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利益平衡:債權雙重讓與優(yōu)先論

        2019-04-26 03:12:04宋天騏

        宋天騏

        摘 要:債權讓與行為不是處分行為,債權雙重讓與的優(yōu)先性規(guī)則不能依據(jù)處分行為的性質(zhì)而定。債權雙重讓與的規(guī)則設計,應平衡兩個受讓人的合法權益,也應對惡意造成債權雙重讓與的當事人給予規(guī)制。債權雙重讓與的優(yōu)先性,應采用類型化的思維,區(qū)分當事人的注意義務和注意能力,兼顧交易效率和交易安全。表見讓與時,不能適用債權的善意取得,第二受讓人的合法權益可向讓與人主張。

        關鍵詞:利益平衡;債權讓與;優(yōu)先性;讓與通知

        中圖分類號: D923.6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9)02-0008-07

        債權讓與涉及讓與人(債權人)、受讓人和債務人的三方法律關系,而債權雙重讓與更為復雜,第二受讓人的介入使原本的三方法律關系變?yōu)樗姆椒申P系。債權讓與的核心是保障受讓人債權的實現(xiàn),但基于民法理念,債權讓與又不能增加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成本,若增加成本,則該成本應由債權讓與的當事人承擔(1)[1]。因此,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債權雙重讓與中讓與人的行為應如何評價,第一受讓人和第二受讓人之間的權益沖突應如何解決,在債務人主張表見讓與時其所為清償是否有效(2)。

        一、案例研討

        (一)案情簡介

        上訴人為上海錦策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錦策公司),被上訴人為上海妙鼎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妙鼎公司)、吳玉根、郁新龍,原審第三人為上海申祥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祥公司)(3)。

        妙鼎公司承建案外人上海宏發(fā)電聲有限公司的廠房建筑項目,由掛靠在妙鼎公司的吳玉根具體負責工程施工。申祥公司系該項目的混凝土供應商,工程施工期間,申祥公司被結欠貨款共計人民幣630520元。郁新龍是幫助吳玉根進行現(xiàn)場管理的工作人員,雖然沒有勞動合同或者掛靠協(xié)議證明郁新龍與妙鼎公司之間存在職務委托關系,但相關證據(jù)顯示,郁新龍曾代表妙鼎公司與申祥公司協(xié)商混凝土制品買賣合同事宜,并且簽字確認了兩公司于2006年11月26日至同年12月25日之間的貨款對賬,同時亦曾代表妙鼎公司簽收申祥公司提出的調(diào)價函。據(jù)此,庭審中,妙鼎公司、吳玉根對郁新龍的身份均予以確認。

        2007年5月6日,申祥公司、郁新龍與錦策公司簽訂一份債權轉讓協(xié)議書,約定申祥公司將截至2007年4月25日妙鼎公司結欠申祥公司混凝土款項430520元的債權轉讓給錦策公司(庭審中妙鼎公司和吳玉根均稱對該協(xié)議書不知情)。5月22日,申祥公司又向妙鼎公司出具承諾書,將妙鼎公司結欠申祥公司的混凝土款50萬元轉讓給案外人趙文付。之后妙鼎公司分兩次將50萬元支付給趙文付。錦策公司因妙鼎公司未按照5月6日的債權轉讓協(xié)議書支付約定款項而向上海市青浦區(qū)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妙鼎公司、吳玉根、郁新龍依約支付人民幣430520元。

        為便于觀察,將當事人關系呈現(xiàn)如圖1所示:

        圖1?當事人關系圖

        (二)裁判意見

        一審法院認為,債權轉讓協(xié)議對妙鼎公司不發(fā)生法律效力,因為郁新龍對案件涉及款項的認定屬于公司經(jīng)營活動的重大情況,而其未經(jīng)公司授權或事后追認,無權代理公司簽署債權轉讓協(xié)議。易言之,郁新龍不是適格的委托代理人。退一步來看,由于第二受讓人趙文付已經(jīng)受讓債權且受領清償,原債權債務已經(jīng)消滅,錦策公司無受領讓與通知的可能,但可以要求支付130520元并另案要求申祥公司履行30萬元的債務。

