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主體性問題是德國審美現(xiàn)代性傳統(tǒng)的核心問題。康德、黑格爾代表的主體性美學著力研究人主體性的構成問題,并將主體性視為人的本質。但隨著主體性的膨脹,現(xiàn)代社會的弊病隨之爆發(fā)。為解決這個問題,哈貝馬斯提出以主體間性破解主體性的迷局,以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重建的理想。
關鍵詞:哈貝馬斯 德國審美 現(xiàn)代性
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環(huán)境形成了德國審美思想史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集中體現(xiàn)在康德、黑格爾、費希特代表的德國主體性美學。和傳統(tǒng)美學重視本體論研究不同,作為近代美學重要一支的德國主體性美學把關注的重點放到對人認識能力的研究,他們認為人之為人的核心在于主體性。這種觀點是時代的產物,也是人覺醒的標志。近代社會的時代癥候是反對專制反對集權,在文化領域與之相對的是對人情感知識欲望的尊重和肯定。對這些文藝學家而言,獲得認識并不神秘,神秘的是獲得的過程,三大批判的出現(xiàn)就是為了破解此迷局而出現(xiàn)的。在康德看來,審美判斷力是人認識能力的核心,康德以審美的四因說詮釋了藝術的由來,把人的主體性放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以此成就了康德的美學體系,實現(xiàn)了哥白尼式的革命,最終開創(chuàng)了德國古典美學,也為20世紀西方美學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
一.主體性問題的提出
主體性問題是西方美學史的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古希臘開始,德爾菲神廟上鐫刻的“認識你自己”諍言引導著古代希臘人探索人的精神世界,讓人思考斯芬克斯之謎的終極意義。但是局限時代帶來的思維困局,對人主體性的探討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到了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統(tǒng)治下的歐洲社會并無追尋人本質的緊迫感,作為神學婢女的藝術也根本沒有探索人性的可能。對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性尊嚴的思考有待后來者。當歷史的車輪駛入近代社會,人的價值伴隨著宗教的去魅終于變得可能。社會的變革必然推動思想的革命,伴隨著18世紀啟蒙運動的發(fā)展,歐洲社會的世俗化進程逐步加快,整個社會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化方面都逐步開始近代化,隨著市民階級的崛起,宗教勢力的退場,世俗趣味開始抬頭。雖然市民階級初登歷史舞臺,但權力的獲得并非易事。法國選擇以暴力革命實現(xiàn)權力的更迭,然而這種暴風驟雨式的方式顯然讓鄰居德國感覺不適,德國市民階級的軟弱性決定其注定難以沿襲法國的模式,德國容克階級的強大注定不給予德國市民階級革命的機會。但德國市民階級轉而以文化革命的方式實現(xiàn)社會革命,希望通過文化的引導來塑造市民的主體性,最終激發(fā)德國人的民族精神。這種文化革新的結果是德國人開始思考人的主體屬性,特別是人理性的價值。這種思考在康德文藝美學思想中開始成熟,在黑格爾文藝美學思想中達到高峰,在之后的一個世紀的過程中不斷被強化,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德國審美現(xiàn)代性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偏好探討人的理性在人格健全方面的功用,至此,德國古典美學中的主體性問題開始形成。
二.主體性問題的歷史資源
主體性是人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本質能力最直接的體現(xiàn),是現(xiàn)代性的一個重要概念。人的主體性推動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助力人主體的成熟。人對自身價值的確認并不容易,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對未知世界的敬畏是先民共有的心態(tài),由于人的認識能力不夠,生活的困局讓人自我造神以求得庇護,這直接導致了原始信仰的出現(xiàn)。這種心態(tài)讓文藝創(chuàng)作也同樣對生活保持敬畏,古希臘的柏拉圖也只能認為文藝不能反映生活,文學和真理隔三層,最好的文藝一定是神賜的結果。和這種哲學觀念類似的是,希臘的眾多古典神話也多次探索著命運對人的影響,著名的《俄狄浦斯》以一個古典英雄的悲慘經歷彰顯了神秘莫測的命運對人的支配,在這種命運的控制下人越是掙扎,越會陷入困難的結局。雖然,今天我們贊賞古希臘悲劇中人的行動抉擇,但也深深感受到先民探索人命運的無力感。
