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洪琪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曾任宮廷部副主任。主要從事清代宮廷歷史研究。
婚姻禮儀是中國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章制度。
清代皇帝的大婚禮儀,在遠古貴族男子的娶親程序六禮的基礎之上,又因滿族婚俗的傳統(tǒng)背景和皇帝的特殊身份有所變化。那么這些過程具體是怎樣的?需要備下哪些物品?參與者各自的身份和角色又是什么?還請看檔案解讀。
閱讀鏈接
《禮記》中的六禮
一、納采,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后,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二、問名,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測算男女雙方結合是否合適;
三、納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締結婚姻;
四、納征,男方家送聘禮給女方家;
五、請期,男方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六、親迎,新郎親至女方家迎娶。
中國是文明古國,在數千年的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復雜而繁瑣的典章制度,其中婚姻禮儀就非常具有代表性。《禮記》認為婚姻是:「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够槎Y的儀式,更是對認同、崇拜祖先的「禮」與其外在的一系列表現?!抖Y記》還確定了從議婚到完婚這一過程中的六種禮節(jié)(即「六禮」)?!吨芤住ば蜇詡鳌罚骸赣心信缓笥蟹驄D,有夫婦然后有父子?!够槎Y這一儀式感極強的習俗,世代相傳,不斷地加強和鞏固男女性別角色及其社會責任。
天子的婚禮稱「大婚」,被尊列為國家盛典。但并非所有的皇帝都經歷過大婚典禮,只有年幼就繼承皇位的皇帝到了成婚的年齡才能享有大婚儀式。
清代,紫禁城內曾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位皇帝舉行過「大婚」。四位經過「大婚」的皇帝位列清朝帝系的兩端。入關前成婚的太祖、太宗并沒有固定的婚禮儀注,也沒有定下規(guī)矩。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年)舉行了順治皇帝的大婚,當時正值入關之初,宮廷典章制度尚不完備,雖沿襲古代六禮儀制,但采禮種類、數量等仍無定制。到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年),圣祖康熙皇帝才正式確立了皇帝娶皇后的大婚禮儀,即古代嫁娶要遵行的「六禮」。「六禮」原本是遠古貴族男子的娶親程序,被清皇室吸收后,因滿族婚俗的傳統(tǒng)背景和皇帝的特殊身份,其中的問名、納吉、請期和親迎禮或設而不行,或改變名稱,只行納采、納征兩禮。這也與清代皇后一般是由皇太后與近支王公通過「議婚選后」來確定有關。
皇帝大婚的具體事宜是由臨時的專門婚禮籌辦機構所包攬。如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軍機處檔案「同治大婚典禮事宜單」中,遣使事宜、納采事宜、大征事宜、冊立事宜、奉迎事宜、朝見事宜等皇帝大婚諸禮節(jié)均明確記錄在案,就連納采、大征所需的采禮及龍亭(抬放采禮的用具)、節(jié)案(放置金節(jié)的案子)、冊案(放置金冊的案子)、寶案(放置金寶的案子)等都有十分詳細的記錄。施行這些禮儀的具體時間均經過象征天意的國家天文歷法機構— 欽天監(jiān)卜測。
清代皇帝大婚一系列的禮儀中,納采禮和納征禮,與六禮相近,也就是通常說的定婚和下聘禮兩個環(huán)節(jié)。
納采,即向皇后家贈送具有定婚之意的采禮。民間納采是在女家同意議婚后,再正式帶著禮物登門求婚。皇帝大婚行納采禮不存在女家同意與否,也不會親自登門納采,而是派使臣代行。欽天監(jiān)擇吉日行納采禮,在行納采禮的前一天,皇室要派專人祭告郊(祭天)、社(祭地)、太廟。
