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建彬,冉立,常建英,李鳳虎,羅代琴
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貴州省腫瘤醫(yī)院乳腺婦瘤科,貴州 貴陽5500010
乳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文獻報道1~3枚淋巴結轉移乳腺癌根治術后未予放療的患者局部復發(fā)率約為27%[1],同時具備多項危險因素的患者局部復發(fā)率可達30%以上[2]。局部復發(fā)是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放療作為乳腺癌輔助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局部復發(fā)率及病死率[3]。對于T1~2期伴1~3枚淋巴結轉移乳腺癌患者術后放療可降低局部復發(fā)率及延長長期生存時間[4-5]。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wǎng)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強烈推薦 T1~2期伴有 1~3枚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行術后放療。但歐洲臨床腫瘤協(xié)會(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指南并不推薦所有T1~2期伴有1~3枚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行術后放療,只有合并高危復發(fā)危險因素患者行術后放療,如年輕、侵犯血管及腋窩淋巴結清掃數(shù)量較少等[6]。本研究初步探討T1~2N1M0期乳腺癌根治術患者術后放療與生存的關系,評估術后放療對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情況的影響,分析影響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遠期預后的因素。
選取2006年5月至2013年11月于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診治的乳腺癌患者。納入標準:①接受乳腺癌根治術治療;②術后病理檢查證實為T1~2期乳腺癌,1~3枚淋巴結陽性;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有遠處轉移;②切緣陽性;③合并其他腫瘤。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共納入199例患者。其中,術后接受放療180例,未放療19例。180例放療患者中,T1期47例,T2期133例;浸潤性導管癌171例,浸潤性小葉癌2例,導管內(nèi)癌4例,黏液癌1例,髓樣癌2例;激素受體陽性145例,激素受體陰性35例;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陽性60例,HER2陰性120例;術前新輔助化療102例,術后輔助化療128。19例未放療患者中,T1期8例,T2期11例;浸潤性導管癌17例,浸潤性小葉癌2例;激素受體陽性15例,激素受體陰性4例;HER2陽性7例,HER2陰性12例;術前新輔助化療2例,術后輔助化療14例。
1.2.1 化療方案199例患者激素受體陽性患者接受他莫昔芬或來曲唑內(nèi)分泌治療3~5年者147例;所有HER2陽性患者均未使用曲妥珠單抗治療。術前接受了新輔助化療104例,其中EC方案(表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71例,ET方案(紫杉醇+表柔比星)7例,F(xiàn)EC方案(表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氟尿嘧啶)4例,EC-T方案(表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序貫紫衫類)18例,其他方案4例。術后接受了輔助化療142例,其中EC方案68例,ET方案7例,F(xiàn)EC方案8例,EC-T方案28例,CMF方案(環(huán)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3例,T方案(紫杉醇/多西他賽)22例,其他化療方案6例。
1.2.2 術后放療方法180例患者術后接受了輔助放療,放療開始于上肢功能恢復后或末次化療后2~4周。放療照射部位為患側胸壁+鎖骨上下淋巴引流區(qū)。若腫瘤位于內(nèi)象限,照射部位加上內(nèi)乳淋巴引流區(qū),均采用6 MV的X線照射,每次照射劑量為1.8 Gy,中位照射劑量為50.(448.0~60.4)Gy。
分析不同臨床特征患者的5年預后情況,包括總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無進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無局部/區(qū)域復發(fā)生存(local/region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OS:手術時間至因任何原因死亡或與末次隨訪日期的時間間隔。PFS:手術至疾病進展或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時間間隔。LRFS:手術至術后局部復發(fā),伴或不伴遠處轉移,復發(fā)部位包括同側胸壁、同側腋窩、鎖骨上、下及內(nèi)乳淋巴結[7]。
以病理診斷時間作為觀察起點,采取門診和電話等方式,2年內(nèi)3個月復查1次,3~5年6個月復查1次,5年后每年復查1次。對于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患者通過查閱病歷,復核影像學資料明確復發(fā)轉移情況;失訪病例按刪失值納入生存分析。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生存曲線的組間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99例患者的隨訪率為100%,中位隨訪時間為68.4個月。隨訪期間死亡36例,其中34例死于疾病進展,2例死于其他原因。疾病進展43例,局部進展24例;局部轉移合并遠處轉移12例;遠處轉移24例,其中,肺轉移4例,骨轉移7例,脾臟轉移1例,腎上腺轉移1例,肺+骨轉移5例,骨+肝轉移1例,肺+肝轉移2例,3個及以上器官轉移3例。199例患者的中位年齡為 48(24~78)歲,中位 OS為 68.40(6.63~120.93)個月,中位PFS為67.2(06.63~120.93)個月,中位LRFS為67.2(06.63~120.93)個月。
不同激素受體狀態(tài)、HER2狀態(tài)、清掃淋巴結數(shù)目、術后是否放療患者的5年累積OS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08、5.244、5.864、37.033,P<0.05);不同年齡、T分期、陽性淋巴結比例(轉移淋巴結/清掃淋巴結)、轉移淋巴結數(shù)目、有無淋巴管受侵、是否新輔助化療、是否輔助化療患者的5年累積OS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激素受體狀態(tài)、HER2狀態(tài)、有無淋巴管受侵、術后是否放療患者的5年累積PFS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235、4.120、5.180、40.623,P<0.05);不同年齡、T分期、陽性淋巴結比例、轉移淋巴結數(shù)目、清掃淋巴結數(shù)目、是否新輔助化療、是否輔助化療患者的5年累積PFS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無淋巴管受侵、術后是否放療患者的5年累積LRFS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70、76.900,P<0.05);不同年齡、激素受體狀態(tài)、HER2狀態(tài)、T分期、陽性淋巴結比例、轉移淋巴結數(shù)目、清掃淋巴結數(shù)目、是否新輔助化療、是否輔助化療患者的5年累積LRFS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199例不同臨床特征乳腺啊患者的 5年預后情況(%)