在這種時代環(huán)境的影響下,早期的西方哲學多偏愛思考本體論問題,泰勒斯、恩培多克勒、赫拉克利特等人常常以樸素唯物的觀點把火、土等物質實體看作是世界的本體,把人對動物的模仿看作是知識的來源,著名模仿說的核心觀點就是人向蜘蛛學結網,向鳥學鳴叫。由于這一時期古希臘哲學的研究重點是本體論,沒有對主客體做出清晰區(qū)分,自然無從辨析人的價值,近代意義上的主客體關系根本無從涉及。隨著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提出,人的價值才被放到了哲學家的桌面上思考。人的價值是什么呢?蘇格拉底提醒了歐緒德謨“認識你自己”。這種認識的根本人的“思考”,是“思考的人”讓人可以自我確認。
雖然主體性思想在古希臘已經萌芽,但主體性思想被確認有待近代社會的到來,正如哈貝馬斯所言,只有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才最終確立了主體性。恩格斯肯定文藝復興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進步的變革,作為一次復興古典文化的社會思潮,文藝復興假借復興希臘羅馬文化的口號,實則樹立了批判封建主義和教會權威的潮流。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文化浪潮中,教會權威被質疑,人性尊嚴被高揚,人性的核心——主體性,一一被確認,并在以后的宗教改革中被強化,在啟蒙運動中被進一步探討。最終,眾多啟蒙思想家都一致認為主體性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核心驅動力,并對其寄予厚望,雖然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了質疑,但其觀點因太超前而不被人理解。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開啟了一個新的轉向,他肯定科學理論的價值,進而肯定了提出科學理論的人的價值。黑格爾認可笛卡爾的觀點,指出人的主體性是人發(fā)源于主體自我的一種能動性,這種能動性不需要外物賦予其合法性,具有自給自足的合理性。但是笛卡爾并沒有深入探討人理性的來源,最后把理性的來源歸結為上帝的權威。這個未完的工程就留給了德國同行來解決,康德強調人類和動物的區(qū)別是主體性,主體性由認知、意志、情感三大能力構成的,相應的人以認知能力、意志能力、情感能力構造生活世界??档抡J為認識對象不是獨立客體之外的客觀存在,而是在主體意識中建立的,對象意識的存在是因為有自我意識的存在??档沦x予了自我意識以真正本體論的意義,擺脫了經驗對象的局限性,成為了認識對象的前提。由此,康德實現(xiàn)了認識論的重大轉變,把人的主體認識確認為宇宙的基礎,一切都需要在理性的面前得到檢驗。
對主體性問題的偏好也影響了黑格爾,在著名的《美學》三卷本中,他把世界的本源看作是理念運行的過程,藝術的發(fā)展史就是理念的發(fā)展史,理念的運行階段造成了象征、古典和浪漫藝術的區(qū)別。從這個意義上,康德確立的主體性美學理論被黑格爾發(fā)揮到了頂峰,主體性哲學在黑格爾這里真正建立起來了。黑格爾把理性看作是世界的唯一和主宰,世界歷史無非是理性在不同階段的表現(xiàn)罷了。這種獨特觀念的形成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這種觀念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這種論斷代表了處于上升期的德國市民階層的文化自信,這是文化啟蒙的必要,是爭奪文化霸權的需要,也是德國啟蒙思想系統(tǒng)化的直接表現(xiàn)。但把絕對精神、絕對理念看作是世界的本源,把人類社會歷史看作是精神在不同發(fā)展階段上的表現(xiàn)形式的大膽論斷,顯然失之偏頗,這是對人主體性的過分夸大。從本質上看,這和前啟蒙時期對理性的壓抑態(tài)度是類似的,對理性多重性的認識顯然是不全面的。最關鍵的是這為濫用理性埋下了危險的種子,雖然這種危機在當時未顯示出端倪。
主體過分被高揚,理性危機遲早到來。當主體性成為衡量一切的尺度,人類理性主義狂妄的時代就為時不遠。當希臘的理性精神轉變?yōu)榻睦硇灾髁x,理性就不再僅僅是人類的工具。相反,人類是理性的工具。究竟如何評價人的主體性呢?雖然德國古典美學強調了人主體性的正面性,但主體性對自然的分離態(tài)度讓其自我中心化日漸嚴重,當主體過分強調自我尺度,自我中心主義的惡果就在所難免,從20世紀初期開始,對主體性的批判已經在西方思想界開始出現(xiàn)。這種批判或從意識形態(tài)入手,或從心理分析入手,從不同角度呈現(xiàn)了主體性的豐富多彩。這種批判在20世紀中后期出現(xiàn)的德國批判學派手中達到頂峰。
三.主體性焦慮和主體間性的出場
德國古典美學建立了探討主體審美能力的研究路線,首先確認了人主體的價值,為主體性研究確立了理論范式。其次,開啟了德國審美現(xiàn)代性的研究傳統(tǒng),從此對文藝審美范疇的研究成為了德國美學研究的重點,并深深影響了哈貝馬斯。
