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靈
20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Danial Goleman)出版了《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他認為“情緒智力”是一種發(fā)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能力影響生活各個層面和人生未來的關鍵的品質因素,他還提出以“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作為衡量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及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指數,強調“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受理論研究的引領,也為了解決日益增多的因情緒偏離和失控導致行為問題的現(xiàn)象,情緒輔導在中小學教育實踐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一、情商提升課堂的設計思路
(一)情緒與情感
心理學研究認為,情緒情感(本文統(tǒng)稱“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身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可以分為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和后天學習到的“復雜情緒”“社會性情感”。喜、怒、哀、懼是人最基本的情緒,由這四種情緒演變出多種多樣、細膩微妙的情緒情感,如嫉妒、慚愧、焦慮、羞恥、自豪等。
情緒反映的并非客觀事物本身,而是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生活中,當個人目的達到、緊張解除后,人會體驗到快樂;在個人目的不能達到或受到妨礙時,會產生憤怒的情緒;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或有價值的東西,會引起人的悲哀情緒;個人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境而又無能為力時,會產生恐懼情緒……
情緒既可以是內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既可以看得到、感受到, 也可以不形于色、無影無蹤。不同的人面對不同情境時,情緒情感在性質、強度、緊張度、持續(xù)時間等方面會有復雜的變化,如快樂可分為滿意、愉快、滿心歡喜、狂喜等不同程度;憤怒可能從微怒到慍怒、大怒、暴怒;悲哀可能表現(xiàn)為遺憾、失望、難過、悲傷、悲痛。情緒以其豐富多樣、繁復多變,讓心靈呈現(xiàn)出繽紛色彩。
(二)情緒智力
“人逢喜事精神爽,悶上心來瞌睡多”。情緒有時讓人精神煥發(fā)、干勁百倍,有時又使人無精打采、萎靡不振。因此,情緒對人們的辦事效率、人際交往和身心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想處理好事情,往往需要先處理好心情,這就需要人們具備一定的情緒智力。
情緒智力,也被稱為情緒智能或情感智力、情感智慧,或簡稱為情商。關于其概念、理論及測量的研究頗多,其中美國耶魯大學的薩洛維(Salove)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瑪依爾(Mayer)、哈佛大學的丹尼爾·戈爾曼的觀點較有代表性并得到普遍認可。薩洛維和瑪依爾認為,情緒智力是“個體監(jiān)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并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戈爾曼強調,情緒智力包含了解自身感受、控制沖動和惱怒、理智處事、面對考驗時保持平靜和樂觀心態(tài)等能力,這些能力可概括為五個方面:認識自己情緒、管理自己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妥善處理人際關系。
(三)情商提升課堂
就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言,人的情緒表現(xiàn)從外顯到內隱、情緒控制由沖動到自制、情緒表達內容由生理性需要到社會性需要發(fā)展。中小學階段是心理的成長時期,也是發(fā)展情緒覺察與管理能力的關鍵時期。此階段若能發(fā)展良好的情緒覺察與管理的能力,將有助于提升情商,使之更好地面對和處理更為復雜的情境。
