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鄧冠奇
最近,我終于簽收了Cambridge Audio新款EDGE NQ/EDGE W旗艦前后機功放的包裝箱,EDGE NQ/EDGE W正式輪到我來試聽和評論了。關于EDGE系列,它取自Cambridge Audio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Gordon Edge,是一個紀念公司成立50周年(1968年成立)而推出的系列產品。在EDGE系列推出之前,我已經注意到EDGE系列的工程機以及線路板部件已經出現(xiàn)在國內各大的音響展上。從展示品可以看到,EDGE系列在用料和工藝方面都要比曾經的Azur高端系列要好得多。
基本參數
EDGE NQ前級放大器
●D/A轉換器最高支持數字音樂規(guī)格:32bit/384kHz PCM、DSD256
●數字接口:USB 2.0(最高支持32bit/384kHz PCM、DSD256)、光纖(最高支持24bit/96kHz)、同軸(最高支持24bit/192kHz)、Wi-Fi/以太網接口(最高支持32bit/384kHz PCM、DSD256)、藍牙4.1(支持Qualcomm aptX和aptX HD音頻)●頻率響應:20Hz~20kHz(+/-0.1dB)●信噪比:>113dB@1V●模擬部分總諧波失真:<0.0008%(@20Hz~20kHz、1Vrms)●耗電:10 0 W(最大)、<0.5 W(待機)●尺寸(H×W×D):150×460×405mm●重量:10.2kg
EDGE NQ解碼前級一體機的背面板
EDGE W功率放大器
●輸出功率:100W(8Ω)、200W(4Ω)●頻率響應:<3Hz~>80kHz(+/-1dB)●信噪比:>93dB(@1W、8Ω)/>113dB(全功率)●耗電:1000W(最大)/<0.5W(待機)●尺寸(H×W×D):150×460×405mm●重量:23.6kg
EDGE W功放的背面板
DAC部分采用雙晶振設計,分別針對44.1kHz和48kHz這兩種采樣率為基礎的數字音頻格式
EDGE NQ解碼前級一體機也是模塊化設計,DAC和模擬放大部分是完全劃分開來的,且供電也是獨立的
目前,EDGE系列除了這次評論EDGE NQ/EDGE W前后級外,還有一款EDGE A合并功放和ALVA TT黑膠唱盤,共四款產品。EDGE系列的功放都集成了數字音頻處理功能。其中,以EDGE NQ在數字音頻處理的功能上是最強大的,不僅自帶D/A轉換器,還把流媒體音樂、藍牙連接、Apple AirPlay、PC HI-FI、USB外置存儲讀取功能都集成進來,讓用家在數碼音樂的播放提供更多的選擇。至于ALVA TT,它是完整的黑膠播放器(包括唱頭、唱臂和唱頭放大器)的基礎上增加藍牙功能,可以與同樣具備藍牙播放功能的播放器連接。很明顯地,Cambridge Audio在規(guī)劃EDGE系列產品時就是為了對應數碼流媒體音樂和黑膠唱片。
為什么Cambridge Audio會對EDGE系列做出這樣的產品規(guī)劃?這或許跟音樂制品的銷售有著很直接的關系。我之前在網上看到一份來自美國RIAA協(xié)會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音樂產業(yè)收入報告。報告顯示,流媒體音樂和數碼音樂下載兩部分已經占了87%,實體音樂僅占10%,其余部分為3%。在詳細數據方面,流媒體音樂占75%,同比增長28.4%,音樂下載占12%,同比下降26.5%,在實體音樂當中,CD唱片、Music Video及其他類型的實體音樂載體都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其中,CD唱片的銷量下降幅度最大,達到41.5%,唯獨黑膠唱片有13%的增長。
EDGE NQ解碼前級一體機的旋鈕設計是比較特別的地方,外圈為音量控制,內圈為輸入切換控制
EDGE NQ解碼前級一體機由于功能多,所以數字接口部分非常齊全
