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姜麗紅
【摘要】通過對冠心病先天伏寒證理論研究進行總結,發(fā)現(xiàn)冠心病先天伏寒證癥狀及疾病發(fā)展規(guī)律,并對冠心病先天伏寒證的治療進行總結,尋求現(xiàn)代微分子學證據。
【關鍵詞】冠心病先天伏寒證;現(xiàn)代微分子學研究;伏寒方;伏寒顆粒
1冠心病先天伏寒證的中醫(yī)研究進展
早于清代,伏邪理論即有提出。劉吉人在《伏邪新書》云:“……感六淫而不即病,過后發(fā)病者,總謂之日伏邪,己發(fā)者治不得法,病情隱伏,亦謂之日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氣內傷,……后仍作者,亦謂之日伏邪。有己治愈,而未能除盡病根,遺邪內伏,后又復發(fā),亦謂之日伏邪”。任繼學教授在“伏邪”探微中論述冠心病的發(fā)病與邪毒伏與心脈,復受其他因素而復發(fā)。伏邪的產生有以下幾點因素有關:一為中軸有傷,升降失常,久之毒邪內生。二是情志失調,氣機不暢,五臟失和,氣血循環(huán)不利,津液運行受阻,痰瘀此生化毒,伏于心臟。三是先天稟賦不足,邪伏心脈,因外感、情志等其他因素造成心內外之經絡阻滯,心不得精血滋潤,發(fā)為心絞痛。黃氏等通過對冠心病患者治療中總結發(fā)現(xiàn),冠心病先天伏寒證患者除有胸痛或憋悶外,其頑固性足涼或手足涼比較明顯。其癥狀演變規(guī)律,女性患者從月經來潮(14歲左右)即有痛經,足涼或手足涼;男性患者從二八(既16歲左右)出現(xiàn)足涼或手足涼,少腹疼痛或遺尿,至35歲(女)或40歲(男)前。既出現(xiàn)胃疼,胃脹,納呆,惡冷食,或反酸,暖氣。至49歲(女)或64歲(男)前即出現(xiàn)心絞痛癥狀。姜氏基于“母為基,父為樽”之理,提出“男女媾精,陽氣不足,寒伏與內”假說,根據稟賦體質可理解為“伏寒體質”。伏寒體質不同于陽虛體質,源于先天,在年輕時顯證不明顯,隱證多見。“手足不溫”為貫徹始終的特征。運用“伏寒”理論可治療臨床多種疾病。候氏對64名“伏寒”致原發(fā)性痛經患者進行觀察,治療組(口服中藥)與對照組(口服西藥)進行對比,治療組在遠期止痛效果與改善癥狀及遠期療效方面高于對照組,兩組均可以明顯緩解疼痛。黃氏等認為子宮內膜異位患者中早起無早期明顯表現(xiàn)或者因癥狀表現(xiàn)為痛經、盆腔痛等被忽視,隨時間推移而發(fā)病為子宮內膜異位,與“伏邪”致病特點“隱匿性”與“漸進性”類似,而子宮內膜異位患者中經常出現(xiàn)手足厥冷、得溫痛減等癥狀,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伏邪”、“伏寒”相關聯(lián)。
2冠心病先天伏寒證的現(xiàn)代微分子學研究進展
魏氏等對冠心病心絞痛先天伏寒證患者血清進行研究,冠心病先天伏寒兼心血瘀阻證與冠心病心血瘀阻證相比,冠心病先天伏寒兼心血瘀阻證中丙氨酸、α-葡萄糖、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脂類化合物等物質含量較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較低。冠心病患者大多數(shù)患有糖代謝異常,在冠心病先天伏寒證患者中存在能量代謝、脂代謝、糖代謝、氨基酸代謝的異常,這些因素可能導致手足怕冷等癥狀。崔氏報告冠心病組患者與冠心病先天伏寒證兼有血瘀證患者普遍存在炎癥反應和HPA軸功能低下,推測冠心病先天伏寒證患者具有潛在的發(fā)病傾向。姜氏報告伏寒組與健康人血清蛋白比較上調蛋白質主要為補體C4前體蛋白原與角蛋白,下調的蛋白質主要有補體C6、補體因子I、膽綠素還原酶等。說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于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相關。魏氏運用代謝組學方法區(qū)分不同證型的冠心病心絞痛先天伏寒證患者1H-NM圖譜,確定伏寒證與非伏寒證中:丙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及極低密度脂蛋白等代謝產物存在明顯差異。目前冠心病先天伏寒證微分子學研究較少,待學者繼續(xù)研究。
