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謀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64層螺旋CT和MRI增強掃描對小肝癌的影像學特征并對兩種檢查方法對小肝癌的診斷效果予以比較。方法:隨機抽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至我院接受治療的小肝癌患者62例,分別運用64層螺旋CT和MRI增強掃描對其病灶情況、影像學特征予以比較分析;并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判斷兩種檢驗方式對小肝癌的診斷效果。結果:患者分別64層螺旋CT和MRI增強掃描后其病灶顯示病灶直徑在0.45-3.00cm之間,肝左葉病灶36個,肝右葉病灶47個;病理診斷在62例患者中存在病灶83個,64層螺旋CT經檢驗后顯示69個,檢出率為69/83(83.13%),MRI增強掃描經檢驗后顯示78個,檢出率為78/83(93.98%),兩組經統(tǒng)計學比較顯示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小肝癌患者診斷過程中運用64層螺旋CT和MRI增強掃描兩種方式均可對其病情等情況予以有效檢驗,但MRI增強掃描效果稍優(yōu)于64層螺旋CT檢查。
【關鍵詞】64層螺旋CT;MRI增強掃描;小肝癌;影像學特征;診斷
【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01
小肝癌又可稱早期肝癌與亞臨床肝癌,發(fā)病后無特殊體征與相關者癥狀。一般情況下肝細胞癌中單個癌結節(jié)直徑低于3cm,瘤體呈現球形、切面均勻且邊界清晰[1]。伴隨病情逐漸加重,瘤體體積不斷增大,可增加臨床治療困難。因此予以小肝癌早期診斷與治療對促進患者機體健康具有重要價值。本研究主要探討分析64層螺旋CT和MRI增強掃描對小肝癌的影像學特征并對兩種檢查方法對小肝癌的診斷效果予以比較,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至我院接受治療的小肝癌患者62例,分別運用64層螺旋CT和MRI增強掃描對其病灶情況、影像學特征予以比較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3例,年齡38-77歲,平均年齡(57.50±19.50)歲;患者及家屬同意此次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且我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
1.2 方法 62例患者分別采用64層螺旋CT和MRI增強掃描,后續(xù)在檢驗結果比較時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
64層螺旋CT檢驗:運用Optima CT 660雙源64排螺旋CT機,患者在接受檢驗前需口服50℃左右溫開水,以起到充盈腸道的作用,在檢驗前20min服用為宜。此外在檢驗前檢驗人員應對患者摒棄呼吸方式進行訓練,確保其掌握正確的呼吸方式。掃描參數設置如下:層厚7mm,螺距3mm,129KV,270-300ms?;颊咝醒雠P,在其吸氣后期進行掃描操作,同時調整視窗,保障檢測部位可顯示清晰。MRI增強掃描檢驗:采用光線核磁共振技術予以檢驗,儀器采用GE通用1.5T核磁共振Brivo MR355進行。患者同樣行仰臥位,需確保中心線處于其劍突下緣,指導患者正確呼吸方式,并于吸氣后期進行掃描操作,首先進行常規(guī)平掃。運用肝臟容積快速三維成像技術掃描后續(xù)多期動態(tài)。掃描參數設置如下:TE1.2ms,TR2.6ms,反轉角度為15°,反轉時間以15min為宜,矩陣272×160,接受寬帶125KHz,視野35cm×40cm,激勵次數0.75,屏氣時間20s,層厚0.45cm,完成上述操作即可完成全肝容積掃描。
1.3 觀察指標 分別運用64層螺旋CT和MRI增強掃描對62例小肝癌患者病灶情況、影像學特征予以比較分析;并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判斷兩種檢驗方式對小肝癌的診斷效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1.0統(tǒng)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比較,以率(%)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小肝癌患者影像學特征
經病理診斷后顯示62例患者中存在病灶83個,其中肝左葉病灶36個,肝右葉病灶47個;其病灶顯示病灶直徑在0.45-3.00cm之間,單個病灶直徑為1cm左右,兩個病灶直徑之和≤3cm。
2.2 64層螺旋CT與MRI增強掃描檢驗結果
經病理診斷后顯示62例患者中存在病灶83個,64層螺旋CT經檢驗后顯示69個,檢出率為83.13%;MRI增強掃描經檢驗后顯示78個,檢出率為93.98;兩組經統(tǒng)計學比較顯示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比較價值。(詳見表1)
3 討論
伴隨越來越成熟的現代醫(yī)學技術,螺旋CT和MRI技術在臨床中均的得到大規(guī)模運用,其在小肝癌疾病診斷及后續(xù)治療計劃的制定方面具有重要價值[2]。64層螺旋CT和MRI增強掃描技術的有效運用可對小肝癌檢測予以強化,保障檢驗結果?;诖舜窝芯靠芍窘M患者分別應用了螺旋CT檢驗與MRI增強掃描,其中MRI增強掃描技術可在檢測患者肝動脈時具備強信號與高密度,就肝實質部位而言,則表現為未強化與輕度強化。強化最大的為門靜脈肝實質,其病灶顯示低強度與低信號,最終結果提示MRI增強掃描更接近病理檢驗金標準,檢出率顯著高于64層螺旋CT檢驗。主要由于核磁共振檢驗過程中可采用肝臟容積快速三維成像技術,可對患者肝動脈早期呈現狀態(tài)予以精準顯示,動脈期強化效果顯著,若達門靜脈區(qū)域后信號可明顯降低,但仍舊具備與其余血管組織區(qū)分的效果[3]?;趶娀J剑糠植≡畈徽摃r期均處于低密度狀態(tài),造成此種現象的主要因素可能為其病灶內存在功血表現。本研究中64層螺旋CT和MRI增強掃描檢出率分別為83.13%、93.98%,顯示MRI增強掃描技術優(yōu)于64層螺旋CT檢驗。
綜上所述,64層螺旋CT和MRI增強掃描均可有效檢驗小肝癌患者病情及其進展情況,但MRI增強掃描技術更具優(yōu)勢,可有效確保檢驗結果的精準性。
參考文獻
任偉. 螺旋CT與MRI診斷乙肝肝硬化性小肝癌臨床對比研究[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63):12417-12417.
陳楓, 李宏軍, 李雪芹. 多期動態(tài)增強CT與MRI對小肝癌診斷的比較分析研究[J].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6, 26(9):1634-1638.
劉存兵. CT動態(tài)增強與MRI在小肝癌病理分期的診斷價值[J].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6, 14(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