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左
一條大街,兩個影子;一個在左,一個在右;手牽手,心連心。
我從小喜歡纏著父親,父親在我心中無所不能。玩具扭壞了,一經(jīng)他的手,便神奇地復(fù)原;什么知識,經(jīng)他一講,不過就那么回事。最喜歡的是和他走在街上,那時我還小,一直跟在后面,不停地問奇怪的問題,而他也不厭其煩地勾著我舉起來的左手,勉強地牽著我,不停地回答。他邁開大步向前走,我只能不停地小跑著。
“爸爸,慢點兒!”,“爸爸,我走不動了?!?/p>
“不行,自己的路必須自己走?!?/p>
自己的路自己走。那時,夕陽在地面上投下兩個不齊的影子,左邊一個,寬闊高大,右邊一個,瘦弱矮小;一個隨著穩(wěn)健的步伐有規(guī)律地起伏,一個不停跳躍著,緊靠著另一個,很滑稽,但很溫馨。
后來,我漸漸長大,身高漸漸向父親看齊。一次和父親并排走,我發(fā)現(xiàn),我可以正常地拉著父親的手隨他向前走,而不是像幾年前勉強拉住衣袖,每次父親牽我總是努力沉下右肩,垂著右手,讓我的小手搭在他寬厚的大手,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父親長期沉肩,左肩比右肩略低。
奇怪的是,我?guī)状蜗胝驹诟赣H左邊,都被他拒絕了,過馬路也是這樣。有幾次,我特意溜到父親左邊,都被他執(zhí)拗地牽到右邊,問他也不答,按照父親倔強的性格,他是不會明說的。
后來是奶奶無意中的一句話點醒了我:走路時站在左邊,以保護右邊的人。原來如此,“愛在左”。于是每次散步,我心安理得地站在右邊,父親也”心安理得”地站在左邊,似乎成了雷打不動的規(guī)矩。
地上的影子,映出了光陰流逝:左邊的影子依舊,右邊的影子卻越來越高大,似乎有蓋過左邊影子的勢頭。兩個影子一起有規(guī)律地上下起伏,很是和諧。
可是沒過多久,我踏進更高的學(xué)府,已無暇和父親上街。我想,現(xiàn)在我應(yīng)該可以牽住他的手,站在左邊吧;陽光徐徐灑下,那影子,應(yīng)該是左邊略高,右邊略低??上?,我竟不能親身體會。
但我更想,等父親老了,我們一起上街:我在左,他在右;我慢下腳步,等著步伐緩慢的老父。應(yīng)是陽光依舊,左影高,右影低。
善乃人之常情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開始懷疑善良。君不見:“暖聞”被視為“雞湯”,某某明星到貧困地區(qū)為孩子們提供幫助,做義工,網(wǎng)友直呼“作秀”;某人扶起摔倒老人,網(wǎng)絡(luò)上一片質(zhì)疑之聲;我們甚至常常以最壞的惡意,來懷疑、揣測善良……
其實,在我們身邊,善良是無處不在的。善意不分先后,善舉不分大小。那些身上流淌著“道德的血液”的企業(yè)家,慷慨解囊,扶危濟困,是善良;那些感動中國人物,數(shù)十年如一日奉獻、堅守,是善良;而我們,心中懷有一份善念,隨手拾起腳下的紙屑,真誠地祝福他人,給陌生人一份微笑,善待流浪街頭的貓咪,這些都是善良。
我們常常感佩那些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悲憫、博大與善良,在“感動中國”頒獎盛典時泣不成聲,殊不知,善良卻不是他們的專利。善良是不分階層,不分年齡、種族的,它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品質(zhì)。
我們?nèi)粘I钪械呐e手投足,都盛滿著善良。你的一把雨傘,為清潔工人撐起一片晴空;你的一杯熱茶,使口渴難耐的民工沁人心脾;你的一個微笑,化解了臺上演講者的緊張情緒;你的一聲謝謝,肯定了勞動者的成果……這些都是善良。
“勿以善小而不為”。個人的善舉對于龐大的社會可能微不足道,但它折射出一個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zé)任和擔(dān)當(dāng)。猶記2008年,四川發(fā)生百年一遇的汶川大地震,在全國人民的捐款、軍隊的搜救、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當(dāng)?shù)厝嗣窠K于渡過難關(guān);印尼海嘯,全世界貢獻的力量,為災(zāi)區(qū)人民帶去安慰和幫助。在災(zāi)難面前,人類是渺小的,但人類的善良卻足以驅(qū)走災(zāi)難的陰霾。