依據檔案記載,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年)八月,順治皇帝大婚典禮前期擇吉日行納采禮。納采禮物是全副鞍轡的文馬(毛色漂亮的馬匹)十匹、甲胄十副、緞百匹、布二百匹,金茶筒一個,銀盆一個。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年)七月初七日,康熙皇帝大婚納采禮的禮品與順治皇帝相同,且「以禮部尚書內務府總管充使(納采使)」。所謂納采使,有正、副二人,均由皇帝欽定。納采使大多由很有地位的官員擔任,是經過親王、大臣們眾議提候選名單,再由皇帝圈定欽派。納采當天,皇帝在太和殿要向正、副納采使授以金節(jié)和圣旨,納采使才有資格代表皇帝行事— 到皇后府邸行納采禮。
這一天,準皇后府邸正廳面南設節(jié)案,左、右各設案。正、副納采使持節(jié)到來時,皇后之父(或祖父)穿朝服在大門外跪迎,然后隨兩位使臣入內,將金節(jié)陳于節(jié)案上, 甲胄、布帛分別陳放于左、右兩案。龍亭停在儀門之外,文馬停在中階之下。正、副使臣授禮時,皇后之父(或祖父)在外廳中門之外跪受,再率子弟朝皇宮的方向行三跪九叩禮,以示謝恩。最后,正、副使臣取節(jié)回宮,皇后之父(或祖父)在大門外跪送。準皇后家則設納采宴會,以示慶賀。
其實,正、副使臣一行持節(jié)抵達準皇后家代皇帝行納采禮,就是民間所說的媒人帶著禮物到女方家提親,向女方家長表示「明媒正娶」的承諾儀式。當然,皇帝大婚不需要媒人,這也是皇家與民間最大的不同之一。
民間的納征禮,在清代皇帝大婚中改為「大征禮」,是皇帝迎娶皇后入宮之前再次向皇后家送大婚禮物,并告知將要迎娶皇后入宮?!刚鳎梢?,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梗ā秲x禮·士昏禮》)清皇室迎娶皇后所「納」之物,不僅有金銀器和錢,還有其他極具濃郁民族特色的物品。
康熙四年九月初七日,康熙皇帝大婚行大征禮,禮品有黃金二百兩、白銀萬兩、金茶筒一個、銀茶筒兩個,銀盆兩個、緞千匹、鞍轡馬二十匹、馱甲二十副、文馬四十匹,以禮部內務府堂官為正、副使。大征禮的一切儀式均與納采禮相同。
康熙皇帝大婚的大征禮如是,兩百年后同治、光緒皇帝大婚的大征禮仍是
如此— 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十二月初四日午時行大征禮,應備賜物自應敬謹辦理。在《載湉大婚典禮全圖》冊第三冊《大征禮圖》中可以看到,大征禮給準皇后的聘禮用七十四座龍亭裝載,而給準皇后娘家的賞賜物則用五十八座采亭裝載。由皇帝任命的正、副使持節(jié)捧旨,率領浩浩蕩蕩的大征儀仗隊前往皇后家行大征禮,十分壯觀。
但是這些大征禮禮品并不是全部贈與皇后家里的。采亭所裝載的是給準皇后父母的賞賜物,準許留下。而龍亭所裝載的是給準皇后的聘禮,要作為妝奩返回皇宮— 「內務府官將金兩、銀兩、金銀茶筒、銀盆撤出,仍用龍亭舁請交進;緞匹交總管太監(jiān)接收,暫存邸第。俟進妝奩時分裝箱內……馬匹、鞍轡、馱甲交該衙門領回?!?/p>
所謂妝奩,原指女子梳妝打扮時所用的鏡匣,后泛指隨出嫁女子的嫁妝?;屎蟮膴y奩由皇家采辦。順治、康熙皇帝大婚時,國家經濟尚不發(fā)達,皇后妝
奩謹行儉用。到同治、光緒朝時,皇后妝奩則應有盡有:既有綢緞成衣、裘狐皮服,又有冠履靴鞋、珠寶首飾;既有陳設清供、舶來時玩,又有生活器皿、實用家具等等,無所不包。
清代皇帝大婚典禮中最為隆重的儀式是冊立禮和奉迎禮,一般都與合巹禮在大婚當日連續(xù)舉行(順治、康熙、光緒三位皇帝的大婚冊立禮和奉迎禮都在同一天舉行。同治皇帝大婚是個例外,冊立禮、奉迎禮是分兩天進行的),一起構成了大婚禮儀的高潮。
閱讀鏈接
《大清會典》記載的大征禮禮品單
黃金二百兩、白銀萬兩、金茶筒一、銀茶筒二、銀盆二、緞千匹、文馬二十匹、閑馬四十匹、馱甲二十副。另有賜后父后母黃金百兩、金茶筒一具、銀五千兩、銀茶筒一具、銀盆一具、緞五百匹、布千匹、馬六匹鞍轡具、甲胄一副、弓一張、矢一菔、朝服各二襲、衣各二稱皆冬一夏一、貂裘各一領、上等玲瓏帶一束;賜后弟緞四十匹、布百匹、馬二匹鞍轡二副;賜從人銀四百兩。
閱讀鏈接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卯刻所進皇后妝奩