為此,我們以培養(yǎng)情緒智力、促進情緒成長、提升情商為目標,采用“3+X”的情商提升課堂設計思路與實施策略。這里的“3”,指的是三次基礎活動:一是情緒的覺察與了解——“探秘情緒萬花筒”,重在感知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和識別他人的情緒狀態(tài);二是情緒表達與調控——“解讀情緒調控密碼”,區(qū)分情緒的內部體驗與外部表現(xiàn), 懂得以合理方式表達情緒和適當調控情緒反應;三是適應性地處理情緒——學習遇到情緒問題時自我反省與自我調整的方法,“打破消極情緒鏈”?!癤”可以是一次或多次、一個主題或多個主題,以此實現(xiàn)不同側重點的拓展和深化,如針對自卑感、社交恐懼、考試焦慮等的專題活動。
“3+X”的設計不追求教學內容的知識化、體系化,而是更多關注兒童對情緒情感的感知體驗,在此基礎上引導其自我調控與積極進取。在課堂組織的教學過程中,也要避免單向式、預設性的傾向,轉向積極體驗與互動生成,重點指導情緒調節(jié)技巧,使其能結合個人實際學會運用。
二、“情緒”與“萬花筒”的關聯(lián)分析
(一)情緒的ABC理論
情緒狀態(tài)是環(huán)境因素、認知過程、生理狀態(tài)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不管個體在認知層面是否有清晰的意識,從刺激作用于人到情緒產生這一基本過程都離不開對刺激的判斷和評估。對刺激的判斷和評估不同,會使人們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如果認為此刺激是“有利”的,就會引起積極情緒體驗;如果認為是“有害”的,則會產生消極情緒體驗;至于判斷是“無關”的,人們往往會選擇忽略。
為了更清晰地解釋“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fā)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引起的”,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緒的ABC理論。其中,A指的是誘發(fā)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fā)事件之后相應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境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埃利斯強調,誘發(fā)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人們對誘發(fā)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如,學生考試不及格(A),感覺很羞愧(C1),是因為覺得“大家一定都認為我很沒用”(B1);如果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次不及格說明我還不夠努力,要加油了”(B2),則會重燃學習的激情(C2)。
(二)萬花筒的光反射原理
萬花筒是一種光學玩具,將有鮮艷顏色的實物放于圓筒的一端,圓筒中間放置三棱鏡,另一端用開孔的玻璃密封。由孔中看去可觀測到一朵美麗的“花”樣,將它稍微轉一下,又會出現(xiàn)另一種“花”的圖案,并可以隨著不斷轉動而出現(xiàn)萬千變化。
萬花筒的原理在于光的反射,其美妙的奧秘蘊藏在設計精妙的鏡體結構和流動圖案當中。萬花筒內有一定數量的彩色玻璃片,同一萬花筒中這些玻璃片的數量和質量是不變的,關鍵在于筒內三棱鏡的作用。轉動萬花筒,使碎片發(fā)生新的組合,透過三棱鏡對光進行反射,就會有無窮的新圖案和新花樣。
(三)探秘“情緒萬花筒”的關鍵點
1. 利用學生對萬花筒奇妙變化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對情緒課題的興趣。萬花筒是學生熟悉和喜愛的一種玩具,以萬花筒來引入情緒這一主題,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激發(fā)學習動機。因此,導入課題前要讓學生多轉轉萬花筒,然后再引出情緒這一“心理萬花筒”的命題,引導學生去探秘以感受其千變萬化的神奇。
2. 利用萬花筒的結構、原理,剖析情緒的產生機制。情緒與萬花筒,一個是屬于心理世界的現(xiàn)象,一個是屬于物理世界的現(xiàn)象,兩者有相似之處,但不能簡單機械地對應。沒有學過物理的小學生,并不理解“光的反射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也重在體驗而非認知,因此有關原理不必過多講解,點到為止,可借助“玻璃碎片”與“三棱鏡”形容誘發(fā)性事件(A)與信念、認知(B),將抽象的情緒概念和原理形象化、具體化即可。
3. 利用萬花筒的繽紛多樣,隱喻情緒世界的豐富多彩。人的情緒具有特異性和豐富性的特點,對同一個刺激物、同一件事情,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人們的情緒體驗層次和程度也不同;另一方面,對與情緒相關的元素進行重組配置,可以形成新的組合,如把消極情緒轉為積極情緒、把情緒的爆發(fā)轉為冷靜等。因此,思考如何轉動萬花筒以看到更美的圖案,可以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探索“情緒萬花筒”的活動方案
(一)課前準備:初識萬花筒
教師要了解學生常見的情緒表現(xiàn),準備一些代表不同情緒的臉譜圖和描寫情緒的詞匯,準備5個萬花筒玩具。
