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摘 要 人工智能在方便人類生活的同時,也給學校德育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以機器人搭車為例,不僅拷問著整個社會的道德,而且質(zhì)疑著學校德育的實效性,面對學校德育存在的外在化、邊緣化和低效性問題,學校德育應該重新審視并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如培養(yǎng)學生的常人道德、促進學生德性的發(fā)展、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賦予生命以意義等。
關鍵詞 人工智能 學校德育 價值觀念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2.031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I
WANG Ho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hile it is convenient for human life. Taking the robot ride as an example, it not only tortures the mora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but also questions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Facing the externalization, marginalization and inefficiency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hould re-examine and establish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Such as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mon moralit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ity, guiding students to correct values, giving meaning to life and so on.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values
從Alpha Go與李世石的人機大戰(zhàn),再到人工智能產(chǎn)品在日常的廣泛應用,人們已經(jīng)充分意識到:人工智能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名詞、技術概念,人工智能在改變?nèi)藗兊纳娆F(xiàn)狀,帶來新的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和新的價值觀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例如,人工智能背景下學校德育的價值導向問題。在人工智能的多元應用與真實的二元世界里,我們?nèi)绾翁幚砣斯ぶ悄芘c人的關系?在處理這些關系時,學校又將確立何種價值導向?這些在人工智能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理論探究性問題了,而是急需解決的現(xiàn)實性問題。
1 人工智能對學校德育的拷問
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學校教育體系和教育模式經(jīng)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同時,人工智能也給學校德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學校德育應該樹立怎樣的價值觀,培養(yǎng)擁有何種道德觀念的學生等等。
如今,人工智能不僅僅是一項新的技術、一種新的工具,它還是一種新的文化,一種建立在高科技技術基礎之上,具有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xié)同、群智開放和自主智能等特性的文化現(xiàn)象。如今我們面對一個飛速發(fā)展的信息社會,立足一個日新月異的高科技時代,我們上一代人基本上從社會的主流滑向社會的邊緣,而我們這一代人也正因為對現(xiàn)代技術的盲目或是思維的定勢逐漸被邊緣化。隨之而來更嚴重的問題是,我們的教育者、家長并沒有意識到信息技術給未來社會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依然固守在狹小的空間里,停留在陳舊的思想中,以“玩物喪志”、保護孩子的名義讓孩子們遠離信息技術,拒絕對新的信息技術的了解、認識與應用。這樣如何才能不被機器所取代?如何才能在以創(chuàng)新引領世界的競爭中取勝?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交往各方面的影響也日益顯著。一方面,人工智能及衍生品以其智能、高效的特點,融入人們的生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發(fā)展迅速,體制不健全,所承載的道德倫理觀念有待加強。以2015年機器人搭車人的遭遇為例,一個機器人的“遇害”,拷問著一個國家的道德。是我們敏感過度了嗎?抑或是這只是未來人類面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倫理困境的一個提前預演?
從倫理設計到人工道德,從“機器問題”再回到人的問題,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倫理坐標?未來我們該怎樣培養(yǎng)我們的學生,使之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學生作為社會的“易感人群”,又由于其特定的社會角色和時空條件,使得學校德育工作難度空前加大。
2 學校德育面臨的問題
人工智能在為我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拷問著我們的學校德育,在人工智能面前,我們的道德變得不堪一擊,是人工智能自身的原因,抑或是學校道德教育本身的問題。針對學校德育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學校德育存在外在化、邊緣化、低效性的問題。
2.1 學校德育的外在化
在快速發(fā)展的物質(zhì)化時代,學校德育的價值被大大的削弱,主要表現(xiàn)為學校德育的外在化,學校德育的核心內(nèi)容被詮釋為:外顯的行為準則與規(guī)范。
學校德育注重學生可見的道德行為,當?shù)赖轮皇亲鳛閷W生的調(diào)節(jié)機制,在這種情況下,以外在表現(xiàn)形式出現(xiàn)的道德,無法深入學生內(nèi)心,走進學生精神世界,根植學生的靈魂,難以滿足學生內(nèi)在的需要,同樣也難以促進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很難豐盈與提升人的道德品質(zhì),最終使人的道德異化為一種外在的形式。
學校德育的外在不僅僅使學生的道德行為浮于表面,更關鍵的是對學生的道德認知產(chǎn)生了消極的影響,進而影響人的道德情感、道德行為,更疏離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2 學校德育的邊緣化
“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句話體現(xiàn)了學校德育的尷尬處境。
身處功利化社會,知識成為人們最為看重的,而價值觀、道德觀被置于邊邊角角。例如,義務教育階段注重成績,把學生的成績、升學率作為基礎教育奮斗的目標,漠視學生道德的培養(yǎng)。高等教育重點抓學科建設,強調(diào)科研成果以及學生的就業(yè)率,忽視學生道德的發(fā)展。這也是現(xiàn)今小學欺凌現(xiàn)象、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繁爆發(fā)的原因之一,學校注重的是學生的成績,不顧學生品德的發(fā)展,搞錯了教育的方向。對學校教育而言,越是不能量化的軟指標,越是應該重點投入精力,學校教育首先是成人的教育,使人成為人,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其次關注的才是學生的成績等外在指標。
除此之外,學校德育的邊緣化還導致德育信度的降低。課堂上,教師還在墨守成規(guī)地講授課本,“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早已與整個時代脫節(jié),這樣怎么不被時代拋棄?
