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勇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瑣事時有發(fā)生:學生一句“不著邊際”的話、班級里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一次“小意外”、一個“小插曲”……別小看這些瑣事,其中往往滲透著重要的教育價值要素。教師要向瑣事要智慧,發(fā)現(xiàn)其中的價值和意義。
向瑣事要智慧,不要向瑣事認輸,對瑣事多一份思考或者用新的視角看待瑣事。向瑣事要智慧的能力是教師成長過程中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內(nèi)容,向瑣事要智慧的能力也是教師成長過程中的一項基本研究能力,這一能力對教師的整體素質起著重要作用,應該引起教師自身、學校及教師培訓部門的高度重視。
面對同一瑣事,不同的教師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洞察力強的教師往往能夠通過現(xiàn)象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拿出自己的方案。例如,“兩個學生打架”是教育過程中再平常不過的瑣事,大多數(shù)教師只會把兩個學生叫到辦公室狠狠地訓斥一頓,把他們滿臉的“不服氣”強壓下去,結果學生表面服從,內(nèi)心卻還是不服氣。如果教師能仔細地調查清楚學生打架的原因,從根上去解決問題,或許就會讓學生“一笑泯恩仇”,甚至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朋友。如果教師事后能夠好好進行反思,反思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地方做的欠考慮,這件事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再把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反思的過程形成文字,總結出好的經(jīng)驗和做法,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能省下不少精力,也能為其他教師提供借鑒。
如果教師不對瑣事里折射出的問題進行認真思考,那么耳聞目睹的一切就會成為瞬間,很快消失,即便留存在記憶中,也僅僅是“瑣事”而已。只有把隱藏在瑣事中的教育現(xiàn)象、教育問題及教育價值提煉出來,才能讓瑣事上升到理論層面,瑣事也會因此變得有意思起來。
向瑣事要智慧就是要向發(fā)生在學生間的小事或麻煩事要智慧,使學生的“麻煩事”變成“有意思的事”;就是向自己的內(nèi)心要智慧,使自己始終保持一顆研究教育的心,懂得“麻煩事”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就是向瑣事里的教育細節(jié)要智慧,所有教育細節(jié)都值得珍藏,慢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