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是河南豫北地區(qū)獨有的一種漢族傳統(tǒng)小吃,而延津火燒又在火燒家族中一枝獨秀。延津火燒似燒餅而比燒餅大,像肉盒而比肉盒焦,渾圓如餅,色如紫銅,中間鼓凸,層次分明,素以個大肉多、外焦里嫩、香而不膩、食用方便而備受食客青睞。
高官大賈,遠方來賓,初到延津,招待客人除了佳肴美酒外,上幾個火燒也是必不可少的。外地人到延津不品嘗延津火燒,大抵如到河南不吃河南燴面,到安陽不吃道口燒雞,到開封不吃桶子雞,到新鄉(xiāng)不吃世魁牛肉一般,總要引為一樁憾事的。而且便宜實惠,花少許錢就可以頂一頓飯。
至于延津火燒何時現(xiàn)于延津,因年代久遠,資料所限,已無可考究。但知其發(fā)源地是安陽市滑縣牛屯鎮(zhèn),起初是延津牛屯,后來牛屯歸于滑縣,因延津縣王樓鄉(xiāng)與牛屯鎮(zhèn)只有一條馬路之隔,也就慢慢流傳到延津全縣,時間久了,在人們觀念中火燒便成了延津火燒。
而今漫步延津,大街小巷,酒樓飯館,火燒幽香隨處可覓。據(jù)粗略統(tǒng)計,2013年僅縣城火燒攤點即不下百余處,從業(yè)人員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夫妻搭檔,或師徒擱伙,或倚飯店而設,或獨立街頭擺攤。尤其是東街劉家火燒、武家火燒、西街羊肉火燒店、三里莊伊興美食城清真杜記羊肉火燒、帝國賓館等知名攤點,“食之者眾,生之者寡”,常出現(xiàn)排隊以求現(xiàn)象,來得晚了,抱憾而歸者也不乏其人。
據(jù)了解,正宗延津火燒的做法是頗為講究的,優(yōu)質(zhì)打造了舉世無雙的延津火燒,面粉、油料、作料都必須用上等品,面粉是中國第一麥原產(chǎn)地延津,肉料是雙匯眾品,調(diào)料是蓮花十三香,和面用水冬天為“甩手水”,夏天用“陰陽水”,春秋為“頂手水”。天熱時斤面兌水二兩許,天冷時斤面兌水半斤,和面時要猛揉慢“醒”,做到盆里不留剩水,面里不窩生面,面劑大小適中,打時緊摔慢抻,要求手不離油,面不粘手。將面劑拉得長如腰帶,寬約寸許,再卷成陀螺狀,旋磨成型后壓平。遇火力炙烤,中間則會自然膨脹鼓出。爐槽里要經(jīng)常存油錢深,火燒入爐后,需猛火熏,文火悶,不時刷油,出熟放生,循環(huán)往復,短需一刻鐘,長則半小時,方可下爐。
帶餡火燒也是延津火燒的一大特點,餡為細碎五花精肉(回民多為羊肉)、細鹽、蔥花、孜然、作料面拌和均勻,面抻開后將餡卷入其中。火燒熟后,須從側面開一小縫,以散發(fā)其殼內(nèi)熱氣,否則,將灼熱難以下口。
自20世紀以來,延津流行的“夾什”火燒更加豐富了火燒內(nèi)容,或雞蛋或牛肉或火腿腸或豆腐串或綠豆芽,在爐面上切開攤好,佐以精鹽、蔥花、麻油、孜然、甜面醬、辣椒面、胡椒粉,煎熟后,將火燒環(huán)面切開一半夾入心內(nèi),口感香甜適中,麻辣爽口,風味更是別具一格,未及下爐即香氣四溢,食者贊不絕口,聞者垂涎欲滴。
延津火燒不僅色香味美,而且價格便宜。莫說達官顯貴,即便升斗小民,也絕無不堪重負之嫌。在延津街頭,常見打工力夫引車賣漿者,一個火燒外加一碗涼皮或一碗燴面,吃得滿面流油,三元兩元,足可填飽肚皮。也有那愛吃零食的少男少女及上班一族,或時間倉促,或不堪刷鍋洗碗之煩,便買一“夾什”火燒,行色匆匆,邊吃邊走,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儼然成為延津街頭一流動風景。更有那山南海北外地車輛,常駐足延津街頭,徘徊躑躅遲遲不行,問其何為?乃等買火燒者也。
火燒,豐富了延津人的生活,厚重了這方熱土,提高了延津縣的知名度,新世紀火燒已成為延津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延津火燒還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南不過原陽齊街,西不過新鄉(xiāng)關堤。有人也曾想往新鄉(xiāng)和鄭州發(fā)展,但外地人卻又“不認”此物,只好作罷。因此,要想吃正宗延津火燒,還必須得到延津來。