        二審法院認為,郁新龍在債權轉讓協(xié)議書上簽名的事實,可以視為妙鼎公司已經(jīng)接到債權轉讓的通知,因為郁新龍是妙鼎公司的工作人員,是項目現(xiàn)場的負責人,而且郁新龍是以公司名義實施簽名。換言之,妙鼎公司已經(jīng)知曉債權讓與事實,其向案外人趙文付清償債務的行為不影響債權轉讓協(xié)議效力,而趙文付受領清償構成不當?shù)美?,其應當向第一受讓人錦策公司返還款項,返還數(shù)額為430520元。

        (三)理論爭點

        一、二審法院對債權雙重讓與的認識不同,一審法院側重于保護第二受讓人的權益(重視交易安全),而二審法院則側重于保護第一受讓人的權益(重視法秩序穩(wěn)定)。由于我國《合同法》并未對債權雙重讓與規(guī)則進行規(guī)定,實務中法院如何裁判便常常出現(xiàn)矛盾,因此,理論上有必要厘清債權雙重讓與中諸多當事人的法律關系,明確債權雙重讓與規(guī)則。

        此案中,除債權雙重讓與的爭議外,還有表見讓與的爭議。即公司員工是否有簽署債權轉讓協(xié)議、接受債權轉讓通知的權利,第二受讓人主張表見讓與的法律后果,第一受讓人對表見讓與是否有介入權等。

        二、理論探究

        (一)債權讓與行為是否為處分行為

        明確債權讓與的行為性質(zhì)就需要對相關概念比較研究,債權讓與和債權讓與合同兩者不同,處分行為與處分權不同。其一,債權讓與合同,是指當事人雙方意思一致,達成關于債權移轉的合同,是一種法律行為;債權讓與是一種法律事實,是事實行為(4)[2]。債權讓與合同成立即生效,債權發(fā)生移轉的法律效果,并不需要合同的履行行為,但有時需要履行諸如交付債權憑證等附隨義務[3]。從結果上看,債權讓與是債權讓與合同的結果,而債權讓與合同則是債權讓與的原因。這與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不同,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和獨立性,認為債權讓與是準物權行為,債權讓與合同只產(chǎn)生債權讓與的義務,債權讓與行為才產(chǎn)生債權讓與的法律效果。舉例說明,甲有對丙的10萬元債權,甲將該10萬元債權贈予乙,并簽訂贈予合同,隨后將讓與事實通知丙。甲乙之間的贈予合同,即債權讓與合同,只產(chǎn)生甲向乙轉讓10萬元債權的合同義務,并不發(fā)生債權轉讓的效果;甲乙之間還形成了轉讓10萬元債權的合意,該合意是債權讓與行為,實際產(chǎn)生債權讓與效果。其二,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相對,而是否有處分權不影響處分行為的行使,只是影響處分行為所涉及的基礎行為的效力。也即我國法律上,讓與人第二次讓與債權時,其與第二受讓人簽訂的債權讓與合同是有效的,只是轉讓的債權可能會履行不能,第二受讓人可主張違約責任。

        有學者認為,依照歷史解釋或目的解釋的方法,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立法的草案、立法理由書等相關資料,我國大陸法上的債權讓與解釋應與臺灣地區(qū)的立法例相同,應將債權讓與視為處分行為,依處分行為的性質(zhì),債權讓與無需通知,即可發(fā)生債權讓與的法律效果[4]。然而,我國物權法立法時明確摒棄了物權行為獨立性和無因性的觀點(5),將債權讓與解釋為處分行為,無異于承認債權讓與具有獨立性和無因性,這就會與物權法產(chǎn)生嚴重矛盾。而且,即便條文外觀相似,其規(guī)范意旨也未必相同,我國《合同法》立法時借鑒德國等的民法,但并未采納物權行為制度及其理論(6)[5]。此外,從體系解釋角度,《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條關于買賣合同的定義(7)和第一百三十五條關于標的物直接依據(jù)買賣合同發(fā)生所有權移轉(8),并沒有所謂的關于所有權移轉合意的物權行為,因此,未采物權行為理論的《合同法》中債權讓與不能解釋為處分行為。

