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定收益
固定收益看似很簡單,但你知道固定收益和預期收益有什么不同嗎?固定收益,即到期收益是固定的,固定收益與到期實際收益率一致。即固定收益為9.6%,到期實際收益率就為9.6%。而“預期收益”并非理財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而是金融機構在發(fā)行理財產品初期對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一個估值,當預期收益為8%時,到期實際收益可能為7%,也可能為9%,其收益不確定。
2.復利計息
不少理財產品說明書中都提到“復利計息”,究竟這是指什么?復利計息是把本金和利息加在一起來,計算下一次的利息。比如投入5000元,年利率為6%,一年下來就是5300;第二年下來就是5300×(1+6%)=5618元。值得注意的是,復利計息的產品,需要堅持長期投資才能享受到復利帶來的豐厚收益,短期投資意義不大。
3.保本比例
即產品到期時,投資者可以獲得的本金保障比率。比如,某銀行一款結構性理財產品,說明書中詳細寫明產品的保本比例80%,則意味著到期時本金可能會虧損20%。所以投資者們要注意,在選購理財產品時要看清收益類型、保本比例,不要一味地聽從銷售人員對收益的宣傳。
4.清算期
這就是經常能看到的“T+0”“T+1”“T+2”等。“T”即產品到期日,0、1是投資者本金和收益到賬需要經過的時間,即清算期。要注意的是,資金在清算期是零收益,所以清算期越長,利息損失也會越大。
5.提前終止
很多金融機構發(fā)行高收益理財產品來“吸金”,尤其是一些銀行理財產品,為了攬儲,沖考核時點,就會發(fā)行這類理財產品。但是當資金面回暖,銀行攬存壓力減少,可能會選擇提前終止高收益理財產品。如果人們對提前終止條款不留意,一旦當金融機構提前終止了產品,就會很被動。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多留個心眼,注意合同中是否有提前終止的條款。
6.年收益率
指進行一筆投資,1年的實際收益率。然而,相信很多人都會把年收益率與年化收益率搞混。因搞混二者而虧大錢只能欲哭無淚。年收益率不動,年化收益率是變動的,是把當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換算成年收益率來計算。
7.潛在收益率
銀行推銷產品時常稱,1年期人民幣結構性投資賬戶到期潛在收益最高年化近50%。潛在收益率是指有可能達到的最高收益率。到期的實際收益又是否真的如此呢?這誰也說不好,所以,在投資時可要擦亮雙眼看清楚了。
8.募集期
即投資者可以購買產品的時間階段。各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長短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在產品募集期內,投資者的資金是不計息的。因此,在選購理財產品時,要避免募集期帶來的收益折損,募集期越少越好。
9.到期日
到期日不等于到賬日,要注意分清。到期日是指產品的投資截止日。但產品到期后的資金到賬日,大概還需2至7個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