上賞金如意成柄龍亭頭抬,上金如意成柄龍亭二抬,上金如意成柄龍亭三抬,帽圍一九一匣、領圍一九一匣龍亭四抬,帽圍一九一匣龍亭五抬,各色尺頭九匹一匣黃采亭七抬,各色尺頭九匹一匣黃采亭八抬,各色尺頭九匹一匣黃采亭九抬,脂玉谷穗平安一件欄桿采盤十抬,銅琺瑯太平有象桌燈成對欄桿采盤十一抬,紫檀龍鳳五屏峰銅鏡臺一件(隨大紅緞繡金雙喜字套一件)欄桿采盤十二抬,紫檀雕花洋玻璃大插屏成對(分二抬)六十三、六十四抬,紫檀足踏成對六十五抬,紫檀雕龍盆架一件(隨大紅緞繡金雙喜花披一件、金面盆一件)六十六抬,紫檀雕花匣子二十件欄桿采盤分十抬,紫檀雕花箱子二十只欄桿采盤分二十抬,紫檀雕花大柜成對分四抬,以上共一百抬。
所謂冊立禮,是向皇后授予象征名分的金寶與金冊(均為黃金制作)以正式確立皇后在皇宮中的地位的儀式。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的大婚冊立禮都是在皇后府邸舉行的。所謂奉迎禮,相當于民間婚娶的親迎禮,只是民間新郎需要親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而皇帝大婚則是派遣使者到準皇后母家府邸,對皇后進行冊立后,再將其迎入宮中,故而稱奉迎禮?;屎蟮慕饘?、金冊是由內閣(后改由翰林院翰林)撰寫、禮部制作的。鑄造要先后經過制蠟模、鐫字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進呈皇帝御覽。清代皇后金冊、金寶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形制與皇帝御寶相同。
閱讀鏈接
冊立同治皇后阿魯特氏冊文
朕惟運協(xié)兩儀,乾健必資夫坤順。光昭四表,日升更頌夫月恒。觀天道之周行,實邦家之肇慶。爰諏吉日,用制宏章。咨爾阿魯特氏,乃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也。秀衍桂林,瑞征椒殿。淑身維則,慎德有常。著端范于閨闈,早嫻女訓;肅莊容于宮,允式母儀。茲仰承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以冊寶立爾為皇后。爾其勤儉居先,雍和逮下;徽音丕嗣,內治克襄。夏凊冬溫,親兩宮之色笑;陳籩薦豆,佐九廟之馨香。令望式孚,蕃厘永迓。欽哉!
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八月十四日,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下懿旨,遣惇親王奕誴、貝勒奕劻為冊立皇后禮儀的正、副使,遣崇勛為冊立宣制官。一個月后,同治皇帝于九月十四日清晨(丑時)身著朝服至太和殿,到冊寶案前閱冊寶。后正使奕誴、副使奕劻持節(jié)捧寶前往皇后家行冊立禮。九月十五日奉迎皇后入宮。
與以上程序相同,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正月二十六日早上,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隆重典禮,宣布冊立葉赫那拉氏為皇后,并將頒給皇后的金寶、金冊交給專使,專使奉命護送皇后金印、金冊至皇后娘家,向皇后父、兄宣示,再由隨行侍儀女官向皇后宣讀冊文。行冊立禮的同日,遣額勒和布與奎潤為正、副使,持節(jié)詣皇后邸行奉迎禮。
同治、光緒二帝的大婚,是晚清宮廷最重的兩件大事,正值慈安、慈禧皇太后(光緒時為慈禧太后一人)垂簾聽政。兩位幼年繼位的皇帝一位是慈禧太后的親兒子,一位是慈禧太后的親外甥。雖然皇帝大婚有專門機構管理,但事事都要「具奏」皇太后,然后「面奉」皇太后懿旨,謹慎辦事。如同治皇帝大婚時,兩宮皇太后早于兩年前(即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年)就下懿旨:「皇帝大婚前期分日恭進妝奩、其鋪蓋衣服、首飾、金銀器皿,著于告期前一日恭進。至皇后母家應行恭備子孫餑餑并匙箸、吉祥花碗、龍鳳圓盒,既或做鋪蓋、燈內蜜油并煙粉等項,均著敬謹妥為備……其子孫餑餑屆時并由內務府女官恭送大內,欽此。」對大婚禮節(jié)的規(guī)定更是細致入微,甚至大婚當日陪侍皇后的公主、福晉、命婦等人的穿戴也有明確懿旨:皇帝大婚日,「公主、福晉、命婦進內均戴鳳鈿,穿蟒袍八團龍立水褂,項圈、手巾、朝珠。