180例患者接受放療,不同年齡、激素受體狀態(tài)、HER2狀態(tài)、T分期、陽性淋巴結比例、轉移淋巴結數(shù)目、有無淋巴管受侵、清掃淋巴結數(shù)目、是否新輔助化療、是否化療的放療患者的5年累積LRFS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180例不同臨床特征放療患者的 5年LRFS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與OS、PFS、LRFS有關(P<0.05)的變量分別納入Cox比例風險模型,結果顯示,激素受體狀態(tài)(95%CI:1.056~4.466,P<0.05)、術后放療(95%CI:0.073~0.295,P<0.01)、HER2狀態(tài)(95%CI:0.247~0.919,P<0.05)是 OS的影響因素;激素受體狀態(tài)(95%CI:1.155~6.436,P<0.05)、淋巴管受侵(95%CI:0.205~0.916,P<0.05)、術后放療(95%CI:0.080~0.487,P<0.01)是 PFS的影響因素;術后放療是LRFS的影響因素(P<0.01)。
放療患者的5年OS率為89.5%,明顯高于未放療患者的5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放療患者的5年PFS率為85.7%,明顯高于未放療患者的57.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放療患者的5年LRFS率為94.0%,明顯高于未放療患者的6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圖1)
圖1 放療患者(n=180)與未放療患者(n=19)的OS、PFS、LRFS曲線
激素受體狀態(tài)、HER2狀態(tài)是影響乳腺癌預后的重要因素[8]。淋巴管受侵被認為是進展期乳腺癌預后不良的重要預測指標[9-10]。Lin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激素受體狀態(tài)、腫瘤大小、年齡是影響T1~2期伴1~3枚腋窩淋巴結轉移乳腺癌患者OS的獨立預后因素,激素受體狀態(tài)、腫瘤大小、年齡及淋巴結數(shù)量是影響無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獨立預測指標。Su等[12]對207例T1~2N1M0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提示,激素受體陰性、HER2過表達、淋巴管受侵患者5年OS較低;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HER2狀態(tài)及淋巴管受侵是影響患者5年OS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亦顯示,激素受體狀態(tài)、HER2狀態(tài)和術后放療是T1~2期伴1~3枚腋窩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患者OS的影響因素;激素受體狀態(tài)、淋巴管受侵是PFS的影響因素。
放療作為乳腺癌局部治療主要方法之一,在改善患者長期預后方面有重要的意義。根治術后放療是T3、T4期、4枚及以上淋巴結陽性乳腺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但對于T1~2N1M0期乳腺癌,術后放療仍存在爭議。部分研究結果顯示,術后放療對對于T1~2N1M0期乳腺癌局部控制率及長期生存無積極作用[13-14]。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術后放療可降低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復發(fā)率[15-16]。EBCTCG總結分析了8134例乳腺癌患者臨床病理資料,結果顯示,術后放療可使患者10年局部復發(fā)率下降16.7%,且總復發(fā)率及乳腺癌病死率也降低[17]。Huang等[18]認為,術后放療使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復發(fā)率降低7.9%;對于有淋巴結轉移比例≥25%及淋巴管受侵高危因素患者,術后輔助放療可使患者生存獲益。一項Meta分析結果也指出術后放療可降低伴1~3枚腋窩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復發(fā)率[5]。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強烈推薦術后放療應用于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19]。本研究結果顯示,放療患者的5年LRFS率為94.0%,高于未放療患者的6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術后放療是LRFS的影響因素。提示術后放療可增加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
此外,術后放療對T1~2期伴1~3枚腋窩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患者長期生存的影響,仍存在爭議。廖輝等[20]的一項薈萃分析結果顯示,對于T1~2期伴1~3枚腋窩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患者,術后放療可降低局部復發(fā)率,但對OS無明顯影響。這與Hang等[21]的回顧性分析結果一致。部分研究結果顯示,術后放療使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復發(fā)率降低,同時可提高5年OS[4,7]。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一些高危因素亞組分析中,術后放療可提高OS,如淋巴管受侵[12]。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放療可明顯提高T1~2期伴1~3枚腋窩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患者的PFS及OS率(P<0.01),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術后放療是影響OS及PFS的影響因素。提示術后放療不僅可降低T1~2N1M0期乳腺癌局部復發(fā)率,還可以改善患者的長期生存。
術后未放療的T1~2期伴1~3枚腋窩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患者,局部復發(fā)因素包括年齡、淋巴管受侵、陽性淋巴結比例>25%、激素受體陰性等,具有這些高危因素者術后放療可能更有獲益[22-23]。He等[24]亞組分析結果顯示,未行放療組,術后T分期、陽性淋巴結數(shù)目、分子分型是影響LRFS的危險因素,危險因素越多,5年LRFS率越低;高危組,術后局部放療可提高LRFS率及無病生存率。一項大樣本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在年齡<40歲、淋巴管受侵、淋巴結轉移比例>25%的亞組,局部放療更有獲益[25]。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通過未放療患者分析影響T1~2N1M0期乳腺癌預后危險因素,對于具有高危因素的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實施放療干預后的預后分析較少。本研究放療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激素受體陰性、HER2陽性、淋巴管受侵、陽性淋巴結比例≥25%、T分期、淋巴結數(shù)目對LRFS均無影響,說明對于具有高危因素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實施局部放療干預可降低局部復發(fā)率。
綜上所述,術后放療是T1~2N1M0期伴 1~3枚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患者遠期OS、PFS、LRFS的影響因素;術后放療不僅可降低患者的局部復發(fā)率,還可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