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
女性懷孕和分娩會導致盆底肌松弛,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的女性會出現(xiàn)漏尿的癥狀,需要去醫(yī)院進行盆底肌康復。有的女性則比較幸運,產后恢復一段時間,基本上沒有特別的癥狀,并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但不少人認為,因為自然分娩時,孩子經過產道,所以順產會加重盆底肌的松弛程度,甚至有的家庭會因此而選擇剖宮產。有的臺灣女明星就因此而多次剖宮產,她們的行為也會對大眾的行為產生影響。
在女性的一生中,分娩是一個里程碑,是對女性生理功能的肯定,是一個家庭重大的歷史事件。
而在寶寶誕生的喜悅背后,我們也應該看到,孕產本身會對女性的身體造成一些影響,比如不同分娩方式會對母親造成相應的后果,在近期可能存在一些輕微的亞臨床癥狀,在遠期則將導致嚴重的疾患,這些都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順產真的會讓盆底肌松弛嗎?讓我們先了解妊娠后女性身體的變化。妊娠后隨著胎兒長大,子宮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重,從孕前雞蛋大小,長到分娩前十斤的西瓜大小。子宮壓在膀胱上,讓你總想跑廁所;壓迫盆底,讓它松弛,同時拉扯著韌帶,讓它變長甚至斷裂;壓到直腸上,讓你排便困難,出現(xiàn)便秘。
盆底就像一個吊床,韌帶就像掛在樹上的繩子,妊娠后子宮在“吊床”上足足躺滿10個月,再有彈性的吊床長期的壓迫也會松弛啊!一些妊娠女性都有不自主漏尿的經歷,大部分在分娩后6~12個月癥狀消失,就是由于盆底肌松弛引起的。妊娠期對盆底的壓迫使末梢神經傳導功能下降,這是一個慢性的損傷,無論采取何種分娩方式,妊娠對女性盆底肌肉的損害都是不可避免的。
哪種分娩方式好,是長期以來女性關注的熱點話題,剖宮產會避免發(fā)生盆底松弛嗎?顯而易見,答案是否定的。
在西醫(yī)引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輩都是通過順產的方式分娩的。自然分娩是生理過程,而剖宮產是一種手術方式,是分娩過程出現(xiàn)異常情況時采用不通過陰道分娩而選用的處理方法。分娩相對于妊娠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在陰道分娩的過程中,胎兒頭部對盆底的壓迫,第二產程的延長,巨大胎兒、母親年齡和肥胖、肩難產以及會陰切開術、產鉗、胎吸等助產技術的使用,都可以使“吊床”被動地受到過分牽拉導致盆底神經、肌肉機械性損傷。這種急性的損傷,有些是可逆的。我們不可能避免陰道分娩時的所有損傷,但通過降低損傷的發(fā)生足以使廣大女性今后生活美滿。有數(shù)據表明,在分娩后認真檢查會陰、正確識別修復損傷是有益的。有學者通過回顧數(shù)據,對嚴重裂傷和輕微裂傷都提出了預防方法,包括會陰按摩、指導用力、改良分娩體位。一些機構發(fā)現(xiàn)非常輕微的盆底損傷幾乎對產后疼痛和盆底功能障礙沒有影響。
古人云“因噎廢食”, 因為有人吃飯噎死了,天下人就都不吃飯了嗎?這太荒謬了!那么順產是否預示將來發(fā)生盆底肌松弛的癥狀或者尿失禁?是否為了避免發(fā)生盆底障礙而進行剖宮產?為什么有的女性多次陰道分娩仍然沒有盆底肌松弛?而有的女性僅一次陰道分娩就產生了盆底肌松弛?為什么有的女性沒有分娩也會有盆底肌松弛?這些變化是否是源自解剖病理學的改變?盆底解剖學改變如何預測盆底功能障礙的發(fā)生?
盡管有些人通過選擇性剖宮產來避免盆底損傷,但每9個接受剖宮產的女性中,只有1人可能因此獲益。針對是否剖宮產可以保護大多數(shù)低危妊娠女性的盆底健康,抑或用于預防高危人群發(fā)生嚴重盆底損害的問題進行研究。有學者認為剖宮產具有保護功能言過其實,因為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剖宮產對公共衛(wèi)生的意義。因此,這并不是一個確切的預防盆底損傷的方法。
讓我們一起看看剖宮產有哪些風險。剖宮產的短期風險包括出血、感染、恢復緩慢和高費用。我們想生二胎怎么辦?還剖嗎?胎兒長在剖宮產瘢痕部位怎么辦?剖宮產還可造成下次孕期的胎盤異常,胎盤植入還可能導致子宮破裂,這些不得不考慮其中 。
瓜熟蒂落尋常事,分娩方式宜自然。妊娠和分娩是引起女性盆底肌松弛的首要原因。若產后過早參加體力勞動、特別是重體力勞動,將影響盆底組織張力的恢復而發(fā)生盆腔器官脫垂。盆腔器官的脫垂還與年齡、分娩次數(shù)及絕經,慢性腹內壓增加(長期便秘、咳嗽、肥胖及長期負重)相關。在孕中、晚期、產后對盆底肌的評估,及時發(fā)現(xiàn)盆腔缺陷、盡早干預,利用電刺激技術和生物反饋等康復技術,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體重、避免負重、健康飲食能有效預防和治療盆底肌松弛。希望每一位女性都享有盆底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