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群業(yè),張媛媛
1.威海市立醫(yī)院消化內科,山東威海 264200;2.威海市立醫(yī)院神經內一科,山東威海 264200
幽門螺桿菌最早于1982年被國外學者發(fā)現[1],經過長期的研究發(fā)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及胃黏膜相關性淋巴樣組織淋巴瘤密切相關,也有相關文獻報道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腸道外疾病有一定聯系[2],同時幽門螺桿菌也被臨床認為是胃癌的重要致癌因子,因此幽門螺桿菌感染一直是臨床研究焦點。近年來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受到更多重視,臨床認為除了有禁忌癥的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都應接受根除治療[3],臨床標準三聯是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一線方案,但近些年諸多研究顯示標準三聯方案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已降低至80%以下[4],其原因與抗生素耐藥、細胞色素P450 2C19基因多態(tài)性及患者依從性有直接關系。臨床為了進一步提高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提出了伴同療法、序貫療法及含鉍劑四聯療法新型治療方案,鑒于含鉍劑四聯療法不會產生多重耐藥、用藥不復雜,較其他兩種療法應用更廣泛。該次研究為了進一步證實四聯一線治療方案在幽門螺桿菌根除率中的應用效果,對該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44例慢性胃炎患者行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鉍劑四聯一線治療方案根除治療,并將臨床效果與44例行標準三聯治療方案根除治療的慢性胃炎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將該院收治經13C呼吸試驗確診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88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治療方案的不同隨機分成觀察組(n=44)與對照組(n=44),觀察組中男 24例、女 20例,年齡在 51~74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7±6.2)歲;對照組中男25例、女19例,年齡在53~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1±5.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對象均經13C呼吸試驗確診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并符合相關診斷標準[5],經胃鏡確診為慢性胃炎并符合相關診斷標準[6],患者年齡在20~80歲之間。排除近期有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阻滯劑及鉍劑使用使、近期有青霉素、大環(huán)內酯類及克林霉素類抗生素藥物治療史、伴有重要臟器疾病、惡性腫瘤、妊娠哺乳期婦女、藥物禁忌癥、精神疾病及中途退出研究等患者。該次研究經相關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觀察組患者給予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鉍劑四聯一線治療方案根除治療,給予患者20 mg/次的埃索美拉唑于餐前30 min口服治療(國藥準字:H200463 79),2次/d;給予500 mg/次的克拉霉素于餐后30 min口服治療(國藥準字:H20033513),2 次/d;給予 1 000 mg/次的阿莫西林膠囊于餐后30 min口服治療 (國藥準字:H44021351),2 次/d;給予 200 mg/次果膠鉍于餐前 30 min口服治療(國藥準字:H20058476),2次/d。對照組患者給予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標準三聯治療方案根除治療,藥物服用方法同觀察組一致。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4 d。
兩組患者停藥4周后,在空腹狀態(tài)下口服一粒13C尿素膠囊,靜坐30 min后對著插入檢測儀的專用呼氣袋吹氣,診斷結果為陽性提示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中的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進行t檢驗,對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發(fā)現,觀察組患者停藥4周后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95.5%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停藥4周后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8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638,P=0.001),見表1。
表1 不同組別患者停藥4周后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對比
研究發(fā)現,觀察組患者服藥期間出現1例惡心、1例頭昏、1例口苦、1例腹瀉,總發(fā)生率為9.1%,對照組患者服藥期間出現1例惡心、1例頭昏、2例口苦、1例腹瀉,總發(fā)生為11.4%。觀察組患者服藥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9.1%與對照組患者服藥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1.4%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74,P=0.612),見表2。
表2 不同組別患者服藥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我國是幽門螺桿菌感染高發(fā)國家,幽門螺桿菌總感染發(fā)生率超過發(fā)達國家[7],與我國抗生素耐藥現象嚴重有直接關系。臨床常用標準三聯治療方案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逐步下降,多項研究顯示標準三聯治療方案中相關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的耐藥率在20%~40%之間[8],提示標準三聯治療方案也受到抗生素耐藥的影響,標準三聯治療方案中質子泵抑制劑可起到促進粘膜愈合、保證胃內抗生素穩(wěn)定性及濃度的作用[9],但由于質子泵抑制劑代謝會受到CYP2C19酶的影響,因此CYP2C19基因多態(tài)性特點直接影響了質子泵抑制劑代謝,是影響標準三聯治療方案臨床效果的重要因素,另外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是否遵醫(yī)囑服藥、定期復診、堅持健康生活習慣等均會影響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10]。新型的治療方案如伴同療法容易導致幽門螺桿菌多重耐藥而影響下一步治療,序貫療法用藥復雜會影響患者依從性,因此上述兩種治療方案的臨床應用局限性大[11]。含鉍劑四聯治療方案為鉍劑聯合質子泵抑制劑與2種抗生素,鉍劑的加入可起到阻止細菌定植在胃粘膜上,從而增加殺菌力度,同時鉍劑不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增加了幽門螺桿菌根除率。該次研究發(fā)現,觀察組患者停藥4周后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95.5%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停藥4周后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84.1%,結果證實含鉍劑四聯治療方案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效果明顯高于三聯治療方案,原因是兩種抗生素其一的克拉霉素較其他抗生素引起的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低,且克拉霉素對幽門螺桿菌根除的效果較高,另外一種阿莫西林在幽門螺桿菌感染中的抑菌效果很高,且耐藥發(fā)生率很低,與克拉霉素兩兩組合應用價值較高,再與質子泵抑制劑和鉍劑聯合應用則具有較高性價比優(yōu)勢。研究中還發(fā)現,觀察組患者服藥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9.1%與對照組患者服藥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1.4%對比無明顯差異,提升含鉍劑四聯治療方案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安全性高。該次研究結果與劉玉金[12]學者研究結果,四聯療法根除率92.86%明顯高于三聯療法根除率78.57%基本一致,可為臨床提供有效依據。
綜上所述,含鉍劑四聯一線治療方案在幽門螺桿菌感染中的根除效果顯著,不會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