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娟
摘 要:習慣決定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農村學生由于家庭、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要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有一定的難度,我們應該按農村小學生的特點,結合實際,采取有效的方法培養(yǎng)農村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培養(yǎng);良好;習慣
習慣決定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培根在《論人生》中便明確指出:“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應通過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泵绹睦韺W家赫爾認為:“習慣不鞏固,學習等于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要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边@些話充分闡明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大作用。
當前農村由于獨生子女的增多以及不少家長外出務工,不少學生缺失家庭教育。形成一些學生都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一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比較自私,遇事不考慮別人和集體利益;二是脾氣、性格不好,嬌氣、任性、倔強,也易沖動,沒有毅力;三是學習生活習慣不好,很多不愛學習,不愛做作業(yè),該做事不做,逆反心理嚴重。這就是我們當前農村教師普遍認為現在學生難教的癥結所在,因此,培養(yǎng)農村學生的良好習慣意義十分重大,并有一定的難度。那么,如何培養(yǎng)農村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1 教師要正確面對學生存在的不良習慣
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背浞终f明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不假思索,不必費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種行為,就是一種習慣。所謂習慣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種自動化的行為,壞習慣也是一種自動化行為。作為教育者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追求上進,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和贊揚。特別是農村的孩子,他們不想犯錯更不想故意與老師作對,他們之所以犯錯是因為他們已有的習慣,是因為他們所處的家庭、社會中有很多不良的現象。這樣,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就會減少一些情緒化的語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
2 要從思想上提高認識,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我覺得,首先要讓學生懂得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好在哪里?在確實讓學生從思想上得以認可,只有讓學生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學生自覺地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去做,最終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自覺做?!备鶕F我們班學生大部分是剛從各村教學點到中心小學上學的學生多的實際。從 “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文明禮儀習慣”、“遵守紀律”、“按時完成作業(yè)”、“認真做好兩操”等進行了耐心教育時,讓學生明白這樣做的意義。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談心交流,加強溝通,深入了班上的每一個學生。通過和學生談心、講故事,名人事跡,并與學生一起分析身邊的事實案例等各種方式來進行,讓他們切身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
3 樹立典型,榜樣引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習慣形成過程中離不開行為,有了行為才會有認知,才能總結經驗與教訓,才能形成知識。在學習知識的行為實踐中,自然會有一些習慣的養(yǎng)成,這些習慣好與不好、人們普遍認同與否,行為者自己無法判別,因為習慣養(yǎng)成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觀摩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是一個與社會風范、社會公德相適應的過程,并且是在有意和無意之間的過程。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知識的積累是十分貧乏的,不論哪方面都需要學習,都需要接受指導,因此小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更是“行勝于言”。需要榜樣給他們做優(yōu)秀言行的示范,讓他們去模仿、去學習,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學校、班級充分利用墻壁專欄、黑板報、櫥窗、紅領巾廣播站等陣地,宣傳《小學生守則》、《行為規(guī)范》及先進典型,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起到了模范引領的作用。經常性地組織文明守紀專題演講比賽,校規(guī)校紀知識競賽、勤學苦練的歷史名人故事會、尊老愛幼專題文藝匯演、禮貌用語專題書畫展評等學生喜聞樂見愛參與的活動,將各種規(guī)章化整為零,逐項滲透,使學生在興致盎然之時學規(guī)章,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了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通過與榜樣差距,學生們才明白的不足之處,才會有意識的去模仿。模仿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和最佳途徑,模仿的對象是無窮的,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小學生模仿力極強,為學生樹立榜樣,是學生良好行為規(guī)范訓練的有效形式。
4 制度明確,管理靈活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井然有序的大環(huán)境離不開規(guī)章制度的限定和導向。小學生處于是非觀念不強、自制力薄弱的階段,缺乏對是非、善惡、真假、美丑的辨別能力,因此應制定合理、科學的道德行為標準及學習習慣標準,以明確的制度規(guī)則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
1)制定一套完整的班級規(guī)章制度,對課堂紀律、課外紀律、班干部的職責進行明文規(guī)定。為了使學生盡快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班級可以建立一整套評比制度,開展文明小組、愛學小組、衛(wèi)生小組的評比活動,組織班干部互相督促檢查,每月做好總評一次。那個小組做得最好,給予鼓勵或獎勵,一步一個腳印,扣緊每一階段,利用每一件事,用規(guī)范行為教育,每一位學生的言行舉止。對一些差生,教師只能關懷鼓勵教育他們,不能疏遠打擊,特別是后進生要注意從小事中發(fā)現學生的細微變化和剛冒出來的不良習慣,一旦發(fā)現就竭盡全力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中,不給學生重復不良行為習慣的機會。
2)嚴格監(jiān)督并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早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復現象,有的學生會失去信心。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這一過程中,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問題或是困難,并給予解決和幫助。對學生所取得的進步要給予表揚的肯定,對于做的不夠好的學生,要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不能讓學生失去信心,半途而廢。當然,這是除了靠自身努力還要靠同學、老師和家長的監(jiān)督與指導是極為重要的,起著內因外因共同作用,也有利于良好習慣的形成和鞏固,是學生在不斷的時間中養(yǎng)成自覺的習慣。
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工作的首要任務,在工作中結合學生、家庭、社會的實際,想方設法抓好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一生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梁征平.淺析農村小學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J].學周刊B版,2012(11).
[2]邢云.班主任工作漫談[J].教育教學論壇,2011(2):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