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琦
人格是一種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它存在于人類的精神文化維度中,是人類的一種財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提升學生語言建構和應用的能力,更要促使學生提升文化傳承和理解能力,提高自身的知識修養(yǎng),獲得健全的人格。人的發(fā)展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古詩文教學,將人格教育滲透在其中。學生在誦讀、感悟古詩文的同時也會不知不覺地得到感染,獲得共鳴,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成為健全的人。
一、品析詞句,懂得實事求是
在指導古詩文學習的過程中,正確理解古詩文的內容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階段,不少學生為了追求個性而會對古詩詞展開“腦洞大開”的解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學生的個性見解,但是也有不少時候是對古詩文進行了片面的理解,并未深入挖掘古詩文中的精髓。我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嘗試引導學生抓住作品中的關鍵詞句,展開深入分析,嘗試運用實事求是的方式展開解析,這樣就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深藏在文章中的豐富內涵。
在指導學生學習必修4第四單元《過秦論》一文時,我鼓勵學生說說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都看到了文章的最后一段,并且將作者的政治主張總結為提升仁政,反對暴政。學生在理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的時候都將其理解成了“沒有實施仁政,所以攻守的形勢就會截然不同”。從表面上看,這樣的理解并沒有什么不妥之處。但是如果學生能更深刻地品味文章中的詞句,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自己的理解和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意圖有所不同。分析上面等詞句可以看到《過秦論》中寫到了“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等內容,由此可見盡管秦朝沒有實施仁政,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樣就和學生的理解有不同之處。我引導學生繼續(xù)分析,學生最后提出,文章其實想說的是:“同樣不實施仁政,在攻勢的情況下和在守勢的情況下,完全不同?!蓖ㄟ^這個例子學生認識到,分析文章的主旨時不能只憑主觀看法,而應該根據(jù)文章上下文的意思進行實事求是的理解,這樣才不會出現(xiàn)偏差。
在指導學生解析古詩文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抱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用辯證唯物的方式展開分析。這樣就能讓學生避免對作品進行誤讀。學生也能從文章中更好地提取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這對于學生繼承傳統(tǒng)文化,純潔精神世界都有一定的幫助,能起到人格教育的目的。
二、整體感知,滲透親情責任
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我還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整體感悟。我鼓勵學生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說說從古詩文中品味出了怎樣的情感,避免進行片面化的武斷解讀。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文章的意圖,體會作品的思想深度,從而體會到作品中的精神所在,這也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古人的人格魅力,體會到作品中的精神力量。
在學習必修5第四單元《陳情表》的時候,我鼓勵學生說說自己在文章中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有學生提出:“我覺得作者是一個十分自私的人,他為了自己個人的小家而拋棄了國家,放棄了報效國家的機會?!睂W生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沒有整體地閱讀這篇文章,沒有能體會到文章中的深藏的情感。我鼓勵學生積極誦讀這篇文章,并嘗試了解作者的生平,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再體會文章中的情感。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其實是前朝的臣子,正所謂“一臣不事二君”,所以作者不愿意變節(jié),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如何說服君主,對其來說是一個難點,于是作者就借助了自己和祖母之間的情感,通過凄苦的情感感化皇帝,讓皇帝體會到自己的孝心,因此才獲得了同情。通過整體化的感知,學生不僅理解了作者的真正意圖,還體會到了孝情能感動天地,感動君王,體會到了親情責任的偉大。
在閱讀古詩文的過程中,不應該僅僅只是理解文字的表面意思,而應該深挖下去,探究古人的精神世界。通過整體閱讀古詩文作品,學生能更好地認識作者,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對其中的人物產生尊敬之情,學生在自己實踐的過程中也會積極踐行,從而端正自己的思想。
三、比較閱讀,堅持入世進取
比較閱讀指的是將相互之間有關聯(lián)的作品放在一起,在對照比較中獲得更為全面的認識。比較閱讀也能讓學生擴展視野,能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在指導學生閱讀古詩文的過程中我也充分鼓勵學生利用這種方法展開閱讀,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了解作者的人生觀和審美觀,體會到作者入世進取的精神,這樣也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
在學生閱讀必修2第四單元《赤壁賦》的時候,我鼓勵學生將其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結合在一起展開比較閱讀,并說說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的。學生再度比較發(fā)現(xiàn),《赤壁賦》將情感和說理融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洞悉人生后的豁達之情,而《念奴嬌·赤壁懷古》則展現(xiàn)出了直抒胸臆的情感。我鼓勵學生說說作者的豁達是不是一種對自我的放縱,是否體現(xiàn)了作者已經放棄了想要報效國家的想法。學生在對比了后總結認為,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其實體現(xiàn)了強烈的入世思想,表達了自己想要建功立業(yè)的想法,而在《赤壁賦》中又表達了在受到挫折后自我調適的過程,由此可見,作者并非完全放棄了仕途,而是在處世和入世之間徘徊,如果有機會的話,他還是希望能堅持入世進取的想法。
通過人格教育能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感受到對于精神的陶冶,古詩文作品對學生的意志能有一定的影響。這些影響雖然是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的,但是同時也是不可抗拒的。通過比較閱讀,學生能體會到作者內心的真實想法,同時學生自身也會接受到其影響,進而產生入世進取的態(tài)度,這對于學生自己的人生也會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四、采擷名言,學會樂觀曠達
在古詩文作品中還會有一些名人名言,它們也都蘊藏著人生哲理。我在教授古詩文的過程中還會鼓勵學生嘗試找出其中的名人名言,然后收集起來,展開分門別類的整理,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意。通過分析名人名言,學生能體會到樂觀豁達等人類的美德,這對于學生的自身發(fā)展也有一定的幫助。
在學習了必修1第四單元《漢魏晉詩三首》的《歸園田居》后,我鼓勵學生嘗試閱讀作者陶淵明的其他作品,并嘗試收集其中的名人名言。學生從中找到了“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等詞句。我鼓勵學生圍繞自己收集的名人名言展開分析,看看陶淵明的作品中出現(xiàn)最多的是哪一類的名人名言。學生在歸類分析后,發(fā)現(xiàn)作者有不少名人名言表達的都是仕途不如意后的樂觀豁達情懷,表達了對于田園生活的樂觀和向往。除此以外,我還鼓勵學生嘗試收集其他古詩文作品中的名人名言,學生發(fā)現(xiàn),有不少作者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如杜甫、陸游、辛棄疾等文學家的作品中有不少展現(xiàn)愛國情懷的詞句,而李白、蘇軾的作品中則有不少展現(xiàn)豪放的詞句。通過展開名人名言的自主收集,學生不僅收集到了很多的名人名言,同時也對古人的情懷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除了樂觀豁達的情懷以外,在古詩文中還能收集到其他的名人名言,能讓學生感受到更為豐富的人生哲理,如知禮義廉恥,報效國家、大度豁然等品德。學生可以展開分門別類的整理,嘗試感受這些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充分地利用古詩文中的道德資源,對學生展開人格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特點,利用古詩文展開教學,既能讓學生提高賞析的能力,又能利用其中的德育信息,促使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得到提升,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作者通聯(lián):廣東佛山市順德區(qū)青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