        通過比較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關于債權讓與的認識,我們應當明確,我國大陸《合同法》中債權讓與行為的性質(zhì)不是處分行為,而是事實行為[3][6]。債權讓與合同是當事人雙方意思一致的法律行為,而轉讓債權的行為則是債權讓與合同的標的,債權讓與是債權讓與合同的法律后果。

        (二)債權雙重讓與的優(yōu)先性

        債權雙重讓與的優(yōu)先規(guī)則在各國差異較大,而應收款轉讓公約也未制定統(tǒng)一規(guī)則,只是在附件中列明現(xiàn)行三種基本模式。

        1.讓與主義

        讓與主義,也稱意思主義或不公示主義。債權讓與以意思表示一致而發(fā)生,讓與人第二次債權讓與,屬于無權處分債權,而債權不適用善意取得規(guī)則,因此,第二受讓人不能善意取得受讓債權。即便第二受讓人獲得清償,也構成不當?shù)美?,應向第一受讓人返還所獲清償,其所受損失向讓與人主張。易言之,債權讓與無需公示,意思表示一致時,自動發(fā)生對抗第三人的效果;債權雙重讓與時,第一受讓人優(yōu)先于第二受讓人。其法理基礎為,“一個人不能讓與自己所無之物”,讓與人第一次債權讓與之后,該債權便不屬于讓與人財產(chǎn),其無權處分該債權;“一個人不能讓與優(yōu)于自己所有物之權利”,在擔保性讓與中,讓與人為其債權設定擔保負擔,第二受讓人受讓該債權時,同時承受讓與人的負擔,應劣后于第一受讓人。德國(9)[7]和我國臺灣地區(qū)(10)[8]采納物權行為理論,認為債權讓與是準物權行為,因而在債權雙重讓與中,采此規(guī)則,以貫徹邏輯。

        2.通知主義

        通知主義所涉通知,既指讓與人或受讓人的通知,也包括債務人的承諾。債權讓與經(jīng)意思表示一致而發(fā)生,但通知債務人后,才對債務人發(fā)生效力;若債務人未收到通知,向原債權人清償,其債務也可消滅,只是由原債權人將所獲清償給付給受讓人。債權雙重讓與時,已通知的受讓人優(yōu)先于未通知的受讓人;兩個受讓人都已通知,先通知的受讓人優(yōu)先;兩個受讓人均未通知,該債權讓與不得對抗債務人,債務人向原債權人清償可獲得債務消滅的效果。其法理基礎在于,其一, 債權是相對權,不具有公示性,但涉及交易安全時,應使其具有一定公示效力,通知債務人便具有這一效果;其二,敦促債權人或受讓人進行通知,有利于預防交易欺詐,防范道德風險。而如果省略通知要件,讓與人可能會多次讓與,造成更多的第三人利益沖突。

        法國便采納通知主義,認為債權雙重讓與時,以讓與通知或承諾的先后順序判斷受讓人的優(yōu)先次序。無獨有偶,英國也采納通知主義,“習慣是,衡平法上有效的權利是按優(yōu)先的通知獲得優(yōu)先權。一種權利如有接連不斷的受讓人,就按照權利的名稱順序排列,不是按照債權人把他們的權利轉讓給各個人的日期排列,而是根據(jù)發(fā)給被告當事人通知的日期排列。這個習慣一般說來就是所謂的迪爾訴霍爾案確立的慣例?!盵9]“如果一項合同權利的轉讓有數(shù)個受讓人,或者一項權利經(jīng)過多次轉讓,在先發(fā)出轉讓通知的受讓人,就取得優(yōu)先權。因此,及早發(fā)出轉讓通知,就可以取得優(yōu)先于其他未經(jīng)通知或遲通知的受讓人的權利?!盵9]

        相比之下,日本的通知主義更為特殊。當一般的讓與通知或債務人承諾與附確定日期的證書沖突時,以附確定日期的證書所為的通知為先。當附確定日期的證書相沖突時,有兩種解決途徑:其一,“確定日期說”,以證書記載的日期確定受讓人的優(yōu)先次序;其二,“到達優(yōu)先說”,以證書實際到達債務人的時間確定優(yōu)先次序[10]。日本的附確定日期證書,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債權人與第二受讓人、債務人惡意串通損害第一受讓人權益的情況,但是若第二受讓人的附確定日期證書所附時間早于第一受讓人或先于第一受讓人到達,第一受讓人的權益仍無法保障。