真正的善良,應(yīng)該是義無反顧的,決不考慮利害得失。相信善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足以溫暖人心,融化堅冰。
善良或許會遭遇不解、甚至嘲笑。但你依然要相信善良,為善良堅守。因為: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復(fù)雜;你若行善,世界就以幸運親吻你的臉頰。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人之常情,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一種聲音渾難忘,最是歲暮爆竹聲
照我們這里的風(fēng)俗,過年是要放鞭炮的。記憶中,各家在年前準(zhǔn)備好鞭炮,到了大年三十中午這天才開始放。爆竹是新年的使者,點燃第一掛爆竹意味著春節(jié)正式拉開序幕。伴著亮麗的顏色、耀眼的火光、喜慶的聲音,一家人期待著新年,似乎一切都沾上了喜氣。除夕的爆竹,元宵的煙花,是春節(jié)特有的符號。
不僅如此,鞭炮幾乎是貫穿春節(jié)的主旋律。
祭祖也少不了鞭炮。每年春節(jié)團圓飯后,山丘高阜,青煙四起,蒼松翠柏間,爆竹聲此起彼伏。這祭祖的鞭炮聲。不僅使祭祀親人充滿一種莊重、虔誠的儀式感,也寄托了人們慎終追遠、祛病除災(zāi)、除舊布新等諸多樸素而美好的情思。
甚至,中國人婚喪嫁娶、迎來送往等一切人事風(fēng)俗,鞭炮必不可少。
“禮失求諸野”,鞭炮聲在城市已經(jīng)消失很多年了,也只能在農(nóng)村,才能聽的到了?!敖蕖钡哪_步越來越近,那熟悉的、撼人心魄卻并非聒噪的爆竹聲,恐怕將成為最后的絕響。我忽地想起我記憶中的爆竹聲和年味了。
照舊是要守夜的,老一輩人的故事中,一家老小都得守過十二點。馮驥才在《守歲》中寫道:一邊悄悄跑到衛(wèi)生間用涼水洗臉,甚至獨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大人們說,用火柴棍兒把眼皮支起來吧。
“新年到,好熱鬧。閨女要花,小子要炮?!?/p>
依稀記得這首童謠。兒時的除夕,深黃的天空下,萬家燈火交織成一片,融成一派溫馨祥和的黃色,似乎萬物都沉浸在幸福中,卻又期待著年夜天空的綻放。往往有幾戶按捺不住喜悅的人家,早早點燃自家的爆竹。畢畢剝剝的聲音,是新年倒計時的鐘聲,不經(jīng)意地叩響卻又確切地提醒著人們新年的到來。新年的鐘聲敲響,各家拿出早已準(zhǔn)備好的煙花爆竹,霎時,夜幕下綻放出絢爛的花朵。膽小的孩子捂著耳朵,卻也昂起頭欣賞天空。
今年的春節(jié)似乎一樣也沒少:祭祖、團圓、守夜、拜年……氣氛也是依舊融洽,卻總是感覺少了點什么。沒有鞭炮,團圓飯也顯的不夠正式。
但今年的春節(jié)總覺得缺了點什么。
窗外燈火闌珊,幾點微弱的燈光孤零零的連不成片。不覺已是深夜,窗外一片寂靜,睡意逐漸彌漫全身,竟不覺今夜的特別之處。天空一片沉寂,地上也是空蕩蕩的。去年除夕夜爆竹聲稀稀落落,斷斷續(xù)續(xù),似是樂曲冗長回環(huán)的前奏,開始讓人期待著主題,直到樂曲終了,主題仍未出現(xiàn);或是一場失敗的演講后,觀眾禮節(jié)性的稀疏掌聲。
有人預(yù)計五年后爆竹將消失,也就是說“爆竹聲中一歲除”的場景將成為美好的記憶,也只能是記憶了。隨著爆竹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年味似乎也淡了。
誠然,社會在進步的同時,需要移風(fēng)易俗。尤其是在提倡綠色環(huán)保、打響藍天保衛(wèi)戰(zhàn)的今天,鞭炮的終結(jié)似乎帶有某種宿命?!敖蕖睋Q來的是空氣質(zhì)量有所改善,人們環(huán)保意識提高,也帶給我們心中微微的懷念。
一種聲音渾難忘,最是歲暮爆竹聲。
在大力倡導(dǎo)文明祭祀、網(wǎng)上祭祀的今天,我依然執(zhí)拗地認為:與其在電屏屏幕上點擊鮮花香燭,黯然神傷,不如到親人墳頭,在鞭炮聲中慟哭一場。
我依然執(zhí)拗地懷想,懷想那聲聲爆竹,那充滿年味的火藥香。
(作者介紹:周文思,湖北省遠安縣第一高級中學(xué)高一(5)班學(xu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