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面具,可以是動物、機器人、動畫人物形象等。
(二)熱身活動:卡通狂歡節(jié)
每位同學戴上面具,在歡快的背景音樂里開始3分鐘的卡通狂歡活動,可以學動物叫、做滑稽動作、模仿動畫表演等。活動過程中,教師隨機遞給幾位同學萬花筒玩具并示意他們與同伴交替觀察萬花筒。音樂停止時,請兩三位同學介紹轉動萬花筒的感受。教師適時拆開一個萬花筒讓學生觀察其結構,利用學生對萬花筒奇妙變化的好奇心,引出主題——“情緒萬花筒”。(提示:讓學生在放松身心、感受萬花筒神奇的同時,了解萬花筒結構中有“玻璃碎片”和“三棱鏡”兩大要素)
(三)制作“萬花筒”:喚醒情緒體驗
1. 制作“情緒萬花筒”。請學生說說在不同情況下自己的心情,教師以學生的回答作為制作“萬花筒”的“玻璃碎片”,在幻燈片上制作“情緒萬花筒”。(提示:此時關注的是外部刺激與情緒的關系)
收到一件想了很久的禮物。? 你的心情?搖? ??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課堂上答不出老師的提問。? 你的心情?搖? ??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心愛的寵物狗生病而死。? ? ?你的心情?搖? ??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作業(yè)做完了,還不能看電視。你的心情?搖? ??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
2. 進行情緒詞競賽。讓學生說說還知道哪些描寫情緒的詞(如:驚訝、痛苦、害羞、內疚、討厭、開心、悲傷、悶悶不樂、人心惶惶、歡天喜地),師生共同填充“情緒萬花筒”。(提示:幫助形成或擴展與基本情緒相關的情緒詞匯,擴展學生的情緒體驗)
(四)轉動“萬花筒”:選擇情緒臉譜
1. 選擇情緒。逐一出示“情緒萬花筒”中的臉譜圖,請學生猜猜看,這些臉譜分別代表的是什么情緒。
2. 案例討論。出示案例:子涵同學是數學科代表,期末他非常認真地復習,希望能考個100分,可考試時最后兩大題他卻都沒做出來,你覺得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選擇一個臉譜表示。后來老師評講卷子時說這次考試題目偏難,子涵同學得了全班最高分91分,你覺得子涵的心情會是同一個臉譜嗎?為什么?(提示:說明情緒反映的并非客觀事物本身,而是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
3. 變換問題情境,請學生選擇情緒臉譜。詢問:是否有不同的選擇?交流:為什么不同同學的選擇不一樣?你是怎么想的?適時在課件的“情緒萬花筒”中加上“三棱鏡”。(提示:人的想法就像“萬花筒”中的“三棱鏡”,此時重在引導學生關注個體認知與情緒的關系)
明天數學課要考試。? ?A同學的心情
B同學的心情
C同學的心情
心愛的玩具被弄壞了。A同學的心情
B同學的心情
C同學的心情
臉上長了許多青春痘。A同學的心情
B同學的心情
C同學的心情
……
(五)互換“萬花筒”:理解他人情緒
1. 你演我猜。教師事前先選擇若干比較容易表演的情緒詞匯寫在卡片上,如怒發(fā)沖冠、得意洋洋、坐立不安、手舞足蹈等,每一個情緒詞請一位學生用手勢和表情等身體語言進行表演,其他同學根據表演猜情緒詞并說出表達的是怎樣的情緒。(提示:引導學生識別情緒的外部表現(xiàn),指導學生通過識別身體線索、表情線索和情境線索來增強其情緒認知,感受情緒的多樣性,學會辨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2. 一詞多演。請學生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表演同一個情緒詞,如:悲傷,可以是低著頭苦著臉,或抱緊胳膊貼近身體,或拖著腳走,或嚎啕大哭等等;害怕,可以是渾身顫抖,也可能是縮頭縮腦、緩慢后退,或睜大眼睛張大嘴巴等等。(提示:此過程重在強調并非每個人都以同樣的方式體驗或者展現(xiàn)自己的情緒)
(六)課后延伸: 我的“情緒萬花筒”
1. 記錄“情緒萬花筒”的“七十二變”。在接下來一周時間里,隨時記錄自己的情緒變化情況,畫出自己“情緒萬花筒”的不同圖案。(主要用圖畫的方式表示當時的心情,可加簡要文字補充說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心里的想法等)
2. 想象你的“情緒萬花筒”。設置情境:以下是你的“情緒萬花筒”里可能出現(xiàn)的“玻璃碎片”,請轉動“情緒萬花筒”的“三棱鏡”,想象可能出現(xiàn)的圖案并把它畫出來。情境描述:暑假里,你和幾位同學一起去玩“密室脫逃”,沿途經過美麗的西湖;排了很長很長的隊才買到票;游戲的密室陰森森的,你們解不出提示出路的線索;終于逃出密室見到光明;回家路上突然下大雨;到家發(fā)現(xiàn)手機丟了……假設你遇到了這些情況,你會產生怎樣的情緒?
上述兩個任務中,學生可任選一個在課后完成。(提示:加深對情緒的認知,為下一次活動課做準備)
(責任編輯:林彥?搖?搖?搖?搖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