        3.登記主義

        債權讓與需經(jīng)登記,債權雙重讓與時,已登記的受讓人優(yōu)于未登記的受讓人,先登記的受讓人優(yōu)于后登記的受讓人;均未登記時,第一受讓人優(yōu)于第二受讓人,即依據(jù)讓與主義的受讓先后順序來確定債權的優(yōu)先性。其法理基礎在于,債權的秘密性和相對性決定了其通知的公示效力較弱,登記作為權利外觀有強大的公示力和公信力,可以避免債權多重讓與的風險。

        登記主義依據(jù)適用范圍不同,又可分為兩類:其一,登記制原則上適用于一切有體動產(chǎn)和物體動產(chǎn)的擔保及金錢債權的買賣,基本涵蓋實務中債權融資的全部領域。其二,登記制是對特定交易的規(guī)制。依據(jù)登記要件和程序的不同,登記主義可分為交易登記制與通知登記制。交易登記制的登記要件更為嚴格,需要向登記機關提交指定細節(jié)信息的文件和設定或證明擔保權的文件;通知登記制的登記要件較為寬松,手續(xù)簡便,當事人僅需登記一份融資聲明,載明讓與人、受讓人或其代表人名稱并指明擔保財產(chǎn)(被讓與債權)[7]。

        (三)讓與通知的效力

        債權讓與的效果如何,與讓與通知的有無或讓與通知的先后關系密切。一般而言,采讓與主義的國家認為債權讓與無需讓與通知,采通知主義的國家認為讓與通知是債權讓與的對抗要件或生效要件,采登記主義的國家認為讓與通知不足以產(chǎn)生公示效力,債權讓與需經(jīng)登記。

        我國《合同法》第八十條規(guī)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jīng)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庇袑W者認為,該條所指“通知”應當解釋為債權讓與的生效要件,也即在通知債務人之前,讓與人和受讓人之間不發(fā)生債權讓與的法律效果。其理由主要是,債權讓與合同成立后,需要一定的法律事實才能使債權實際發(fā)生移轉,而該法律事實即讓與通知[11]。此外,債權讓與合同與有形財產(chǎn)買賣合同一樣,需要履行行為;不能認為債權變動無需履行行為,那會模糊合同生效和合同履行之間的界限,把“當事人應當履行義務”視為“當事人已經(jīng)履行義務”。而讓與通知可以將債權讓與的內(nèi)外效力統(tǒng)一,有利于法律關系的清晰,避免受讓人在獲得清償前的惶恐不安和法的不安定性[6]。這種觀點與我國物權變動的債權形式主義類似,交付與登記實際產(chǎn)生物權變動的效果,而讓與通知也實際產(chǎn)生債權移轉的效果。但是,從比較法的視角看,幾乎沒有國家采納此種模式,似乎只有荷蘭有此立法例[9];而且,此種模式只看到了受讓人在獲得清償前的不安,卻沒看到債務人履行債務的不確定性,沒有平衡受讓人和債務人的利益。舉例說明,甲將對乙的10萬元債權讓與丙,在讓與通知之前,乙獲知該讓與事實,但沒有讓與通知,債權沒有實際移轉,乙應向甲或丙中的何人履行尚存疑問。向甲清償,但甲已簽訂債權讓與合同;向丙清償,但丙還未受讓債權,還不是乙的債權人。同時,此種模式還增加交易成本,若非如此,債務人知悉或承諾可視為讓與通知,債務人直接向受讓人清償,交易效率提高。

        我國《合同法》只規(guī)定了債權讓與對債務人的效力,卻沒有規(guī)定對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效力,如此也就造成了債權雙重讓與時第二受讓人的尷尬境地。那么讓與通知在債權雙重讓與時居于何種地位,筆者認為,從利益平衡角度,將讓與通知作為債權讓與的對抗要件更為妥當。對《合同法》第八十條進行反對解釋,只要經(jīng)過通知,債權讓與就可以對債務人發(fā)生效力。換言之,第八十條內(nèi)涵了將讓與通知作為對抗要件的解釋。

