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宇恒
(貴航集團三0二醫(yī)院 貴州 安順 561000)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和頸部動脈之間具有密切關聯,頸動脈作為腦部供血的主要動脈血管[1]。在頸部動脈狹窄閉塞的情況下,則患者腦部血液供應的能力受到影響。文章將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71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納入疾病組,將同期在本院實施健康體檢的71例受檢者納入健康組。根據分組調查的結果,評估頸部血管超聲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將內容歸納如下。
將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71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納入疾病組,男女占比為40∶31,年齡取值34~77歲,均值為(53.31±2.41)歲。將同期在本院實施健康體檢的71例受檢者納入健康組。男女占比為39∶32,年齡取值33~77歲,均值為(53.64±2.28)歲。排除合并存在肝腎功能障礙、惡性腫瘤以及嚴重心衰的患者,入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為所有入選者實施頸部血管超聲檢查,采用飛利浦公司生產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實施頸部血管的超聲掃描。仰臥位,從頸總動脈向頸內動脈掃描,持續(xù)橫縱斷面掃查。觀察患者的斑塊回聲狀態(tài),內中膜厚度以及管腔狹窄情況等等。
對比較兩組受檢者的檢查結果。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高于1.2cm則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管腔內徑狹窄程度≥管腔1/2則視為管腔狹窄[2]。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高于1.0cm則為頸內動脈內中膜厚度增厚[3]。為受檢者實施腦血流量CBFV及平均血流速度Vmean的檢查。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0.05。
與健康組受檢者相比,疾病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率、頸內動脈內中膜厚度增厚率及頸動脈狹窄率較高,組間數據比較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健康組與疾病組受檢者的檢出率對比[n(%)]
疾病組患者的CBFV、Vmean血流動力學指標均低于健康組,差值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健康組與疾病組受檢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多見于老年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4]。頸部血管超聲掃描具有無創(chuàng)、快捷的特點,能夠對患者頸部動脈情況予以觀察,為疾病診斷及風險評估的有效途徑。
補歡[5]在研究報告中,以138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期選擇健康體檢者100例作為對照組。在均實施頸部血管超聲掃描之后,比較兩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率、頸動脈狹窄率等。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率、頸內動脈內中膜厚度增厚率和頸動脈狹窄率均高于對照組健康志愿者,觀察組的腦血流量和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對照組。頸部血管超聲掃描能夠對患者的頸部動脈斑塊情況、血管內膜情況進行細致觀察,評估患者的腦血管動力學狀態(tài),早期篩查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便于患者的早期干預治療。
本次數據調查結果顯示,疾病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率、頸內動脈內中膜厚度增厚率及頸動脈狹窄率較高,且CBFV、Vmean血流動力學指標數值較高。根據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的結果,能夠判斷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發(fā)生與發(fā)展情況,對其疾病的篩查、癥狀的治療及預后效果均能夠產生重要影響,臨床診斷價值較高。
綜合上述內容,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檢出率較高,能夠清晰監(jiān)測患者的頸部動脈斑塊、血管內膜情況,篩查高危人群,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期對癥治療,建議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