內務府女官均戴鈿,穿八團褂,至皇后邸伺候升輿。乾清宮伺候降輿及降輿后伺候一切禮節(jié)均戴大紅鈿罩,穿大紅褂罩」。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凌晨,皇后于邸第升鳳輿,由大清門進入皇宮。光緒皇帝大婚奉迎禮于子時進行。是時,奉迎儀仗排列就緒,奉迎使臣以及命婦、若干女官陪同鳳輿前往皇后府邸。兩宮皇太后欽派的福晉、命婦、女官至坤寧宮東暖閣,為新娘和新郎鋪設龍鳳喜床。喜床中央放一個裝滿珍珠、寶石、金銀錢以及谷物的寶瓶,喜床四角各放一柄如意。迎娶皇后的鳳輿均由紫禁城正門— 午門進宮。明清兩代出入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等級最高的午門中門是皇帝出入專用門,皇后只有在大婚典禮中可乘鳳輿通過一次。
閱讀鏈接
細致入微的大婚禮—— 奉迎前應備各項差務十二項
寶瓶由大婚禮儀處恭制,內盛:珍珠兩顆、紅寶石兩顆,金錢兩個、銀錢兩個、金如意兩個、銀如意兩個、金錁兩個、銀錁兩個、金八寶兩個、銀八寶兩個,金銀米一并由大婚禮儀處備辦交進;
龍鳳同和袍由內交奉迎公主、福晉、命婦敬請至皇后邸;熏轎、熏蓋頭應用藏香,由內交公主、福晉、命婦敬請至皇后??;
乾清宮殿內應設火盆,由營造司官員預備;
坤寧宮門檻內應設馬鞍(喜鞍),由武備院官員預備;馬鞍下應用蘋果,由掌儀司官員預備;
子孫餑餑圓盒及子孫吉祥花碗、匙箸,均由后母家預備;金、銀酒由酒醋房恭備;
合巹應用壺盞由大婚禮儀處恭制;進長壽面應設銅盆,銅盆由大婚禮儀處恭制,圓盒長壽面均由內膳房預備;
皇后應捧之柴,由司俎太監(jiān)預備,薩滿接收;灶君前鋪設拜褥,由薩滿預備。
奉迎隊伍簇擁著皇后乘坐的鳳輿過午門、太和門、中左門、乾清門,至乾清宮止。親王福晉率女官開啟轎簾,扶皇后下轎。親王福晉接過皇后手中的蘋果,同時把裝有珠、寶、金銀小如意和五谷的寶瓶奉與皇后。接下來,福晉們扶皇后邁過一個火盆,以寄寓蒸蒸日上之意。之后,在女官的引導下,從交泰殿到達坤寧宮。坤寧宮門口安放著兩具馬鞍(喜鞍),鞍下是皇后從娘家?guī)淼膬蓚€蘋果,寓意平平安安?;屎罂邕^馬鞍進到洞房,把剛才拿過的寶瓶交給福晉。福晉將寶瓶放在龍鳳喜床上。
帝后入洞房,先要一同行「坐帳禮」。坐帳又稱「坐?!梗菨M族的婚俗之一,現在東北婚禮中還在流行,即帝后同坐于龍鳳喜床上,面朝正南方天喜方位(即主人間婚姻喜事的天喜星所在方位)。坐帳禮畢,皇帝給皇后揭去蓋頭,帝后同坐在龍鳳喜床上(皇帝居左,皇后居右),吃子孫餑餑。子孫餑餑,即餃子,由皇后母家預備,隨奉迎隊伍一同進宮。子孫餑餑必煮得半生不熟,以諧音「生」,寓意「生兒子」。此時窗外還有一男童隔窗問道:「生不生?」照例由新郎或娶親太太回答:「生!」表示婚后要生兒育女,宗支繁衍,瓜瓞綿綿。吃子孫餑餑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興的愿望。
吃過子孫餑餑后要行合巹禮。據《康熙大婚儀注》記載,康熙皇帝大婚所行合巹禮在坤寧宮西間北炕前的地上。光緒皇帝大婚時的合巹禮在坤寧宮東暖閣洞房內舉行:「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购蠋勗敢恢缓J破為兩半,各盛酒于其中,新娘、新郎各飲一半,象征夫妻原為二體,而又以線連兩半葫蘆的柄,象征由婚禮把倆人連成一體,故先分而為二,后合二為一。這一儀式,現在演變成婚禮上新人飲交杯酒。
皇帝大婚時合巹禮的流程,以光緒皇帝的合巹禮為例,先是由內務府女官恭進宴桌,鋪設坐褥于龍鳳喜床沿下,皇帝、皇后相向而坐,再恭進帝、后交杯,用合巹宴。合巹宴是以矮桌席地坐炕爐前,食生羊肉及牛豬肉及金酒(黃酒)、銀酒(白酒)、金膳(黃碗盛黃米飯)、銀膳(黃碗盛白米飯)、肉絲等。
在帝后進合巹宴時,還要有結發(fā)的侍衛(wèi)夫婦在坤寧宮外的屋檐下用滿語唱交祝歌。合巹后的當晚,帝后還要吃長壽面。次日還要舉行團圓宴,以表帝后婚后生活的美滿。之后,皇帝要祭祀太廟、奉先殿,皇后要率女眷拜見皇太后并向皇太后敬獻如意?;实圻€會在太和殿舉行大朝,接受宗室王公等祝賀,并發(fā)布詔書,舉行盛大宴會,賜皇后父母兄弟衣服、物品等。至此,整個婚慶大典才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