        (四)表見讓與

        債權讓與要保證受讓人的債權得以實現(xiàn),也要保證債務人的利益,因此,在債務人收到符合要求的讓與通知后,即使未發(fā)生債權讓與或者債權讓與無效,債務人仍有權以對抗受讓人的事由對抗讓與人。若債務人主張表見讓與,則其對受讓人的清償和其他行為有效,并可以此對抗讓與人;當債權讓與無效或者未發(fā)生時,讓與人可以主張不當?shù)美?,要求受讓人返還所受清償。

        債務人也可以不主張表見讓與,在其向受讓人履行債務前,可依據(jù)債權讓與無效或未發(fā)生,拒絕受讓人的給付請求;在其向受讓人履行債務后,也可主張受讓人并非真正債權人,要求受讓人返還所獲清償。

        當債權雙重讓與時,讓與人就特定債權與第一受讓人訂立債權讓與合同后,未通知債務人,又與第二受讓人訂立債權讓與合同,并將第二次讓與事實通知了債務人,若不主張表見讓與,如果債務人向第二受讓人履行,依現(xiàn)行法,善意的債務人可能承受履行風險,即向第二受讓人的履行不能夠消滅債務,因為讓與人第二次讓與債權屬于無權處分,并不能發(fā)生債權移轉的效果,第二受讓人并不是真正的債權人。但若債務人主張表見讓與,其并不受不利影響,第二次債權讓與認可消滅原債權債務關系。

        三、案例分析

        (一)申祥公司的債權讓與行為不是處分行為

        申祥公司對妙鼎公司享有630520元的債權,其分別在2007年5月6日和5月22日將債權先后讓與錦策公司和趙文付。其中錦策公司受讓的數(shù)額為430520元,而趙文付受讓的數(shù)額為50萬元。我們可以看到,債權雙重讓與的數(shù)額應該是30萬元(11)。對申祥公司讓與的20萬債權,錦策公司無權干涉,因為這20萬債權不影響其債權的實現(xiàn)。但是針對被雙重讓與的30萬債權,錦策公司可以主張申祥公司侵權。問題在于,將債權讓與評價為事實行為,也就意味著需要讓與通知才能實際發(fā)生債權讓與的法律效果,這就需要評價第一次債權讓與是否對妙鼎公司生效,錦策公司是否有權對妙鼎公司主張430520元的債權。

        比較而言,如果采用處分行為的觀點,申祥公司兩次債權讓與行為的法律后果是,第一次對錦策公司的債權讓與無需通知即發(fā)生債權移轉的效果,第二次對趙文付的債權讓與也無需通知即發(fā)生債權移轉的效果,那么申祥公司雙重讓與的債權數(shù)額仍然是30萬元。如此看來,不論對債權讓與行為采何種觀點,實際發(fā)生債權雙重讓與的數(shù)額都是一樣的。但是,如果債權讓與被評價為處分行為,那么在法律效果上,就不需要讓與通知就實際發(fā)生債權移轉的效果。這也是兩種觀點的區(qū)別所在。

        就我國《合同法》而言,將第八十條的債權讓與評價為事實行為,更合乎法律體系的要求,也方便實務中糾紛的解決。

        (二)債權雙重讓與時,妙鼎公司不必承擔履行風險

        申祥公司在5月6日將430520元債權讓與錦策公司,但是并沒有通知妙鼎公司,郁新龍作為妙鼎公司的工作人員應當認為其有權代理公司處理相關事務,其在債權讓與協(xié)議上的簽字可以評價為妙鼎公司受領讓與通知。在5月22日,妙鼎公司收到申祥公司的承諾書后,第二次債權讓與對妙鼎公司生效。在妙鼎公司向趙文付履行債務之前,若錦策公司向妙鼎公司主張債權,妙鼎公司不可依據(jù)其未收到讓與通知而抗辯;在妙鼎公司履行債務之后,其在20萬有效債權讓與范圍內(nèi)債務消滅,其余30萬債務可主張表見讓與,使該30萬清償有效,并以此對抗錦策公司。

