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國(廣州)
我與亞明算是有師生之緣。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與周正山、曾景充、盧瑞祥同在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廣州分校教授書法。亞明正是班上的一位學生。那時他一邊大學學習,一邊抽時間到書畫函授大學學習書法。我想正是因為曾景充先生是擅長魏碑書體的書法家,對亞明產生了很大影響,才使得他從此走上了研習魏碑的道路。記得,亞明勤奮好學,才思敏捷,常常拿出自己的習作向我討教,大家看了已是滿堂皆驚,對這個瘦弱的青年刮目相看!亞明畢業(yè)后放棄了在廣州大城市工作的機會,而是選擇了到康有為的故鄉(xiāng)——南海丹灶鎮(zhèn)文化站工作。恰恰是當年亞明有如此勇氣的選擇,才成就了他的書法藝術,屢屢入展全國和省書法大展并獲獎。
清代嘉慶以后,漢魏碑版書法那拙樸、渾厚、大氣、靈動的藝術風采,吸引了一大批追求者,鄧石如、伊秉綬、錢灃、錢坫、黃易、錢泳、阮元、陳鴻壽、何紹基,直至晚清楊沂孫、俞樾、徐三庚、趙之謙、吳大徵、康有為等等。這些書法大家,在魏碑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間,阮元、錢泳倡導“南北書派”和“北碑南帖”論,從此中國書法有碑與帖不同書派的分野。到了清代末年,包世臣《藝舟雙楫》、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尊碑抑帖,結果碑學盛極一時。因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丹灶人,故廣東近現代書壇習碑之風很是盛行。亞明身居康有為的故鄉(xiāng),書法深受北碑的影響是十分自然的事了。郭亞明敬佩先賢的書法修為,更敬佩先賢之高潔品格,常以他們?yōu)樽约喝松陌駱印?/p>
問題是,北魏碑版大多出自當時的民間沒有名氣的書法家之手,勒石的工匠在刻字常常加以創(chuàng)造修改,已失去毛筆書法字形的本來面目。如北碑中的《造像》多是如此。石刻的方剛線條是柔軟的毛筆難以自然書寫的,因此,一些書法家為追求碑版效果,不免刻意做作。這樣一來,他們的書法雖然有北碑的方剛刻利,卻失去了筆墨意趣。這是許多寫魏碑書法者難以逃脫的病癥。所以,啟功說“平生師筆不師刀”。他認為,學習書法就是直接臨習名家墨跡書帖,才能體察到名家書法的真面目,學得用筆用墨的高超技巧,領略書法的真味。
亞明習碑學碑自然也難逃碑書雖有所長亦有所短的困局。好在他清楚地看到,碑與貼的關系是不可分的,墨跡書帖書寫性較強,直接可觀,運筆過程和結構都十分清楚;而石刻碑文是刻在碑上的,因時間久遠而風化,有些字體結構已經模糊了,因此要想探究其筆意難度比較大。最終,他悟到了“通過帖來了解碑,才是真正地寫碑”。這大概就是他摸索多年的“碑之道”。
亞明將自己對碑學的體悟,對碑學范式的營造、借鑒、吸收又有所變通,適時地融入魏碑書法的流行性書寫。他的書法以《張猛龍碑》《石門頌》等為基礎,廣之以《爨龍顏碑》《爨寶子碑》和許多的造像、墓志,又摻與何紹基、趙之謙書法的筆意。中國書法是“一字一世界,一點一方圓”。他對每一個字的營造都精心用意為之,在筆勢、意態(tài)和章法的空間構成上,有意地突出視覺效果和設計意識,從而獲得了較強的沖擊力。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這種“刻意”之中,即能表現魏碑筆意那線條渾穆質樸、不拘一格的特色,又能書寫出筆墨情趣??梢哉f,他的書法完全沒有當今那些長于魏碑書家的矯揉造作,以及書法線條平板呆滯的習氣,充分體現了毛筆書法筆墨情趣味,構成了書法藝術的“有意味的形式”??傊?,亞明的書法是魏碑的面目,而向人們呈現出的卻是筆墨的風流姿態(tài)。
康有為詩 魏碑斗方 68cm×68cm 郭亞明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選抄 行楷 郭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