從這份數據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消費者在音樂消費方面呈現(xiàn)了兩個極端,那就是“要么流媒體音樂,要么黑膠唱片”。數碼流媒體音樂是針對大眾,又或者是年輕一代的影音愛好者,黑膠唱片就是年紀層面稍高的發(fā)燒友在消費。說到這兩個極端,我自己也感受深刻。在我的QQ以及微信賬號上都有不少音響發(fā)燒群。其中,玩耳機的,以及以80后,甚至90后為主要群體的音響討論群,他們在音樂播放的主要討論內容方面就是流媒體音樂和數碼音樂文檔播放,氣氛是活躍的,玩法也是多樣化。例如,關于高質量音樂資源的獲取,數碼播放系統(tǒng)的參數設置和優(yōu)化問題等等。對于70后,甚至60后為主要群體的音響討論群,黑膠唱片近年來成為了他們的主要話題。如不同版本唱片之間的音質和價格差異、黑膠播放設備的調教等話題,還會曬出自己的收藏和黑膠播放設備,資深度排名以手頭上擁有名版和頭版唱片數量成正比,總之就是呈現(xiàn)著兩種不同的風氣。
我平時聽音樂的方式有CD唱片和數碼流媒體兩種,但我更傾向于數碼流媒體音樂,可以在便利生和音質方面可以取得很好的平衡點。在音樂資源方面,我除了通過網絡下載音樂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CD唱片抓軌而來,然后把這些音樂進行歸檔管理,這樣使用起來就很方便了。如果你也跟我有著相同的追求,那么EDGE NQ/EDGE W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第一,解決數碼音樂的各種播放問題。前面說到,EDGE NQ集成了很多數碼音樂播放方式,完全地將數碼音樂播放器和功放結合。其中,數碼流媒體和PC HI-FI功能主要是針對發(fā)燒友而設的,因為這兩種方式都可以支持高碼率的音樂文檔播放,而藍牙、Apple AirPlay和USB存儲設備直讀功能則是針對追求更簡便的人而使用。例如,家人往往對音樂播放的追求就是便利,這些功能對他們來說是最適合不過的了。第二,系統(tǒng)組建方面的問題。由于EDGE NQ一臺機里面已經集成了前級、耳機放大器以及各種數碼音樂播放功能,功能上滿足了我對使用上的主要要求,不需要第三方器材的支持。第三,驅動力的問題。EDGE W為獨立的后級,盡管標稱功率不大,只有100W(8Ω負載),可以內部的供電部分采用三只變壓器供電,左/右聲道功率放大線路以及輸入級部分各一只。在實際試聽的時候,驅動Focal Kanta N°3這樣的落地音箱也能生龍活虎的。對于大部分家庭的使用環(huán)境來說,EDGE W是綽綽有余的了!第四,使用起來方便省事。Cambridge Audio為EDGE NQ設計了一個專用的App,這個App不僅僅能控制音樂播放和切換,還能開/關機和聯(lián)動音量控制,完全可以代替原機的遙控器。
EDGEW功率放大器的輸入級部分,以運放進行搭建
功率放大器部分的濾波電容容量為每聲道共40000uf
EDGE W的供電部分采用三只環(huán)形變壓器供電。其中,兩只體積大的,且堆疊安裝的分別為左右聲道功率放大線路供電,較小的一只給輸入級供電,盡管輸出功率只有100W,但如此供電設計可以保證功放的優(yōu)秀控制力
每聲道采用2對三肯功率管做功率放大。其中,大家注意一下給予功放部分的供電設計可以發(fā)現(xiàn),供電所用的導線是直接采用母線來傳輸,這樣可以容納大電流傳輸,這也是它控制力好的關鍵所在
在煲機階段,我使用EDGE NQ的流媒體播放功能接入到自己的NAS里面,或者直接在線播放網絡電臺,不斷地循環(huán)播放音樂,音箱為Dynaudio Foucs 140。在這個煲機的階段,我并不在乎這些音樂是否是高規(guī)格音樂格式,絕大部分都是碼率較高的壓縮音樂文檔,如320kbp碼率的AAC或mp3。盡管這些文檔在給人的感覺很“Low-FI”,在EDGE NQ/EDGE W的播放下,聲音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原本錄音效果就很好的音樂專輯。如,拉賓演繹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協(xié)奏曲,阿卡多的羅西尼弦樂奏鳴曲等,弦樂質感,空氣感,動態(tài)對比、音樂感、聲場等發(fā)燒友所追求的東西一一具備,如果沒有在對比的情況下,估計有不少人會猜到這樣的聲音是來自于壓縮音樂文檔!