2.3 學校德育的低效性
在現(xiàn)實的學校德育中,各部門雖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學校德育的收效仍不容樂觀。
在政治社會中,學校德育強調(diào)政治教育;在經(jīng)濟社會中,學校教育強調(diào)德育的經(jīng)濟價值;在文化社會中,學校德育強調(diào)文化功能。在學校道德教育方式上,更多的呈現(xiàn)為一種灌輸式、強制性的現(xiàn)象,沒有或未全面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忽視學生立場。在學校道德教育的評價機制方面,沒有針對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評價體系,沿用老一套的評價模式,不能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認知,甚至違背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學校德育低效性的外在表現(xiàn)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形式單一、道德體系不完善以及學校德育過程中“人的缺失”。為保證學校德育的實效性,應從道德教育的實質(zhì)出發(fā),探究學校道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
上述問題的存在,是由于學校德育在學生價值引導方面存在不足,在當今多元價值取向的社會中,如果沒有內(nèi)在的道德觀、道德標準以及核心價值觀的支撐,勢必會帶來價值觀念的困惑,就像人工智能帶給人類的挑戰(zhàn)一樣。人一旦失去價值觀,就會隨波逐流,喪失對人性、對道德的追求。因此,正確的道德觀念及價值標準的確立,對學校德育、對學生而言,尤為重要。
3 學校德育追求的價值觀念
學校德育的外在化、邊緣化和低效性,使得學校德育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導向,以及在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標準與道德觀念方面發(fā)揮的作用。
3.1 學校德育:培養(yǎng)學生的德性
促進學生德性發(fā)展是學校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學校德育不僅要培養(yǎng)道德的人,更著力培養(yǎng)具有道德發(fā)展?jié)摿Φ娜恕?/p>
學校德育為什么要促進人的德性的發(fā)展,或者說德性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哪?從理性上分析,國家需要道德,社會生活需要道德,個體生存更需要道德。道德是調(diào)節(jié)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人對人、人對社會生活的一種認可和承諾,進而維系整個社會的生活,否則,人類的一切無法持續(xù)運轉下去。正如米爾恩所言:“沒有道德就不會有任何社會生活”。①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社會從國家誕生起,一直強調(diào)德的重要性。不同的歷史時期,德代表的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的需要是不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每個階段都體現(xiàn)了德性對國家、社會、個人的重要性,這也是德性存在以及被需要的理由,也是現(xiàn)代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
學校德育是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學校德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性、道德品質(zhì)以及自我修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 學校德育:引導學生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們基于自身認知模式的思維取向,并對自身的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與人自身的行為密切相關,影響人對事物的認識、理解,并調(diào)控自身行為。學生的成長需要進行價值觀的引導,這也是學校德育的目標之一,學校德育使學生順利完成人的社會化,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教育是為了提高道德修養(yǎng),而教授則是為了提高智力。前者培養(yǎng)人們了解自己的責任,后者使人能夠盡其責任?!雹隈R志尼筆下的教育所指的就是當下的德育,教授就是指現(xiàn)今的智育。學校德育的價值導向可以歸結為:提高道德修養(yǎng)和了解自己的責任。學校德育的價值導向源自社會對主導的價值體系的需要和追求,源自現(xiàn)代社會充斥的多元價值。多元價值的存在使得社會變得豐富多彩,但我們必須確立一種主導的價值體系,而學校德育正是傳遞這一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學校德育對學生進行的價值觀的引導不是強制性的,而是告訴學生什么是應該追求的,哪些是不應該追求的,哪些又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以此實現(xiàn)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
學校道德教育的過程,就是在價值上對學生引導的過程,對學生發(fā)展方向的引導過程,是通過價值的方式,對德育對象發(fā)展方向的引導。
3.3 學校德育:賦予生命以意義
道德不是生命的全部,但道德是構建生命意義的方式之一。學校德育通過實現(xiàn)道德教育的內(nèi)在和諧,從而激發(fā)生命的意義。
學校德育是為生命服務的,是對生命的一種“特殊關懷”,目的是使生命發(fā)出光彩。這種“特殊關懷”一方面表現(xiàn)在學校德育對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呵護。另一方面,通過教育者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和方式去影響學生,對學生進行一種強烈的暗示和明示,孕育學生真愛生命的品質(zhì)。需要注意的是,學校德育對學生生命的呵護不等同于對生命的放任,學校德育對學生也存在約束的含義。學校德育對學生生命采取的是一種合理的約束:一是學校德育作為一種生命呵護的方式,通過紀律與制度的方式,直接約束學生的行為;而是教育學生學會自我約束,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學校德育的根本目標在于指導個體的生命獲得意義,在呵護學生生命的同時,也在激發(fā)學生的生命,創(chuàng)造生命的意義。
注釋
① [英]A.J.M.米爾恩.人的權力與人的多樣性.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43.
② [意]馬志尼.論人的責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16.
參考文獻
[1] 吳永和,劉博文等.構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態(tài)系統(tǒng)[J].遠程教育雜志,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