2013年,延津火燒經(jīng)新鄉(xiāng)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新鄉(xiāng)市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為進一步發(fā)展延津火燒產(chǎn)業(yè),將這一地方名吃進行更好地推廣,現(xiàn)已有人注冊了“烏巢”“大口客”等商標,實現(xiàn)了品牌化,并在傳統(tǒng)加工工藝、配料工藝上進行創(chuàng)新改良,制作出了口感更細膩、味道更鮮美、外觀更炫、香氣連綿的新口味延津火燒。同時,戀家的延津人也走出家門,到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靠自己老輩傳下來的手藝賺錢致富。比如鄭州的食客,以前要跑到延津或者有朋友從延津捎來方能享到口福,如今在未來路和航海路交叉口北邊的未來名家小區(qū)門口,經(jīng)??吹绞晨驮谝换馃龜偳芭抨牬?。打火燒的老兩口是地地道道的延津人,在鄭州,他們的火燒已打出了一定的名氣,很多顧客從北環(huán)、西郊、鄭東新區(qū)等大老遠跑來,就是想買到正宗的延津火燒。甚至,有些在鄭州的延津人感覺他們打的火燒更好吃,在準備回老家時也會來買些捎回延津,讓家里人嘗嘗走進大城市的新口味火燒。
延津大火燒是當?shù)匾粋€為人處世、接人待物的哲學產(chǎn)物,它教人待人實在,熱情好客;做人要有內(nèi)涵,有實底,包容大度能伸曲;做事千錘百煉,掌握火候,尤其在浮今躁世中,急不得的等待,能讓人更有收獲之喜。
參謀推薦
河南名吃——燒餅
河南人愛吃燒餅,不管是牛肉湯、羊肉湯還是丸子湯,甚至在吃湯面條時也要配一個燒餅。一個餅,一碗湯,就是河南人的一頓飯食。燒餅在河南人心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也是河南的特色之一。河南的燒餅種類特別多,雖然都叫燒餅,但各地也有不同。
登封燒餅(登封)
“登封燒餅”其實指的是登封焦蓋兒燒餅。焦蓋兒燒餅不大,呈餅狀,面上有層白芝麻。經(jīng)過烙炕,白芝麻被烤得焦黃,不小心碰到,整層芝麻就像一個蓋子一樣翹起來,可以夾豆腐串來吃。
高爐燒餅(開封)
高爐燒餅又稱吊爐燒餅,由于燒餅爐子像雞窩,也被人叫“雞窩燒餅”。嬰孩拳頭大小的面劑,按成餅狀,周圍用刀砍出花邊,燒餅一面抹上蜂蜜、撒上芝麻,放入爐里,不久,香甜的味道便會從爐子里傳出。
永城開花燒餅(商丘)
開花燒餅是商丘永城的特色。開花燒餅是用之前做燒餅留下的“活酵母”和面,面皮包上摻入油鹽的面餡兒,壓扁成餅狀,然后在糖汁盤里拓圓,撒上芝麻,就能進爐烤了。烤好后,餅皮糖色金黃,芝麻顆粒分明,表皮微裂,如一盤盛開的向日葵,因而得名“開花燒餅”。
孟津牛舌燒餅(洛陽)
孟津牛舌燒餅是用發(fā)面做的,面發(fā)好后,將面劑搟成牛舌頭狀,刷上油,撒上芝麻,便可放鐵鏊子上烙了,烙好的牛舌燒餅足有二十厘米長。
水冶酥燒餅(安陽)
水冶酥燒餅分甜咸兩味,咸的餅面上滿是芝麻,甜的上面有個紅點。水冶酥燒餅在制作之初,是用驢油和面,以至于現(xiàn)在人們認為,只有用驢油和面的酥燒餅才是正宗的水冶酥燒餅。
內(nèi)鄉(xiāng)缸爐燒餅(南陽)
內(nèi)鄉(xiāng)缸爐燒餅以酥、香、甜、鮮遠近聞名。制作內(nèi)鄉(xiāng)缸爐燒餅時要在面內(nèi)拌以小磨油、鹽、蔥,多次揉、醒,再搟成中間薄邊緣稍厚的圓餅,抹上糖稀,待色黃、質(zhì)焦時即可出爐。
息縣油酥火燒(信陽)
息縣的油酥火燒始于明代,距今已四百余年歷史。制作時需要在面里摻入大量生豬油。等面和好將面劑拉成條狀,抹上香油、蔥花、食鹽、香料等,再由一端將面卷起,在案板上按成餅狀,放到鏊子上烙。新烙的油酥火燒通體金黃,一圈圈金絲盤繞,中間鑲嵌著點點蔥花,焦、脆、香、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