在聲音方面,EDGE NQ/EDGE W總體所呈現(xiàn)出一種溫暖的特質,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類似于電子管功放那種溫暖的感覺。例如,重播Ida Haendel演繹的“巴赫小提琴奏鳴曲與無伴奏組曲”專輯。EDGE NQ/EDGE W的聲音聽起來會顯得平滑,帶有一定的軟生和內斂,這就是EDGE NQ/EDGE W的溫暖聲音的來源。與此同時,這種溫暖的特質也會使得小提琴的聲音變得豐厚。要注意的是,EDGE NQ/EDGE W的聲音盡管呈現(xiàn)出一種暖質,可并不是因為暖而變得糊。例如,在播放Chandos出版那張由鮑羅丁三重奏團演繹的“拉赫曼尼諾夫悲歌鋼琴三重奏”,這張專輯的音色本身就是很暖的,樂器的結像也是很豐厚的,要是聲音的解析度不夠,那結果就是糊糊的,無法表現(xiàn)出樂器的質感和清晰的定位,樂器的結像也會顯得過于龐大。EDGE NQ/EDGE W在重播這個專輯的時候,不僅暖,樂器的在生產當中的聚焦清晰,更重要的是還能讓我聽到那種美妙的空間感,有空鳴的感覺。
EDGE Remote APP的控制界面(二),值得一提的是,當通過APP控制音量的時候,器材的旋鈕也會隨之改變
EDGE Remote APP的控制界面(三),我在試聽這個組合的時候最常用的播放方式就是數碼流媒體功能,好處就是不需要安裝驅動程序,其一就是通過APP直接控制,十分方便
EDGE Remote APP的控制界面(一),在操控EDGE NQ的時候,當你不需要使用該輸入信號的時候可以直接關閉,同時還可以根據連接的設備進行改名,方便使用
EDGE NQ/EDGE W給我的另一個感覺就是聲音的開放生很好。聲音的開放生好意味著能展現(xiàn)出開闊自然、大大方方的、且有規(guī)模感的聲場。開放生好的聲音還意味著樂器與樂器之間有更好的分離度,不僅是樂器定位更清晰,特別是播放又響樂的錄音時,聲音的開放生越高,聲音聽起來往往才會有更輕松和自然的表現(xiàn),聲場的更有層次,這才是我所追求的聲音效果,所以我在聽音響的時候會非常在意系統(tǒng)的聲音開放生。
盡管我在試聽過程中使用的是一對兩分頻兩單元的Dynaudio Focus 140書架音箱,且在一個將近60平方米面積的視聽室內聽。同時,兩只音箱的左右距離大概有2米。在這樣的情況下播放Dave Grusin的《Discover Again》專輯,聲場的左右寬度要比兩只音箱左右距離還要再寬一點。同時,樂器的聚焦不僅清晰,樂器聲像之間的距離會拉大,兩只音箱距離內的聲場也不會虛。我特別留意第一段的鋼琴獨奏部分,鋼琴的聲音有著不錯的豐滿感,音像龐大但不失清晰度,定位很準確,整臺鋼琴能夠很清晰地浮現(xiàn)在眼前。而第二段是我聽得最多的一段,樂器相對較多,動態(tài)也比其他樂曲要大。然而,EDGE NQ/EDGE W可以將樂器一件一件地分解出來,每件樂器的音像都很清晰,定位準確,彼此之間有很高的分離度,所以在多件樂器同時演奏的時候,聲音就不會呈現(xiàn)出“聚在一塊,分不清彼此”的感覺。同樣地,播放門德爾松的一部與海相關“芬格爾山洞序曲”也是我最喜歡的音樂作品之一。因為EDGE NQ/EDGE W的聲音開放生高,聲場展得寬,所以我才能聽到大片大片豐厚和溫暖的弦樂群聲音,還有強弱對比鮮明,強弱過渡自然的弦樂演奏,仿佛能讓人聯(lián)想到海浪一波一波地沖刷芬格爾山洞的情景。
EDGE NQ/EDGE W在外形、用料、功能,以及總體的聲音重播方面都可以看出,這是經過用心設計的前/后級功放。EDGE NQ/EDGE W的聲音不僅溫暖,又不失高解析度,還擁有不錯的聲音開放性,大規(guī)模的演奏一樣顯得輕松自然,音場能拉得寬,展得開。而且它們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擁有完整的數碼音樂播放方式,不管是高質量、高規(guī)格的數字音樂文檔,還是大眾化的數字音樂源(如:手機、平板等移動電子設備),它都能夠給你來一個全面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