        崔建遠先生和韓世遠先生認為,受讓人于讓與合同發(fā)生效力時,也就是雙方當事人達成合意時,即可以對于其他第三人主張債權讓與的效果,成為債權人[2][12]。換言之,債權讓與合同對于第三人不待通知就已經(jīng)發(fā)生效力。以此見解,債權雙重讓與時,應依照“先來后到”的時間規(guī)則確定受讓人的優(yōu)先性。但是基于保護債務人的理念,妙鼎公司仍然可以向趙文付清償,以消滅50萬的債務。在錦策公司進行有效讓與通知后,只能從妙鼎公司處獲得130520元的清償,其余30萬元應當向趙文付主張不當?shù)美颠€。

        (三)申祥公司的承諾書具有替代讓與通知的效力

        5月22日,申祥公司向妙鼎公司出具承諾書,該承諾書具有讓與通知的效力,承諾書到達時,債權讓與對妙鼎公司生效。此外,關于郁新龍的簽字權限問題。首先,郁新龍雖然未與妙鼎公司簽訂勞動合同,但卻有勞動關系和勞動事實,不能僅依據(jù)沒有勞動合同而否定郁新龍與妙鼎公司的勞動關系;而且,法庭中妙鼎公司和吳玉根都對郁新龍的身份予以確認,應當明確郁新龍是妙鼎公司的員工。其次,作為妙鼎公司的員工,郁新龍多次代表妙鼎公司與申祥公司談判,商討買賣合同事宜,代理妙鼎公司簽字確認貨款對賬單和簽收調(diào)價函,這些都可以表明郁新龍有權代理妙鼎公司進行對外業(yè)務活動。而債權讓與中,作為債務人一方的妙鼎公司不需要對債權讓與的事實進行事前同意或事后追認,只需要對債權讓與事實進行確認。換言之,妙鼎公司同意與否并不影響債權讓與合同的效力,也不影響債權讓與在當事人之間的效力;妙鼎公司對債權讓與事實的知悉便可替代讓與通知,使債權讓與對妙鼎公司生效。而這種知悉,可以通過郁新龍的簽字實現(xiàn)。易言之,第一次債權讓與,由于郁新龍的簽字,錦策公司已經(jīng)有權要求妙鼎公司到期履行債務。

        讓與通知既是債權讓與事實的公示方式,也是債務人知悉債權讓與事實的方式。讓與人出具承諾書,或債務人出具承諾書,或是債務人在債權讓與合同上簽字,都可以表明債務人知悉債權讓與的事實。既然如此,兩次債權讓與都已經(jīng)進行讓與通知,實質(zhì)上都對債務人妙鼎公司生效。

        (四)是否主張表見讓與是妙鼎公司的權利

        前文已述,表見讓與制度是為了保護債務人的利益,減少債務人履行債務的風險。本案中,妙鼎公司向趙文付履行50萬的債務,可以消滅其對等額度的債務;至于錦策公司要求其履行430520元債務的主張,其可以主張表見讓與,其對原債權人申祥公司尚欠款130520元,只需向錦策公司履行最多130520元的債務。

        若妙鼎公司不主張表見讓與,可以向趙文付要求返還30萬元,因為趙文付實際只享有20萬元的債權,30萬債權的真正債權人是錦策公司。妙鼎公司可以全額向錦策公司清償430520元的債務,錦策公司作為第一受讓人的權益得以實現(xiàn)。但是,錦策公司權益的實現(xiàn)受妙鼎公司是否主張表見讓與的影響,若妙鼎公司主張表見讓與,其權益受限;若妙鼎公司不主張表見讓與,其權益實現(xiàn)。