進入20世紀中期,對主體性弊病的研究讓以批判學派聲名鵲起。以霍克海默、阿多諾代表的德國思想家從啟蒙神話入手,清理了啟蒙作為新神話的演變過程。作為新的神話,啟蒙以理性為評判尺度排斥一切異端,以合理合法之名否定其他。在霍克海默等人看來,現(xiàn)代性無疑是走向了反面,對主體性的過分推崇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批判學派對主體性的核心,同時也是現(xiàn)代性的核心——理性的思考有著歷史的資源和現(xiàn)實的基礎。作為德國啟蒙傳統(tǒng)的后來者,思考德國的文化實際必然涉及對德國文化資源的清理。作為西方美學成熟形態(tài)的德國古典美學,其對理性的肯定態(tài)度幫助了主體性哲學攻城略地,讓主體性成為了現(xiàn)代性思想的核心內容。但是隨著文化的進步,主體性的濫用惡果逐漸暴露,同一性的要求拒絕了一切對話的可能,讓現(xiàn)代性大屠殺成為司空見慣。作為現(xiàn)代性典范的文化工業(yè)以媒介霸權建立圖像王國,顛倒了現(xiàn)實世界和真實世界的關系。面對主體濫用的困局,究竟如何評價主體性的價值?否定主體性價值,是否會殃及啟蒙傳統(tǒng)本身?這讓一眾思想家陷入了深深的主體性焦慮。
解決主體性焦慮首先需要評估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主體性實質問題。在諸多反對者看來,現(xiàn)代社會中出現(xiàn)的工具理性濫用問題與其說是現(xiàn)代性的問題,不如說是主體性哲學的惡果。是因為主體性哲學對人價值的過分強調,才導致工具理性取代啟蒙理性,既然啟蒙的理想已然破滅,主體性哲學已經完成歷史使命,退出歷史舞臺已成為必然。和德國同行一樣,法國的德里達也對理性的價值表示了嘲諷,在他看來,理性本身就是可疑的。作為理性外在形態(tài)的話語本質上處于延異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讓語言不能提供確定的意義。一旦語言失去了表述的有效性,人思想的合理性也就喪失不存,人作為“符號的動物”的命題也不可靠,那么人的主體性自然也失去了立足的根基。
誰能拯救主體性焦慮呢?哈貝馬斯檢討了西方主體性哲學的傳統(tǒng),他承認主體性的濫用影響了主體的交流對話,因對話機制的喪失,矛盾才會進一步激化。所以,解決主體性焦慮的關鍵就是重建人的對話關系,重建對話關系的前提是恢復對話的話語機制,為此,哈貝馬斯導入了“主體間性”這個概念。
作為20世紀西方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主體間性”研究主體和主體的關系,用互為主體性取代了主客體的傳統(tǒng)二元對立關系的差異。這種關系突出了以寬容協(xié)調為核心的“話語倫理”?!爸黧w間性”是哈貝馬斯拯救社會危機的一個出路,其交往美學的核心就是以主體間的平等對話來實現(xiàn)共識的形成,以實現(xiàn)對人的拯救。
“主體間性”思想的萌芽可以溯源到古希臘,但當時的“主體間性”局限倫理學,不具有認識論價值。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理論的直接來源來自黑格爾。哈貝馬斯指出黑格爾的理論已涉及到了主體間性的概念,黑格爾的“愛和生命”已經以主體間性力量來反抗主體為中心的理性的權威,這種關系在保持自我的同時又和對方達成了共識。在哈貝馬斯看來,“主體間性”的核心是交往理性,交往理性的本質是平等基礎上的對話,這種對話需要具有言語行為能力的交流主體,在語用學作為保障的前提下,通過通行的話語媒介,借助傳統(tǒng)的文化解釋來達成共識。主體不是以強制來達到目的,而是以協(xié)商來實現(xiàn)共識的獲得,只有這樣才能將目的行為轉變?yōu)榻煌袨?,從而改變主體一意孤行的狀態(tài)。
哈貝馬斯的交往美學的核心是主體間性思想,這個思想雖有希臘文化資源的影響,但不難發(fā)現(xiàn)德國古典美學的深深烙印。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的重要思想家,哈貝馬斯的交往美學借鑒了霍克海默、阿多諾的研究路線,《啟蒙的辯證法》中借助文化工業(yè)分析理性濫用的思路給予了哈貝馬斯極大啟發(fā),這讓哈貝馬斯在其代表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結合英法德的文化環(huán)境,分析了文化公共領域的對話行為,深入思考了現(xiàn)代性的重建問題,這一切都顯示了德國審美現(xiàn)代性思想對他的深刻影響。同時,法蘭克福學派對理性的思考,對主體性焦慮的反思,對文藝啟蒙功能的偏好都一再啟發(fā)了哈貝馬斯,這為他以后搭建交往行為主義理論提供了寶貴的技術路線。
參考文獻
1.哈貝馬斯:《現(xiàn)代性的哲學話語》,曹衛(wèi)東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
2.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基金: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文化社會學視角下的哈貝馬斯審美現(xiàn)代性思想研究”15Q189
(作者介紹:鄭艷林,湖北文理學院文傳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