顯著的訓練成效(第五場150米啟動跑測試結果標準差值最小,表明波動性最小,速耐能力最為穩(wěn)定)。但不可忽視的是,結合圖2啟動跑100米第4與第5場比賽數據變化來看,由于前期安排了較多的速耐能力訓練內容,導致運動員雖然具備全程跑的基礎能力,但是百米節(jié)奏感缺失嚴重,因此在第四場比賽前第一次測試結果出來后,教練員及時地增加了運動員全程節(jié)奏感的訓練內容,使得運動員不僅在前程速度、全程能力,速耐水平都達到一定高度基礎上,在比賽中,配以良好的全程節(jié)奏感,賽出了訓練水平,最終在第五場比賽中創(chuàng)造了其職業(yè)生涯的個人最好成績(10.44s)。由此總結,本年度初期比賽中,賽前訓練重點被集中在訓練強度中,而忽略了專項跑節(jié)奏的培養(yǎng),導致運動員雖有能力,卻無法賽出訓練水平。因此,專項跑能力水平提升的同時,還需關注運動員全程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即與專項貼合的訓練內容安排更能夠幫助運動員在訓練中獲取并掌握全面的能力與技術,賽出訓練水平。而如何更為有效地在培養(yǎng)運動員全程跑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其全程節(jié)奏感則需進一步研究細化。
圖1 賽前訓練專項跑能力指標測試結果變化
圖2 賽前訓練每周專項跑能力測試指標結果
圖2數據變化中,啟動跑60米與100米的數據變化均無顯著規(guī)律可循,但是啟動跑150米的數據變化表現出非常顯著的可把控訓練和預測比賽結果的作用,當三周測試結果呈現出梯度升高趨勢時,預示無意外發(fā)生情況下,運動員可取得較為優(yōu)異的競技成績。針對啟動跑(2)與(3)中出現的“凹”型變化趨勢,教練員分析認為運動員能夠獲取賽季次優(yōu)成績來源于三項測試結果較小的波動(圖1),尤其前程速度與速耐水平的穩(wěn)定性幫助百米成績得以突破。而該變化趨勢也進一步預示運動員與教練員在速耐能力訓練把控上出現了一定問題,雖然本階段賽出賽季次優(yōu)成績,但此階段未能及時糾正訓練把控與安排上的錯誤,最終導致了第三場比賽的失利,這也進一步提示運動員速耐水平與全程節(jié)奏感并行才能夠對訓練起到實際效益。由此總結,對于百米運動員而言,賽前訓練安排中,速耐能力水平在跑的能力訓練結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與作用,可以明確的是,當速耐能力逐級提升時,必定預示著運動員能夠獲得優(yōu)異的競技成績。本研究中未能探尋到前程速度與全程能力的變化趨勢規(guī)律,而其間是否存在著可循的規(guī)律還需進一步深入與細化賽前訓練安排實踐,以進一步予以明確。
杠鈴高翻主要用于測試運動員上肢素質能力,深蹲則主要用于測試運動員下肢素質能力。由于賽前訓練對于運動員各部位肌肉力量素質而言,并非訓練安排的重點,因此該兩項的測試結果的高低更多反映出運動員階段性的機體肌肉恢復能力的強弱,是安排專項跑訓練合理性的檢驗依據,也是進一步修正專項跑訓練安排的重要參考依據。與此同時,專項素質能力的波動性大小反映出相應訓練平臺搭建穩(wěn)定性,提示出運動員是否能夠適應相應強度的訓練安排,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如圖3,運動員兩項專項素質能力均表現出一致的變化趨勢(圖3),且與專項跑測試結果變化相互呼應(對比圖1),同樣對訓練的把控與比賽的預測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運動員第二場比賽賽前訓練測試中,深蹲的穩(wěn)定性較差,提示運動員下肢素質能力平臺搭建不穩(wěn),而到了第三場比賽賽前訓練中,上肢素質能力不僅處在較低水平,同時平臺搭建的同樣不夠穩(wěn)定,而此時,下肢素質能力也下降到無法激發(fā)的狀態(tài)水平,表明運動員無法適應對應訓練強度。結合對圖1的分析,運動員上、下肢素質能力水平的平臺搭建不穩(wěn)、能力下降以及速耐能力的不足是前兩場比賽賽前訓練內容安排不當并累積所致,該結果提示教練員在訓練安排中,需要通過合理安排專項跑的訓練內容與強度,保證運動員專項素質能力訓練平臺搭建過程的穩(wěn)步性與整體的穩(wěn)定性。第五場比賽賽前訓練中,運動員兩項素質能力測試結果均處在高位,但波動性同樣較大,表明相對于第四場比賽賽前而言,運動員適應相應專項跑訓練內容與強度的能力得以穩(wěn)步提升,但這種能力的穩(wěn)定性卻有所不足,這也進一步提示出新的研究問題,即運動員賽前專項素質能力的波動量處在何等水平才真正有利于訓練與比賽,這需要并值得進一步研究明確。
圖3 賽前訓練專項素質能力指標測試結果變化
圖4 賽前訓練每周專項素質能力測試指標結果
與圖2相比,圖4的兩項素質能力的各場比賽賽前三周測試結果數據變化趨勢并無顯著的規(guī)律可循。綜合圖3而言,對于運動員賽前訓練的素質能力結果而言,較高的素質能力水平與較為穩(wěn)定的素質能力變化是比賽獲利的重要保障。
3.1.1 高水平短跑運動員賽前訓練階段專項跑與專項素質能力的系統化測試對于訓練安排與比賽結果均具備有效的指導作用。其中運動員速耐能力具有顯著變化規(guī)律。
3.1.2 高水平短跑運動員賽前訓練階段的訓練核心在于解決好運動員專項跑能力與全程跑節(jié)奏感的關系。
3.1.3 高水平短跑運動員賽前訓練階段中,運動員專項素質能力的穩(wěn)步提升有利于優(yōu)異競技成績的獲得。
3.2.1專項跑能力提升的同時,如何更有效的維持或提升全程跑的節(jié)奏感需要進一步深入細化,而專項素質能力的最優(yōu)波動幅度水平也需要進一步研究明確。
3.2.2 專項跑與專項素質能力規(guī)律性變化的生物學基礎依據需要研究明確。
3.2.3 高水平運動員具有特異性特征,因此,需擴大研究對象數量,進一步明確本研究結論的適用范圍。
[1]汪琳,楊剛山,WangLin,等.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員訓練現狀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8):90-92.
[2]姚強,周國海.江蘇省高校高水平田徑隊訓練保障條件的調查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19(9):37-39.
[3]高聰.我國田徑高水平運動隊訓練發(fā)展現狀及路徑分析[J].運動,2016(13):32-33.
[4]李寶泉,李少丹.中國運動訓練理論發(fā)展的困境與選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139-144.
On the Monitoring of College Men's High-level Sprinters’ Pre-race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ining
ZANG Yu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Jiangsu, China)
臧宇(1987—),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田徑(短跑)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