        實務中,讓與人申祥公司雙重讓與的行為似乎不受規(guī)制。無論債權雙重讓與采何種優(yōu)先規(guī)則模式,都是受讓人與債務人的動態(tài)變化,而債權雙重讓與的罪魁禍首——讓與人卻未得規(guī)制。因此,從利益平衡角度,應當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讓與人實施懲戒,使其負擔債權雙重讓與的經(jīng)濟成本也無可厚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郁新龍的簽字行為可以評價為妙鼎公司的行為,申祥公司對錦策公司的第一次債權讓與有效,且經(jīng)過讓與通知,對妙鼎公司生效。申祥公司對趙文付的第二次債權讓與也有效,申祥公司的承諾書具有替代讓與通知的效力,該債權讓與對妙鼎公司也生效。妙鼎公司作為債務人,不應當受到債權讓與的不利影響,有權選擇是否主張表見讓與,有權選擇向錦策公司或趙文付清償債務。當妙鼎公司已經(jīng)向趙文付清償50萬元后,其原債務只剩余130520元,最多向錦策公司清償130520元。錦策公司不能受償?shù)?0萬元,應當向趙文付主張不當?shù)美颠€。趙文付返還30萬后,所受損失應當向讓與人申祥公司主張損害賠償。

        四、債權雙重讓與的中國立場:類型化模型

        債權讓與通知可以解釋為對抗要件,讓與通知到達,債權讓與對債務人生效,而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實際無從知曉讓與事實,因此,可區(qū)分民事與商事的不同類型,民事債權讓與的讓與通知可以對抗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商事債權讓與的讓與通知不得對抗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需經(jīng)登記才可對抗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

        為便于觀察,圖示如下(見圖2):

        圖2?債權讓與通知情況分類

        類型化思維考慮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區(qū)分民事主體與商事主體的注意能力和認識能力。我國在《合同法》制定之前,還通行《經(jīng)濟合同法》《涉外經(jīng)濟合同法》和《技術合同法》,《合同法》制定并實施后,前述三部法律也隨之廢止,但前述三部法律所涉及的商事主體的規(guī)制并不能完全體現(xiàn)在《合同法》中。易言之,現(xiàn)行《合同法》難免受限于歷史,不能體現(xiàn)對民事主體和商事主體的不同調(diào)整。這在《合同法》第一百五十八條(12)的標的物檢驗條款中也有體現(xiàn)。民事主體的認識能力和檢驗能力與商事主體有很大差距,法律給民事主體檢驗標的物的期間并不能保護其合法權益,不具備檢驗能力的民事主體無法檢驗標的物的質(zhì)量。同樣的規(guī)定,在美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就會區(qū)分民事主體和商事主體,不使民事主體因檢驗能力的欠缺而喪失救濟機會[13]。有鑒于此,在制度設計上,我們應當對債權讓與進行類型化區(qū)分,對債權雙重讓與區(qū)分民事主體與商事主體。

        就本案而言,公司之間的債權讓與屬于商事主體之間的債權讓與,申祥公司與錦策公司的債權讓與,在進行有效通知之后須進行登記,記載債權讓與的數(shù)額和擔保情況。如果申祥公司再進行債權讓與,則其讓與的數(shù)額不能超過20萬元,即申祥公司第一次債權讓與之后剩余的債權數(shù)額。登記有很強的公示力,且利害關系人查詢債權讓與情況也較為簡單,若趙文付未能盡到善意受讓人的必要注意義務,則應當承受起債權不能完全實現(xiàn)的風險。

        五、結語

        債權讓與行為不宜解釋為處分行為,我國《合同法》對債權讓與應采取類型化的態(tài)度,區(qū)分民事主體與商事主體,規(guī)定商事主體債權讓與的登記規(guī)則,給予民事主體債權讓與免于登記的自由。民事主體債權雙重讓與時,采取通知主義的模式;商事主體債權雙重讓與時,采取登記主義的模式;民事主體與商事主體均有涉及的債權雙重讓與,也應采取登記主義的模式,登記成本由商事主體承擔。

        商事主體的趨利性,使得商事法律關系相對于民事法律關系更為復雜。即便是民商合一的法律體系,也不應當墨守成規(guī),而應當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然商事活動的靈活性和特殊性造成了債權雙重讓與的復雜關系,那么制度設計就應當對商事性質(zhì)的債權讓與特別規(guī)制,這也是法律衡平精神的表現(xiàn)。

        注釋:

        (1)此即債權讓與的兩個目的,第一,保護債務人;第二,保護受讓人。

        (2)若無特別聲明,本文所指債權讓與皆為普通債權讓與,而非記名債權讓與。

        (3)上海錦策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與上海妙鼎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等債權轉讓合同糾紛上訴,案(2007)青民一(民)初字第2392號;(2008)滬二中民一(民)終字第2101號。

        (4)韓世遠教授認為,債權讓與行為是事實行為,抑或是法律行為,二者并沒有實務性區(qū)別。

        (5)《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十五條,采債物二分的觀點,未經(jīng)登記的不動產(chǎn),不影響設立、轉讓不動產(chǎn)的合同效力。這與物權行為獨立性和無因性完全不同,不能混淆。

        (6)梁慧星主編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226條、第227條、第234條、第251條等均表明我國學界對物權行為理論的否認態(tài)度。

        (7)《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條:“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于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p>

        (8)《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五條:“出賣人應當履行向買受人交付標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并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

        (9)民法典對此無規(guī)定,系實務上通行規(guī)則,但債權質(zhì)押以通知債務人為生效要件。

        (10)通說依德國法。我國臺灣“民法”第118條第3項規(guī)定,無權處分情形,若數(shù)處分相抵觸時,以其最初之處分為有效。林誠二先生認為,此種數(shù)處分抵觸者,在債權讓與等準物權行為,有適用可能。

        (11)630525元與430520元相差了20萬元,在第一次債權讓與后,申祥公司可再讓與的數(shù)額應為20萬;而其讓與給趙文付的數(shù)額為50萬,那么其中的30萬就被雙重讓與了。

        (12)《合同法》第一百五十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發(fā)現(xiàn)或應當發(fā)現(xiàn)標的物的數(shù)量或者質(zhì)量不符合約定的合理期間通知出賣人。買受人在合理期間內(nèi)未通知或者自標的物收到之日起兩年內(nèi)未通知出賣人的,視為標的物的數(shù)量或者質(zhì)量符合約定,但對標的物有質(zhì)量保證期的,適用質(zhì)量保證期,不適用該兩年的規(guī)定。

        參考文獻:

        [1]方新軍.合同法第80條的解釋論問題——債權讓與通知的主體、方式及法律效力[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94-106.

        [2]韓世遠.合同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60-483.

        [3]崔建遠,韓海光.債權讓與的法律構成論[J].法學,2003,(7):55-61.

        [4]徐滌宇.債權讓與制度中的利益衡量和邏輯貫徹[J].中外法學,2003,(3):79-90.

        [5]梁慧星.如何理解合同法第51條[J].人民法院報,2000,(8):9-10.

        [6]申建平.債權雙重讓與優(yōu)先權論[J].比較法研究,2007,(3):60-67.

        [7]李宇.債權讓與的優(yōu)先順序與公示制度[J].法學研究,2012,(6):98-118.

        [8]林誠二.民法總則(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93.

        [9]李永鋒,李昊.債權讓與中的優(yōu)先規(guī)則與債務人保護[J].法學研究,2007,(1):42-53.

        [10][日]鈴木祿彌.物權的變動與對抗[M].渠濤,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144.

        [11]尹飛.債權讓與通知的主體及效力[J].判解研究,2002,(3):41-43.

        [12]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239.

        [13]武騰.合同法上難以承受之混亂:圍繞檢驗期間[J].法律科學,2013,(5):81-92.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 亚洲国产麻豆综合一区| 99久久亚洲精品加勒比| 日本av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中文| 亚洲av套图一区二区| 丰满少妇被猛进去高潮|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刺激的视频|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欧美性受xxxx黑人xyx性爽 |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网站|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久久网| 午夜精品男人天堂av|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又爽又黄禁片视频1000免费| 极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男女主共患难日久生情的古言| 久久精品黄aa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三级不卡视频| 粗一硬一长一进一爽一a视频| 黄色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 高清不卡av在线播放|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巨熟乳波霸若妻在线播放| 日本肥老熟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播| 免费观看18禁无遮挡真人网站| 中文字幕欧美一区| 最新国产成人自拍视频|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女人夜夜春高潮爽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