3冠心病先天伏寒證中醫(yī)藥治療
黃永生教授在多年臨床中不斷實踐觀察,確立伏寒理論,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取得很好的療效。伏寒方的藥物組成如下:淫羊藿30g,黃芪30g,巴戟天15g,白術15g,當歸15g,砂仁15g,清半夏15g,仙茅15g,枳殼15g,青皮15g,知母15g,黃柏15g。方中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補火助陽,溫補脾腎散體內之伏寒;黃芪、白術益氣健脾,脾得運化而將精微布散,養(yǎng)后天之本以補先天;清半夏燥濕化痰且味辛能散,調暢氣機;砂仁醒脾開胃,助芪、術健脾之功;當歸補血活血配青皮、枳殼理氣之藥以化生氣血。黃柏、知母苦寒入腎,引火歸元。全方寒熱同調,氣血化生得源,陰陽調和而病自愈。劉氏對60名冠心病先天伏寒證患者進行分組,治療組予伏寒顆粒合血府逐瘀顆粒,對照組予金貴腎氣丸合血府逐瘀顆粒;治療組血清Igh、IgG明顯升高,證明伏寒方治療冠心病先天伏寒證療效顯著。馬氏對冠心病先天伏寒證兼血瘀證患者進行觀察,對照組(服用伏寒顆粒和血府逐瘀顆粒)患者在改善胸痛、胸悶癥狀有明顯好轉,在改善肢冷、胃痛癥狀方面有明顯好轉。吳氏等等對亞健康先天伏寒證患者進行觀察,初步證實“先天伏寒”證候患者均有頑固性足涼或手足涼等癥狀,其疾病發(fā)展有規(guī)律性,在證候方面運用伏寒方治療組在改善癥狀與次要癥狀方面與對照組相比具有良好療效。田氏等對100名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分組,其對照組(服用伏寒顆粒)與對照組(服用養(yǎng)心氏片)相比,能夠降低心絞痛復發(fā)率、頻率、時間,能夠有效改善心電圖,兩組均可以緩解心絞痛。李氏對小鼠進行造模觀察,發(fā)現(xiàn)其伏寒顆粒組與腎氣丸組相比,伏寒顆粒組體溫回升更明顯,伏寒顆粒組血清ACTH、T3、T4、TSH水平均有提升,證明伏寒顆??蓪ο忍旆C本質進行治療。郭氏等對小鼠免疫因子進行觀察研究,伏寒顆粒組小鼠血清TNF-α,IL-6等因子含量顯著降低,證明伏寒顆??筛纳菩∈蠓P兔庖咭蜃游蓙y狀態(tài)。王氏報告冠心伏寒顆粒給藥小鼠中血清CK、LDH濃度明顯低于模型組,AST呈下降趨勢,提示冠心伏寒顆??蓽p輕心肌缺血模型動物心肌損傷程度。動物模型與人體結構存在差異,伏寒顆粒在人體內作用機制有待研究。運用伏寒方亦可治療伏寒證表現(xiàn)的各類疾病。高氏報告雷諾病治療組(服用伏寒方)在指端回復所需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心痛定),高氏認為雷諾病重治在“心”,建立“溫腎健脾,強心”的治則,運用伏寒方加減治療雷諾癥。
4總結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F(xiàn)代醫(yī)家在不斷總結歷代經驗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并實踐“伏寒”理論。運用“伏寒”理論可以指導臨床治療也可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體現(xiàn)中醫(yī)“治未病”的中心思想。但目前對冠心病先天伏寒證現(xiàn)代分子學研究較少,需要繼續(xù)研究?!胺崩碚撚休^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與理論意義,有待深入研究。
(通訊作者:姜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