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背鲎浴盾髯印駥W》,《語文》(人教版必修3)教材對“”是這樣注釋的:“通‘煣,使彎曲?!惫P者以為這樣的注釋不夠確切。《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對“”有這樣的注釋:“通‘煣。使木彎曲?!盾髯印駥W》:‘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使物彎曲變形。”而對“煣”是這樣注解的:“以火烤木使之彎曲?!稘h書·食貨志上》‘斫木為耜,煣木為耒?!笨梢姟豆糯鷿h語詞典》對“煣”的注釋前后也不一致。而《古代漢語》(中華書局,王力主編)是這樣注釋的:“同‘煣,用火熨木使彎曲?!薄盁А笔切温曌郑允恰盎稹?,有用火烤的意思。如果按照課文的注釋,就缺少了火烤的意思,也就不會出現(xiàn)后邊“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這樣的情況。筆者小時候在農(nóng)村經(jīng)??吹睫r(nóng)民在做有些農(nóng)具時就用火烤,使木頭彎曲,然后在兩頭綁上繩子,過一段時間后,拿掉繩子,木頭就不再挺直?,F(xiàn)在農(nóng)村一些地方在做農(nóng)具時還有這一道工序。所以,課本的注釋應改為“通‘煣,用火烤木使之彎曲?!边@樣注釋才準確,也好理解。
“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出自賈誼《過秦論》。課本對“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是這樣注釋的:“意思是據(jù)守華山以為帝都東城,憑借黃河作為帝都的護城河?!焙茱@然注者是將句中的“城”理解成了“城市”,這不符合文意。秦始皇怎么可能將華山作為咸陽的東城呢?再者城市又怎么能用“億丈”來形容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4版)“城”的第一個義項是:“城墻?!对娊?jīng)·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薄蹲筠D·僖公四年》有“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句,意思是“楚國把方城山作為城墻,把漢水作為護城河”,和此句意思相似。其實此句中的兩個“城”字意思是一樣的,均指“城墻”。整個句子的意思是“據(jù)守華山以為都城咸陽東邊的城墻,憑借黃河作為都城的護城河,上有億丈高的城墻,下臨不可測量的深淵,作為堅固(的防御工事)?!泵献釉?jīng)說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而秦始皇恰恰就是固國以山溪之險,不可一世的他將天險華山和黃河作為保護帝都的城墻和護城河,卻忽視了民心,所以迅速敗亡。因此,句中的“城”應解釋為“城墻”,才符合文意。
[作者通聯(lián):陜西咸陽三原縣南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